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旅游播报 |
不同的地域特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状态,这在各地人文遗产中得到充分验证。建筑作为展示地域文化和历史最为直观和直接方式而被称作是“露天博物馆”。
福建土楼是最能体现闽南文化的人文之一,距今有千余年演变和发展历史,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同贵州的吊脚楼一样充满着智慧和神秘感。它用自有形式体现古人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记载人类在文明进程中的劳动创造,展示技术进步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它是以其特有方式讲述曾在这里经历和发生过的故事。
抬脚跨上约20公分山卵石阶上,站在这座直径73米,周长约229米,高16余米的土楼王面前,我用指甲狠劲抠了一下,想探试这经历几百年的土墙,以怎样的坚硬抵挡雷雨摧残、自然风化和人为的侵害,依然坐落在这崇山峻岭中,看日月辉映,听风啸海涛,庇佑着几代人的福泽。
贫穷严重限制了我的想象,任凭我怎样使劲也想象不出它的豪华。况且这种豪华犹如我摄入的镜头,虚幻到遥不可及。
再看这土楼,便有着其特有的纯良、质朴和敦厚品性,以及勤劳、勇敢和智慧的性格。人在某些时候很是需要借助一种方式予以精神洗礼,沐浴土楼文化便赋予人以朴素的生活内容,让你从客家传统文化中去领悟大道至简的涵义。
这种相识还在于楼内铺设着泛着光泽的鹅卵路石,这种光泽里镌刻着久远的浑厚的基调,深沉中释放着内敛的亚光。不似那种新艳的光芒,也不似那种沾满锈迹的沉垢,是经过几代人踏踩出的时光印迹。
眼前的“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的建筑设计,曾经吸引了多个国家各路人士到此处探究、考研。这样的生活空间,浓缩了客家人从中原一路迁徙南下,在颠沛流离中总结出的生存经验,形成了与闽南文化相融合的客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在众多民俗信仰、艺术工艺、语言饮食、生产劳动等方面展现出独特魅力和独有精神。
这种相识还在于这些建筑让你想起以徽文化而著称的徽派建筑。虽然建筑布局、格局和形制不同,但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土楼之王”承启楼大门旁贴有楹联:“承前祖德勤与俭,启后孙谋读与耕”,与徽州人家堂前的“天下一等事君臣孝子,世间二件事读书耕田”,都能呈现出一个家族重读书、明义理,倡和睦,崇勤俭的家训与家风传承。这里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也有“温良恭俭让”家族和睦风尚。
每处布局都能体现出古人生活中智慧。它让你仿佛看到一个以“客家”的名义驻留的家族,经历了动荡、遭受过围困和掠夺,用这种方式来保护和捍卫自己。它让你从一个家族繁衍壮大,而呈现出客家这一文化支脉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作为文化遗产的保留,都有着共同特质——原形原貌原生态。这里的土楼保留了完整的建筑结构,想必是在这远离喧嚣的群山处,得以在沉静、沉稳且沉默中驻守,没有被商业气息所感染而改变其原有面貌。
如今的土楼看上去象一座闲置的城堡,其存在的意义让人们更关注它的研究价值,它是立体的历史教科书,以实物展示其前世今生。与其他深居山区的人力资源状况相同,年轻人向往外面世界走了出去,这里留守的被称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村里异常清静。
土楼一层中心院落和临着走道的房屋都用作了小商铺,即便蜂拥的游客大多只是用目光做短暂逗留,少有问津,但店主的眼神里多是一种安宁和休闲的舒适。土楼作为旅游开发和列入世遗项目带来的收益,让这里的人们更加意识到由文化带来物质和精神财富。
而对于游客来说,在如今的都市经济中能够寻得一处僻静的山水风物,安放我们时常需要抽离的心绪,着实是种难得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