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2019-07-10 15:44:3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数学思考: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解决: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大屏幕出示一张天安门广场升国旗)

师情境创设:同学们,老师假期中外出正好赶上了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场景,想知道是什么场景吗?(生答想,教师大屏幕展示照片,但是特别小,学生说看不清)这时教师放大图片,但只放大长,把照片拉变形,学生还说看不清;然后老师再展示只放大宽的照片,学生还说看不清,最后老师展示按比例放大的照片,这时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升国旗场面。

师:同学们,刚才在老师第三次放大照片的过程中,运用了一个数学知识,这个知识不但能帮助我们不变形的放大和缩小照片,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个知识就是比例。(板书:比例)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的放大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就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比例的兴趣和欲望。)

(二)搭建框架,整体感知

提问:看到比例,你都想了解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大屏幕出示整单元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

师:我们这个单元共给我们安排了这些内容,就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你想了解的知识。

师指引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本单元的知识,点明这节课要探究的是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思维导图形式整体感知单元框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化的认知,避免知识碎片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复习旧知,搭建桥梁

师: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可以借助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探索得出的,同学们想一想,比例的知识,可能和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联系紧密?

生答比

师:请同学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比的知识,和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用大屏幕展示比的知识。

(设计意图:比例的学习基础是,学生也能从字面上感党到比例有联系的。通过回顾比的知识,为学生探究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为探索新知搭建桥梁。)

(四)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师:我们的生活中,像放大照片这样按比例扩大或缩小的现象处处存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三个不同场景不同大小的国旗)这是三面尺寸不同但形状完全相同的国旗。国旗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它的形状是完全不能改变的。那么,国旗是按照什么规格来制作的呢?国旗的长与宽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屏幕上的第一个要求

大屏幕展示第一个要求:随意选择其中任意两面国旗,写出每一面国旗长与宽的比,然后求出比值,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决问题

3)分别指名三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三组不同的比,写出比值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得出结论:每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的比值都相同。不同场合用到的国旗大小会不一样,但是长与宽的比是固定的。

5)师引导得出:因为比值相等,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每组的两个比。

(设计意图:教师继续利用情境中的照片,给出数据让学生探究。学生在对数据充分观和分析的过程中,积累宝贵的数学经验,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2、丰富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

1)师:这些国旗长与宽的比存在这样的关系,那么宽与长的比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学生猜测)我们继续验证一下吧!请同学们完成大屏幕上第二个要求:写出两面国旗宽与长的比,算出比值,看看能不能组成这样的等式?

2)学生独立思考,在本子上记录找到的相同比值的比,并写成等式。

3)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答师板书三组等式

(设计意图:概念的建立应该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但这个具体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组数据。教师提供国旗情境,给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探究和体验的机会,为后续的抽象概括出概念做好铺垫。)

3、冲突设疑,深化理解

师:既然国旗是按比例缩放的,那是不是国旗中任意数据组成的比都能构成等式呢?

学生思考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比,它们是否相等?

板书一组比,即天安门国旗长:天安门国旗宽和学校国旗宽:学校国旗长

学生发现不相等

师为什么不相等

生,一个是长:宽,另一个也是长:宽才行。

师:是的,你们已经观察到,在按比例缩放时,要注意,只有对应的量之间的比,比才相等,才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设计意图:形成完整的概念,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到概念的显性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发现概念的隐性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3、讨论交流,抽象归纳比例的概念

1)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全有两个比,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生答: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写成的等式。

师:两个比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就可以成为比例呢?

生答后师(课件呈现):数学书上是这样描述比例的,学生齐读比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对比例的概念己经基本建立,完成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四)练习巩固,综合运用

1、数字中的比例

师:刚才大家在照片、国旗尺寸中找到了比例。你能不能判断下面四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如果能,请你把它写下来。

1610915

220514

306023/4:1/4

44321.5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2、图形中的比例

师:看来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只要算出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就可以了。师(课件将最后一组数据变换成下图):如果第4组比例中对应的数据出自两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顶设:两个三角形底与高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这两个三角形形状是一样的。

师:当两个三角形按比例缩小或放大时,它们的形状不变

请学生写出对应数的比组成比例

3、生活情境中的比

一辆汽车第一天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第二天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根据汽车行驶的情况,看能否组成比例?能的话写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4、比和比例对比

判断下面哪些是比例,哪些不是

1:5=5:1                

40:5=4×       

1:3=2:6             

5:6                    

(五)总结比和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师通过练习4引导学生总结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大屏幕展示

 

比例

意义

两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构成

由两项构成

有两个比,由四项构成

(设计意图:比和比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对比中清晰认识和区别这两个易混概念。又通过表格整理,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的界定和罗列,使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准确地把握概念的细节和内涵)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和比例有关的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知识要点。

大屏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本课的内容要点。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其实比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来看一看(课件介绍黄金比例)

师:穿高跟鞋也与比例有关,你知道女土为什么穿上高跟鞋会更美吗?

(设计意图: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学生在学会比例后再去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更容易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全课由生活现象设疑开始,又由生活现象释疑结束,首尾呼应。)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制作一张数学小报,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小报中呈现出来,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

教学反思:

1、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暨东师大培训回来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触动我的就是“培养思维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于是,在本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利用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本章内容环节,目的就是给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让他们了解学习每节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也感受到思维导图是归纳整理的有利工具。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有益的。这个环节的安排,可以在一单元的开篇一课的课堂上,也可以是在单元开始之前的预习环节。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学生探索新知奠定基础

通过让学生验证大量的生活中的比的比值相等环节,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素材,就是为了让他们水到渠成的理解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但这个环节因为时间关系,我觉得还稍有欠缺,应该再提供给他们变换形式写比验证的机会。因为这里处理不当,就造成了巩固练习中按规律写出比例题目的难度。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更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