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两个“祛湿口”,一个化湿、一个排湿!超好用!
面对湿气,许多人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但苦恼的是,这湿气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怎么老除不掉?
黏糊糊的湿,为何缠绵不去?
《黄帝内经》曰:“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作为六气之一,“湿”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润养人体,一旦缺失,人就会变得干巴巴。
可如果湿气过重,则会成为致病因素,表现在机体,则会遏制气机,气机上通下达不畅,使人浑身不对劲。
湿气分两种
1
即环境中的湿。如南方地区普遍全年潮湿,回南天、雨天时,更是湿上加湿,此时,湿邪易从外侵袭人体,称之为外感湿邪。
外湿难挡,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潮湿天关好门窗,避免湿气入室;衣服没晒干,切勿往身上套,以免湿邪侵身。(关注“针观天下”微信公众号,轻松学中医~)
2
即人体自产的湿。当体内水液运化障碍时,会使得湿邪内生。
这主要与脾胃功能有关。脾主运化,脾气强时,水液就能正常运化转输;如果脾气虚弱,则运化水液的“功力”大不如前,水就会在体内停滞、堆积,从而导致水湿内停,湿邪内生。
体内湿不湿,就看三阶段
第一阶段:容易疲劳,经常觉得累,倦怠乏力;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看到食物没食欲,吃东西不香,这是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脾胃排斥饮食的摄入。
第二阶段:吃东西不消化,饭后打嗝,肚子胀的难受;脾虚则生湿,痰湿蒙蔽头目,出现头晕目眩;聚湿生痰,痹阻心胸,引起心悸。脾湿还会导致浮肿。
第三阶段:经常拉肚子,反复耗气,对脾循环伤害;脾胃功能不足以吸收代谢过量的营养脂肪物质,再加上活动消耗量少,日久形成脂浊痰湿,从而造成肥胖。
身体有两个“祛湿口”
1
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而脾有运化水湿之功,在临床上,阴陵泉有“健脾利湿第一穴”之称,可用于各种水肿、黄疸、心胸痞满、小便不利之证。
日常可通过按揉、刮痧、艾灸等操作,刺激阴陵泉穴,从而达到健脾祛湿的效果。
2
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而膀胱经作为人体的祛湿排污通道,委中穴是这个通道的排污口,如果此处不通畅,湿气便排不出去,就会导致关节炎、腰痛等疾病的发生。
具体操作:每周或隔周腘窝处连续拍打5~10分钟,会出现青、红、紫、黑等类似刮痧时候的出痧反应。
同时拍打腋窝的极泉穴和肘窝的曲池穴,能增强祛湿效果。(关注“针观天下”微信公众号,轻松学中医~)
按揉
每天坚持按揉10分钟左右。同时,可配伍按揉足三里穴、承山穴、丰隆穴3穴。
按揉以上穴位时,会有明显的酸胀感,坚持按揉一段时间后酸胀感减轻,这是湿邪渐散的征兆。
艾灸
艾灸取穴:中脘穴、水道穴、阴陵泉穴、丰隆穴、涌泉
调理时长为每个穴位15-20分钟,经常用具有温通气血、散寒止痛功效的仲圣正启心医道 「4.0温通专用艾条」进行艾灸,可把湿毒和多余脂肪排出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