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景区度假区发展报告(2022)》建议:重构场景化导向的现代旅游业发展体系
(2022-12-30 18:37:51)
标签:
北京江山多娇文旅投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旅游规划设计文旅融合原群教授 |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了《中国旅游景区度假区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2022年,在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下,旅游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历了最为漫长的复苏,旅游景区尤其是中远程游客为主的传统景区承受的压力更大。疫情的影响使得人们对景区的诉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近程旅游和本地休闲的兴起,人们愈加在意身边的美丽风景和日常的美好生活;二是家庭自驾游和自助旅行的兴起,旅游者以其消费选择权获得了对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甚至旅游业的定义权,“旅游者定义旅游业,而不是旅游业定义旅游者”正在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一、旅游景区度假区发展的新方向:从风景到场景
神州处处是风景。疫情让旅游需求和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多始料未及又顺理成章的变化。猝不及防的疫情把生命、健康、家庭、亲情、疾病、死亡这些似乎离日常生活很远,又因为埋首于工作而无暇顾及的词汇,近距离地拉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旅行的意义。这种审视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心理变化:远方的风景固然美丽,近处的场景更是美好。相对于一个人说走就走的旅行,家庭与亲情、互动与陪伴、健康与安全更值得我们守护。近距离的出行、高频次的休闲、多场景的消费,成为疫情以来节假日旅游市场的显著特征。疫情以来,游客的出游距离和目的地游憩半径明显收缩。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专项调查显示:2022年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的出游半径分别为110.3、131.8、95.0、99.6和107.9公里,目的地游憩半径分别为8.7、8.3、4.9、6.0和7.3 公里。而疫情前的2019年,游客出游半径和目的地游憩半径分别为270公里和15公里。在出行距离缩短的同时,休闲的频次明显提升,消费场景趋于多元,旅游休闲活动可以发生在社区花园、城市绿道,可以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国家公园等一切有风景的开阔开放空间,也可以发生在餐馆、酒吧、咖啡馆、购物中心、菜市场、酒店与民宿等商业环境,还可以发生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音乐厅和戏剧场等文化空间。在这片美丽的国土上,处处都是伫足欣赏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