标签:
转载 |
分类: 情感驿站 |
有感于此,袁雪芬感慨:“如果历史倒转50年,我也不必反复讲,坐在这里放空炮了,也无需登高一呼或征得谁的批准同意,就可以不声不响地身体力行,到舞台上去实践体现了。无奈我所听见的时代呼声,青年人未必听到,他(她)们是事业的主体啊!如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动于衷,只能徒喊奈何了!我深深感到似乎越剧改革前的历史今天又在重演了!”
袁雪芬说青年是事业的主体,想必除了部分长期占据舞台而不愿意放手的人外,大多数人是同意并支持的。毕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无论你愿意不愿意,总有一天这事业这舞台还是要交到年轻人手上的。但何时交、怎么交、年轻人接不接得住?同样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交早了、交急了,那是拔苗助长;交晚了、交慢了,更是误人青春。其中所需要拿捏的火候、分寸,并不比台上演戏来得容易,而且更考验一个人的格局、胸怀和艺术道德水准。
年轻当然是青年演员的优势,但青年演员更有自己的无奈。曾有青年演员在媒体上总结“三难”:一曰“学戏难”,有的老师仍守着旧观念,所谓的“绝技”不轻易外传;有的老师忙着争台,无心亦无暇来教授学生;有的老师只选择条件比自己差的学生,唯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二曰“排戏难”,演员水平是排出来的,排戏也是学习的过程,但青年演员排戏的机会往往不多,所谓的AB角,B角形同摆设,总是到了火烧眉毛时才马马虎虎仓促上阵。三曰“演戏难”,台上台下论资排辈,什么场合什么样的戏给谁来演早已约定俗成,重要的演出永远轮不到青年演员,甚至于连服装道具伴奏都看人下菜,青年演员要演出,要啥没啥,随便凑合,头面没光彩,服装不合身,伴奏不走心,一旦演坏了演员只能自认倒霉。
此情此景,如果仍套用“应该去问袁雪芬”的思路,自然又是一笔糊涂账。你说我不给机会,我说你水平不够;你说我论资排辈,我说你急功近利……总之人人都有说辞,个个都有原因。到最后,得了,谁也别说谁,大家一起怪市场,怪行业。这种想法不能说完全没道理,特别是对青年演员来说,他们在行业、在剧团毕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想靠一己之力改变行业环境和自身处境自然是极困难的,确实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帮助。但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说,这种想法则是站不住脚的。梅兰芳、程砚秋学戏的那个时代,可有媒体像现在这般呼吁培养青年演员,给年轻人让台?袁雪芬搞越剧改革的那个时代,可有政府像现在这般政策扶持、基金资助?难道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生活保障、行业秩序比现在还好吗?当然,还会有人说那个时代市场好,观众爱戏,但反过来,难道那个时代的观众不比现在的观众更专业、更挑剔、更不好糊弄吗?所以,不是现在的观众不爱看戏,而是任何时候观众都不会愿意费时费钱去看一部烂戏。
归根结底,正如袁雪芬所说,“客观上有千条万条原因,但终抵不上主观能动的一条,要重新认识自己,人是关键,而不是优越的物质条件。”当年,年少的袁雪芬为求生存而进入越剧班学戏,演唱无聊低级幕表路头戏混饭吃,生活苦不堪言。但她没有被环境同化,没有因此而麻木不仁,反而立下志向,“不愿演胡编乱造的戏来欺骗观众混饭吃”,要“把腐朽的越剧改为有益于社会的神奇艺术”。正因有这样的志向和决心,当时年仅20岁,一无背景靠山,二无社会保障的袁雪芬才能成为越剧改革的领军人物。相比之下,今天的戏曲人尤其青年演员不应当感到汗颜并更加奋发吗?
最后,还是借用袁雪芬的话,衷心希望青年一代“是搏击长空的鹰,而不是恋窝的小雀。”
来自:燕遇梨园微信公众号,原标题为:戏曲搞不上,究竟该问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