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兔年:南下第一站:悬空寺“计划”

标签:
365旅游杂谈历史计划 |
分类: 旅行计划 |

悬空寺的历史
悬空寺的建造源于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365-448)的遗训,他希望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境界。他的弟子们经过多方筹资和精心设计,在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完成了悬空寺的建设,原名“玄空阁”,取自于道教和佛教的教理。后来因为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而“悬”与“玄”同音,便改名为“悬空寺”
。
悬空寺历经数次大地震和战乱,也经过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悬空寺现存的建筑是明清两代修缮的遗物。2010年,悬空寺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 。

悬空寺的建筑
悬空寺的建筑利用了力学原理和岩石暗托,将木质框架式结构巧妙地固定在崖壁上。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几根大约碗口粗的木柱支撑,最高处距地面50来米。其实这些木柱并不承受重量,真正支撑整个寺庙的是27根直径50厘米左右的树木横梁,这些横梁一端露在外面约1米,另一端深深扎进人工开凿的石孔中,并用楔子固定。这些横梁经过桐油浸泡做了防腐处理,并且均为铁杉木制成 。

悬空寺呈“一院两楼”般布局,南北两座雄伟的三层楼阁好似凌空相望,三面的环廊合抱,六座殿阁相互交叉,栈道飞架,各个相连,高低错落。南楼内有纯阳宫、三官殿、三教殿和雷音殿;北楼内有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南北两楼之间有一座长线桥,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悬空寺是一座融合了道、儒、佛三教的寺庙,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 。

悬空寺的文化
悬空寺是一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的寺庙。它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它既融合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

悬空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北魏时期雕刻的三尊石佛,分别为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这些石佛面相端庄,神态安详,雕刻精细,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品
。
悬空寺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寺院建筑,也是一座历史文化的见证。它记录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座奇迹,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珍惜。

北岳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