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展望2022旅游经济:即将走出“倒春寒”,迎来“小阳春”
标签:
北京江山多娇文旅投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旅游规划设计文旅融合原群教授 |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季度发布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发布会主题为“旅游经济、文化消费与假日旅游市场”,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分析所几位博士分别代表课题组,就今年第一季度旅游经济数据、第一季度旅游客流数据、清明假期旅游数据和去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发布了相关报告。
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在发布会上分享了题为《听见的声音 看到的信心——2022年一季度旅游经济形势与上半年展望》的主题演讲。戴斌院长在演讲中提到:
2022年第一季度弹性出游需求呈进一步收缩态势,旅游经济呈“稳开缓升低收”的格局。
相对于商务旅行和市民休闲的红海,日新月异的农村居民旅游市场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是蓝得不能再蓝的蓝海。
国内旅游市场在短期和局部可能有波动,但是长期复苏向好的趋势不可逆转。
企业家信心流失和流动性短缺成为旅游复苏不得不面对的难点和痛点。
让居民放心出游,愿意消费,让企业愿意投资,有生意可做,才是助企纾困的根本之道。
旅游集团和中小微型企业当以“文化引领+科技创新”“新基建+传统项目”“旅游需求+休闲空间”为导向,在复苏和创造的火焰中凤凰涅槃,再造旅游产业价值,重塑旅游业者尊严。
以下为戴院长演讲内容↓↓↓
受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和春节假日消费回暖的影响,2022年元旦到春节的旅游市场呈现出稳开缓升的复苏迹象。2月下旬开始,多点散发和局部地规模爆发的新冠疫情,导致旅游出游人次和旅游消费等主要指标明显弱于去年同期,吉林、上海等地的旅游消费更是走出了疫情以来的新低。由于缺乏需求侧和市场面的配合,面向供给侧和产业面的财政、金融和社会保障政策,短期内无法获得预期效应。
从宏观数据看,一季度的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CTA—TEP)为95.60,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了9.7和3.3,处于景气荣枯线以下并呈持续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企业家信心和城乡居民的旅游意愿进入波动下行区间,系统内外和行业社会对旅游业也投入出了前所未所有的关注。过去的100天,无论是理性的探讨、宏观的政策设计,还是情绪化的观点表达,我们听见了所有应当被听见的声音,也看到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心。
从消费面看,受新一轮疫情的影响,2022年第一季度弹性出游需求呈进一步收缩态势,旅游经济呈“稳开缓升低收”的格局。元旦、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0.52亿人次、2.51亿人次,同比分别减少5.3%、2.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达到255.09亿元和2891.98亿元,同比分别减少6.6%、3.9%,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前两个月的降幅呈收窄趋势。春节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73.9%和56.3%。2月下旬以来,旅游市场进入新一轮收缩期。
从刚刚公布的清明节假期三天的数据看,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541.9万人次,同比减少26.2%,其中省内游客占比94.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7.8亿元,同比减少30.9%;游客平均出游半径95.0公里,较去年同期减少44.9%;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4.9公里,较去年同期减少60.4%。游客平均出游距离首次收缩到100公里以内,目的地游憩半径首次收缩到5公里以内,双双创下节假日该项指标的历史新低。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看到有刚性出行、近程旅游和本地休闲托底,旅游消费的宏观基本面仍在。预计第一季度全国国内旅游出游9.7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400亿元,与2021年第一季度同比分别减少5%和13%,与2021年第四季度环比则分别有75%和16%的增长,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0%和47%。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文化文物和旅游调查统计制度》,由专业团队专门生产得来的。旅游统计的专业性强,旅游数据的公众关注度高,有些专业讨论甚至带有情绪化质疑也是正常的。根据国际惯例、国家法律和统计制度,特别是游客的技术性定义,我们不能只统计团队观光旅游者而无视探亲访友、公务旅行、商务旅行和休闲度假旅游者的存在,否则将公务差旅和商务旅行纳入旅行社业务范围就可能面临学理和法理两个方面的考验;也不能将短于6个小时、少于10公里且在惯常环境内的小区散步、菜市场采购、看电影、逛公园,甚至开车路过某个开放式景区的本地居民都算作游客。当且仅当锚定了旅游者,我们才可能在共同的语境中讨论什么是旅游业,以及旅游业所面临的形势、动能和创新机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