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感于《吴正宪:让孩子爱上数学,我有4点经验之让数学走向生活》
(2018-08-29 20:33:4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感于《吴正宪:让孩子爱上数学,我有4点经验之让数学走向生活》
吴正宪老师在《让孩子爱上数学,我有4点经验——让数学走向生活》中提到,数学学习正是有关数学现象的重新认识,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数学情境。把生活常识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孩子自然会喜欢。
对于吴老师的这种看法,我是相当的认同的,并且在自己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也一直尝试着做此类的努力。我觉得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创设一些有效 的数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尝试:
一、导入时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源于良好的开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 的周围。在传授新课时,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为学生能学习新知识开好局做准备。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新课导入中,可以设计以下情景:先出示一家三口骑自行车郊游的图片,然后进行情境创设,即:一家三口骑着不同型号的自行车去郊游,在半路上他们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自行车比赛,那就是他们从一点出发,用相同的蹬车速度(也就是在相同时间内车轮所转的圈数相同),谁最先到达终点?然后在学生充分猜测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 这种生活情境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探索时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易于理解新知。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 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大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学数学的热情。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创设开放 式的活动情境,通过让学生在周围的环境中找角、指角、说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新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具体形象的感知逐渐过渡到抽象 的层面。当学完了新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角在生活的运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运用 生活经验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再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喜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在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实践巩固新知。
在 学习完新的知识后,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才是学生真正完成消化知识。因此,在练习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如教学“随机事件”,可以创设如下开放性问题情境:有6名同学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的100米跑步项目的 决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跑道,签筒中有6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竹签,上面分别标有跑道序号1、2、3、4,5、6。赵辉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签上的数字 的情况下从签筒中随机地取出一根竹签,考虑以下问题:(1)抽到的序号有几种可能的结果?(2)抽到的序号小于6吗?(3)抽到的序号会是0吗?(4)抽 到的序号会是1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在数学的高度重新来审视活中随机现象,把握随机事件的特点,从而使学生 的认识达到升华。
创设有效的情境能扩展学生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能 很好地发挥出主体性和创造性,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当然,创设情境只是一个教学手段,要绝对服从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做到既要有“数学 味”,又要有“生活味”。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想提高各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地钻研教材,充分地了解学生,精心地创设情境,合理地运用资 源,只有这样,才能在情境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