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王解析《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2019-09-09 11:57:53)
标签:

转载

分类: 大话历史

第二十六回的回目是: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上回说到,宝玉和凤姐遭到赵姨娘和马道婆的联手暗算,险些丢了性命。幸亏及时来了一僧一道,经过神秘的救治,得以脱险。但还需经过一个三十三天的“双规”过程——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人际环境,排除外界干扰,才能最终恢复。

这一回暂不说凤姐,单说宝玉,经过三十三天的调养,不但身体强壮,连脸上烫过的伤痕也平复了。

在宝玉病的那几天中,贾芸曾带着众小厮昼夜看守,红玉也与众丫头们在这里伺候着。彼此之间就有了照面的机会。红玉看到贾芸手里拿的手帕子倒像是自己丢的那个,想问可又不好问,难免就有些小纠结。

不成想,过了几天,自从那一僧一道来过之后,用不着一切男人,贾芸就又种树去了。

这段时间,荣国府内由于负责日常管理的“首席执行官”凤姐的因故临时缺席,估计日常的事务难免会让“实际控制人”贾母多操了很多心。贾母指示,因宝玉病的这些日子,跟着服侍的人都辛苦了,要按等赏他们。

奖勤罚懒,论功行赏,本来是好事儿,但“苦乐不均”的问题也让有人不服。而这不服的意见从小丫头佳蕙嘴里说出来,估计意见不会是很个别的。可见,当领导其实有时也是挺难的,尤其是当大领导直接管到下层的时候,最不容易处理好的问题,也许就是“众口难调”。

红玉的相思病持续发展,苦于没有解决方案,估计主要还是因为不能、也不敢与相思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而显得格外烦恼,又无法排解。当然,此时红玉的烦恼也不止是相思之病,还有类似于“怀才不遇”的郁闷。实话说,以她的头脑清楚,口齿伶俐的天分,确实可以胜任更重要的岗位,只是缺少崭露头角的机会。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红玉因为个人的才干难以施展,难免就流露出一些悲观的情绪。不过红玉作为一个丫鬟,能有这点儿见识已经不容易,也可见这“贾氏集团公司”的“席散”之感已经被底层的人看出点儿端倪。当然,当红玉一旦个人发展的前景明朗以后,态度也会随着改变——不过这是后话。

好在这手帕子也许可以成为发挥一定作用的“题材”。这不由得让人想到我们现在常说的“联系方式”。当初只因为没有现在这样便捷的联系方式,才造成信息的传递有那么多的困难和曲折。在那样的条件下,要及时有效的获得和传递信息,没有点儿特殊的利用媒介的能力,再加上灵光的脑壳,还真的是难以实现。

偏巧就有个机会——红玉要描花样子,找不到趁手的笔了,想起来,那支新笔被宝钗的丫鬟莺儿拿走了,于是起身去蘅芜苑去取。刚走到沁芳亭畔,迎面来了宝玉的奶妈李嬷嬷。红玉笑问了一句“李奶奶怎么打这里来”?李嬷嬷就唠叨说,宝玉不知道怎么又看上了什么云哥儿,雨哥儿,逼着她去叫。红玉一听就来了兴趣。因为太想知道与贾芸有关的信息了,可又不能直接问。

要怎么说红玉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子呢,你看她敏捷地通过设计提问,迅速捕捉到了想要得到的信息。

我们一起看看红玉是怎么样用巧妙的,貌似闲聊的方式获得信息的——

    红玉笑道:“你老人家当真的就依了他去叫了?”
    李嬷嬷道:“可怎么样呢?”
    红玉笑道:“那一个要是知道好歹,就回不进来才是。”
    李嬷嬷道:“他又不痴,为什么不进来?”
    红玉道:“既是进来,你老人家该同他一起来,回来叫他一个人乱碰,可是不好呢。”
    李嬷嬷道:“我有那样工夫跟他走?不过告诉了他,回头打发个小丫头子,或是老婆子,带进他来就完了”

就这样,只经过这样简短的三番对答,红玉就轻而易举得到了想得到的全部信息。

李嬷嬷拄着拐棍走了,红玉站在那里发愣。不一会儿,跑过来一个叫坠儿的小丫头,一问,正是去领贾芸的。

红玉刚走到蜂腰桥,就看见坠儿领着贾芸过来了。红玉假装跟坠儿说话,但其实互相都是“把眼一溜”。红玉有意,贾芸也是个有心的人,四目相对,彼此通过眼神交换了能量。

作者在这里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了并非主要人物的贾芸和红玉,我想,不只是因为这两个同样聪明伶俐的年轻人,在那样特殊的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个性化的恋爱方式,特别是这段情节又穿插在宝黛二人偷读了《西厢记》的环节中,就更有点儿意思了——两个文化程度不高,也读不懂《西厢记》的年轻人似乎也在演绎“平民版”的《西厢记》。也算是个对比的写法吧。

除此之外,按照脂批的提示,贾芸“有志气,有果断”,“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所以,在这里也应该是个“伏线”。可惜曹公所描述的贾芸的“作为”,我们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续书中那些“胡作非为”应该不是原作的样子吧——当然,这也是后话。

在几番眉目传情之后,贾芸顺势把坠儿当做无心的“红娘”,那坠儿虽然不是主动的牵线搭桥,但在受托传递手帕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信使”的作用。

贾芸来到怡红院,看到“怡红快绿”四个字,才知道怡红院原来是这样几个字,可见贾芸的文化程度有限。这也算是个小铺垫,后面的章节中,还有具体表现贾芸文化程度的有趣儿情节,到时候我们再说。

从宝玉与贾芸的“和他说些没紧要的散话”看,显然二人之间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只是一个有“交往”的需求,另一个或许有表达愿意接纳之心。

送走贾芸的宝玉,懒懒的歪在床上——让我们看到“富贵闲人”的某种生活状态。百无聊赖的宝玉,在袭人的催促下,出来走走,无意间又来到一个去处,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当然这里是潇湘馆。

黛玉正在午睡。春困中也有些慵懒的黛玉随口溜出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是《西厢记》的词啊。宝玉听了也有些忘乎所以,看着倒茶的紫鹃,也秃噜了一句《西厢记》中张生的唱词:“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这句确实有些唐突,也就难怪黛玉听了“登时撂下脸来”,哭着说:“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账书,也来拿我取笑...”。边哭边往外走。宝玉慌了,知道是自己造次,连忙赔不是...

正在不知所措,幸好这时袭人来说,“老爷叫你呢”。宝玉听了,又如同头上炸了个雷一样,吓得什么都顾不得了,赶紧回去换衣服——

没想到却是一场虚惊——原来竟是薛蟠编个谎话赚他出来。

薛蟠见面赶紧赔礼:“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是我的生日,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哪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左思右想,除我之外,唯有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

这段经典文字,为历来研究写作诀窍者所称道。作者在这里只用薛蟠的一段“独白”,没有辅助任何叙述和描写,不但活灵活现地让人想象到薛蟠此时的表情,似乎也看到了他夸张的动作。读者当然看不到薛蟠怎么样连说带比划的状态,但想象力却能不由自主地被充分调动,似乎可以看到“这么粗”有多粗,“这么长”有多长,“这么大”有多大。

在薛蟠一番鼓吹之后,说话间酒宴已经摆好。宝玉说:“我的寿礼还没送来,倒先扰了”。薛蟠就问:明儿你送我什么?宝玉回说:“可有什么可送的?若论银钱、吃的、穿的东西,究竟还不是我的。唯有我写一张字,画一张画,才算是我的。”——可见身为贵公子的宝玉,内心此时却没有归属感,对那万贯家财更没有“拥有感”。

提起字画,薛蟠又赶着出了一个丑儿,无意间给众人提供一个“段子”,十足的相声材料。你听他说——“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

“庚黄”是谁?宝玉想了半天,莫不是唐寅?——唐寅就是唐伯虎。大家一听都笑说:“想必是这两个字,大爷一时眼花了”。那薛蟠倒能解嘲:“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正说着,人报:“冯大爷来了!”只见冯紫英一路说笑,已经进来。冯紫英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家是贾家的世交。在第十回中曾经出过场,当时因为贾珍跟他说起秦可卿的病,冯紫英曾经给介绍过张太医。

这回前来,有些急匆匆,说因为还有一个“大大的要紧事”要赶紧向其父汇报,所以不能入席,薛蟠、宝玉等人死拉不放,不得已,站着饮了两大海酒。临走抛下一个前几天出行中遭遇“大不幸之中又大幸”的悬念。并承诺十日之内“特治一东”,到时候请大家细谈。

按“畸笏叟(脂批)”的说法,《红楼梦》这部书中写了几个“侠义”之人,“皆各得传真写照之笔”。前番的倪二是一个;这里的冯紫英是又一个,后文中还有两个,也将陆续出场,所表现的性格行状又各不相同。

这一回虽然没有多少矛盾冲突,却让我们看到了几个精彩画面。而这几个画面,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独特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具有“画面感”、“镜头感”的情节。曹公通过一支多彩的神笔,绘声绘色的描摹,使形象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聪明伶俐又有心计的红玉;三分傻气七分呆气的薛蟠;颇有侠气豪爽痛快的冯紫英...这些虽然并非主要人物,却个性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与传统小说,“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情况,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更精彩的画面出现在本回的结尾处。如果说,前面的画面之精彩在于传神,而这一幅画面的精彩则更在于“意境”——宝玉醉醺醺回来,宝钗借“新鲜东西”话题来访,吃茶闲聊。黛玉因为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一天没回来,很是担忧,晚饭后,听到宝玉回来了,就想过来问问怎么样了。一步步走着,看见宝钗进了宝玉的院子,也随后走来,路过沁芳桥,看到池中的各色水禽,异常好看,就被吸引住,看了一会儿。等黛玉到了怡红院门口,院门关着,就用手敲门。谁知晴雯正没好气,又因为对宝钗频繁来,让人三更半夜不得睡觉,更是抱怨。听到叫门也不问是谁,就说都睡了,明儿再来吧,黛玉又高声说“是我”,晴雯偏偏又没听出来——这样多重巧合的误会让本来就容易多想的黛玉一下子想的更多了。一阵阵伤感,立在墙角花阴之下,不禁悲悲戚戚地呜咽起来——

黛玉这一哭,引得花落满地,连树上花枝上的鸟儿都不忍听,都忒楞楞飞起来远远躲避。作者用这样一番夸张的笔墨,极写黛玉的“绝代姿容,稀世之美”。让读者进入一种“凄美”的意境。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