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十九章

(2023-03-31 07:33:10)

第十九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妄徒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 

译文

使我坚正不移的知道循理遵纪守法,遵行大道,惟有持续实际施行(实施,实行,推行;恩德,恩惠;慈善;乐善好施,乐善好行善)是敬服!大道太平,狂妄之徒甚好亡道。朝政非常荒废,田园非常荒芜,(粮食和物资储备)仓库非常虚耗;衣着华丽,佩带利剑,厌饫珍馐美馔,过度聚敛搜刮的财货过剩,是为盗夸。盗夸不合道!盗夸违背大道!盗夸亡德、亡道、失理、弃法!

 

 注释

 

介然:(1)形容坚定执着的样子。

2)专一,坚正不移,坚贞不移,不移,坚定不动摇。坚正不移:坚持道理,毫不动摇。正:道理,法则,规律;合乎法度;端正。《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3)耿介,高洁。《汉书•傅喜传》:“ 高武侯喜姿性端悫,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

陶潜 《咏贫士》诗之六:“介然安其业,所乐非穷通。”

知:1(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知道:知大道,惟大道;知道理,惟道法;得道,服道,惟道,是道,遵道,循道,守道,奉道;知法,得法,服法,循法,遵法,守法,奉法;谓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尊奉自然之法;晓得,谓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

《管子•戒》: “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

《孙膑兵法·八阵》:“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

2)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知止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知天命者无忧虑)

3)晓得,明了,懂得,了解,理会。 

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4)认知;认识。

认知: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识物和知道;感知和理知。理知:理性认知,理性认识;指清醒、冷静、合乎实际的思维。认知也称之为认识,是指人认知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认识:认知;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是认知知识,即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从广义上讲,认识包含人的所有认知活动,即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等心理现象的统称。认识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分为刺激的接收、编码、存储、提取和利用等一系列阶段。从狭义上讲,认识有时等同于记忆或思维。

5)见解,见识,学识,学问,知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6)知慧;才知。如:知力 (才知能力)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 

7)知觉;省悟。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8)告诉;使知道。如:通知(犹通晓;把事项告诉人知道;告知事项的文字或口信)。

9)闻,听到。

《国语楚语上》:夫为台榭,将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匮之也。韦昭注:知,闻也。

10)感到,感觉,察觉。 如:感知(感觉);照知(明察)。

11)欲望,欲求,求。如:知道(求道;循道;得道;守道)。

12)之。《墨子公孟》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行而自炫,人莫知取也。毕沅校注:(知)一本作之。

13)为,作。

《易系辞上》:干知大始,坤作成物。高亨注:王念孙曰:知犹为也,为亦作也。’”

14)得;得到。

《列子汤问》: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张湛注:此国自不可得往耳。

《吕氏春秋审应》:“‘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其自藏之与在于上奚择?薄疑曰:不然,其在于民,而君弗知,其不如在上也。其在于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高诱注:知,犹得也。

15)守。

守:遵守,遵循,奉行;依归,依皈;守则,准则,原则,规范;坚持,保持,保守;保卫;守侯,守护;请求;挨着,靠近;依靠,依傍;看守,看管;掌管。

依归:依皈;出发点和归宿;依托,依靠;尊奉,遵循;皈依,归依;目的;宗旨。

依皈:依归;出发点和归宿;依托,依靠;尊奉,遵循;皈依,归依;目的;宗旨。

遵循:依照、遵照、遵守、遵从。

遵从:遵照并服从,遵照并依从。

依从:同意;听从;顺从。

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

遵循的同义词:遵照、遵守、遵从。

遵循的反义词:违反、违背。

16)主持;主管;执掌;管理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吕氏春秋长见》: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高诱注:知,犹为也。

又如:知县(县长);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17)参与。 高、 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18)识别;区别 。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

19)匹配。《诗桧风隰有苌楚》:乐子之无知。郑玄笺:知,匹也。疾君之恣,故于人年少沃沃之时,乐其无妃匹之意。

20)知遇;赏识 。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

21)要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22)知己。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又如:知心腹(亲信)

23)知己者,知交。

《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方舟新旧知,对筵旷明牧。李善注:旧知,庾也;明牧,指王抚军也。

24)彼此了解。如:相知;知音。

25)彼此了解、交好的人。如:故知(老朋友);旧知(老朋友;旧友)。

26)相交;结交;交游。

《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杜预注:公孙明,齐大夫子明也,与叔孙相亲知。

27)表现;谓有动于中,表现于容色。

《管子心术下》: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杜预注:喜见于颜色。

28)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因素之间联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互相联结、互相斗争、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等关系。相互作用由作用和反作用两方面构成;作用和反作用不可分离,具有辩证统一的性质。相互作用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表现,是事物间或事物内部因素间关系和过程的基本内容;世界上不存在与他物毫无联系的事物,而相互作用正是事物间联系的表现,没有相互作用也就表明不存在联系。相互作用推动事物运动、发展,相互作用使事物的原有性质和状态发生改变。离开相互作用就法理解运动。相互作用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实质是矛盾及矛盾诸方面的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客观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发展中。相互作用,表征事物或现象之间辩证联系的普遍形式的哲学范畴。在现代科学中,相互作用是指控制系统的反馈过程以及物质系统中发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传递过程。相互作用原则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因果关系在逻辑上的充分展开。在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互移其位、相互转化。受原因作用的事物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反作用于原因,从而把因果性关系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每一方都作为另一方的原因并同时又作为对立面的反作用的结果表现出来。整个物质世界就是各种物质存在普遍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相互作用也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关系和联系的形式。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构成系统存在的基础,系统中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决定系统发展方向的因素。相互作用只有借助于特殊的物质载体才能实现,相互作用的内容取决于组成要素的物质层次和性质。例如,现代生物学把相互作用划分为分子的、细胞的、器官的、机体的、种的、生物圈等不同水平的形式。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形式。相互作用是客观的、普遍的。具体的相互作用是整个物质世界相互作用链条的环节和部分,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和绝对性通过无限多样的具体的相互作用而体现出来。相互作用是事物的属性、结构、规律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相互作用范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认识事物意味着认识它们的相互作用,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必须研究事物之间具体的相互作用的特殊性。相互作用的实质是矛盾以及矛盾诸方面的相互依存和斗争。在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必有一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只有认清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性,才能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29)知,汉语一级字,读作zhzhì,最早见于甲骨文。知的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又引申为聪明的,有战略的,觉悟的;由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引申为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又由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引申为管理,主持。

施:(形声。从(yn),也声。本指旗帜)

2)旗飘动。

施,旗貌。——《说文》

3)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

施,予也。——《广雅》

德施普也。——《易•乾》。释文:“与也。”

施其功事。——《周礼•内宰》。注:“赋也。”

齐侯好示务施。——《国语•晋语》。注:“惠也。”

又如:施予(给,给别人恩惠、财物);施生(施惠于人,给人生路);施人(施恩于人);施食(施舍食物);施报(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施赈(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施遣(施舍赠送);施泽(给予恩惠)

4)设置;安放。如:施关(设立关卡);施置(处置;安排)

5)实施;施行;实行;推行。如:乐善好施(乐善好行善)。

实施:实际的行为;实践;开展;施行,实际施行;实行。

实践:实施,实行,履行;人们改造环境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指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环境和社会的行动。

施行: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行动;实行,实施;执行;指进行;传布;处置;犹施展。

处置:分别事理;安排;处理,做出某种处理;办法。

实行:实际行为,实际的行动;实际施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犹德行,操行。

推行:奉行,履行,执行,实践;普遍实行;推广(经验、办法等)。

6)用;运用。

施则行。——《礼记•礼器》。疏:“用也。”

爪牙之士施。——《荀子•臣道》。注:“谓展其材也。”

7)恩惠,恩德;慈善。如:报施(报恩);乐善好施(乐善好慈善,乐善好行善)。

8)蔓延,延续。

蔓延: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

延续:持续;继续;照原来样子继续下去。

持续:延续,继续;延续不断;没有间隔,连续不断。

畏:敬;敬服。

敬服:敬佩;敬重信服;尊重佩服。

敬:(会意。从攴( p),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 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尊重,尊敬,恭敬;敬意。

夷:(1)夷,从大从弓。古代东方部族善于使用弓箭,以“夷”统称东方部族。

2)平坦。

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

3)太平。

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

4)平安。如:化险为夷(化险阻为平易;从险境中化成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5)平和;平易。

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靜)

6)平正。

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安闲。如:夷由(从容自得);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

8)通“怡”;喜悅。

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蟲》

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

9)使平,拉平;铲平。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解:(1 (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本义: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2)解体,离散 。

解,散也。——《广雅》

又如:土崩瓦解;解落(散落分离)

3)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4)解开;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如:解缆;解扣儿;解绶(解去印绶,指辞去官职)

5)脱去;松开。如: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换上官服);解冠(脱帽);解巾(脱去隐居时所系的方巾,表示出去做官);解珥(脱去耳饰。古代妇女请罪的表示)

6)脱,脱解。

脱:离;脱离;脱落,掉落;脱下,取下;逃,亡,逃亡;失去;散落,缺漏;疏忽,轻率;轻漫。脱解:解下。

脱道:脱离大道;亡道;离道,离法;违背道,背离道法,违背道法;不遵守道,不遵循道;不符合道,不合道;亡德,丧德,失德;轻漫大道,轻视大道。

合道:合于道法;合于自然或人事的道理。

背离:离开,离散;违背。背离,指离开、离散,或是违背,是指脱离原来的、通常的、正常的或公认的轨道,或是偏离常规、常轨、习惯等。

违背:违反,不符合;不遵守,不遵循;离开,背离;指去世。

违反,意思是指行为或思想意识不符合制度、规律、法律等的要求。

7)通“懈”; 松懈,懈怠,怠。

懈:(形声。从心,解声。本义:松懈);怠,懈怠;疲困;松散。

松懈:松弛懈怠;关系不密切;纪律不严格;意志不坚定;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紧。

懈怠:松懈懒散;怠慢不敬。如:懈懈(怠惰;懒散);懈厥操觚(怠慢从事);懈忒(懈怠失误);懈沮(懈怠沮丧);懈意(懈怠之心)

怠:(形声。从心,台声。本义:懒惰);懈;怠慢,慢怠;疲倦,倦怠;使……懒惰;轻漫;骄傲不敬重。

怠慢:懈怠轻忽;轻慢不敬,冷淡。慢怠:轻忽怠惰;犹怠慢。

慢:(形声。从心,曼声。本义:轻慢;对人没有礼貌);怠慢;放纵,没有节制;通“谩”,欺骗;惰,懒惰;骄傲,傲慢。

轻忽:不重视;不注意;轻率疏忽;轻视忽略;轻率随便。

8)废。废:不再使用,不再继续;荒芜,衰败,败坏;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废弛,废旷,废阁;废弃,废除;停止,中止;旷废,懈怠;坠落,跌下;荒废,放弃不用的。

9)亡。

亡:逃,逃离,出走;逃匿;通“忘”;轻视;同“荒”,亡与荒,同韵同义;通“妄”,不知常,不守法,不遵道;扰乱;丢失,丧失;死;灭亡;败亡;过去;通“无”,没有;犹否;不;不论;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忘:不识;忘记,不记得;玩忽,怠忽;通“亡”,逃亡,遗失,灭亡;舍弃;没有。

亡道:不知道;忘道;轻视道;脱道;失道;不道;谓荒淫失政。

失道:弃道;亡道;不知道;不道;违背道,违背道法;失去准则。

朝:(1)〈动〉(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形。本义:早晨)

2)同本义。

朝,旦也。——《说文》

朝,早也。——《尔雅•释诂》

又如:朝夕相处(彼此天天在一起);朝日(早晨初升的太阳);朝不及夕(极言处境危急)

3)早晨省亲,子、媳向父母、公婆请安。

晨见曰朝……子于父母、妇于舅姑皆是。——《说文解字注笺》

4)朝拜,朝见,封建时代臣见君。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

5)使……朝见。武丁朝诸侯有天下。——《孟子•公孙丑上》

6)宗教徒参拜。如:朝圣。

7)泛指拜见。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归家。——《史记•张丞相列传》

8)会聚;召。耆老皆朝于庠。——《礼记•王制》

2)〈名〉(1)朝廷(跟“野”相对);帝王接见官吏,发号施令的地方,与“野”相对;古时亦称:朝堂,朝宁,朝冶,朝苑,朝省,朝家。如:朝国(朝廷,国家);朝典(朝廷的典章礼制);朝使(朝廷派出的使者)

2)朝政,国家大事。如:不听朝;朝柄(朝政的权柄)

朝政:朝廷的政令;朝廷政事;治理朝廷政务。

政事:政府的事务,即政务,政府施政的事务过问政事;谓有处理政治事务的才能;行政事务,具体指处理政务的才能和值得效法的手段。

除:去掉;废除;荒废。

去掉:摆脱掉;抛弃;根除。

废除:废止,取消,全部丢弃——主要用于法律、习惯、制度、传统。

荒废:荒芜废弃;犹荒疏;浪费,不利用。利用:谓物尽其用;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犹利器,有效的工具;借助外物以达到某种目的;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

废弃:弃置不用;抛弃。弃置:抛弃,扔在一边;谓不被任用。荒疏:指学业、技术因不常习用而致生疏;荒芜;懈怠。懈怠:松懈懒散;怠慢不敬; 松散怠慢。

芜:(1(形声。从艸,无声。本义:土地不耕种而荒废)

2)同本义。

田甚芜,仓甚虚。——《老子》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杨恽《报孙会宗书》

田园将芜。——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芜荒(荒芜);芜绝(荒芜断绝);芜蔓(荒芜;荒凉);芜废(荒废);芜荟(荒芜);芜蒌(野草);芜旷(犹荒芜)

3)杂乱。如:芜音(声音多而杂乱。引申指音律不协畅);芜昧(不明,杂乱不清的样子);芜浅(杂乱浅陋);芜漫(杂乱散漫)

4)丛生的杂草。如:芜没(指杂草丛生,隐没于其中)

5)草长得多而乱。如:荒芜。

6)乱草丛生的地方。如:平芜(草木丛生的原野)。

虚:虚耗。

虚耗:(1)空竭。

《韩诗外传》卷十:“今百姓之於外,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口,虚耗而赋歛无已,王收太半而藏之臺,是以天火之。”

《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自羌叛十餘年閒,兵连师老,不暂寧息……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 凉 二州遂至虚耗。”

2)白白的消耗,浪费。

郑观应《盛世危言•电报》:“电报,学生测量未準,停报久而虚耗多。”

 文采: 华美的纺织品或衣服。采:多色的丝织品。

 厌:(1(形声。从厂( hn),猒( 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2)饱,满足;后作“餍”。 如:厌饫(吃饱;吃腻;满足);厌恋(以此为满足而眷恋);厌足(满足)

3)憎恶;嫌弃。如:厌物(骂人话,指讨人厌的东西);厌钝(讨厌,扫兴);厌色(厌烦、不满的脸色);厌苦(厌烦以为苦事)

4)厌饫。厌饫:吃饱;吃腻;满足。

 余:(1(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2)饱足;足食得饱。余,饶也。——《说文》

3)剩下;剩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4)剩下的,多余的 。如:余润(利润);余资(剩余的钱)

5)残留的;遗留的 。如:余蔌(剩余的菜肴);余庆(祖先留下的福泽。即因前辈的善行而使子孙得到某些好处);余芳(残花;死后遗留的美名)

6)不尽,无穷。如:余哀(不尽的哀思);余思(不尽的怀思)

7)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如:余一人(古代天子自称。也写作“予一人”);余小子(古代天子居丧时的自称。也写作“予小子”)

 盗夸:盗魁窃财夸侈,指取富贵或名位不以其道者。盗魁:盗贼首领;指取富贵或名位不以其道者。盗:非法;偷窃;劫掠;引申为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侵犯;逃避;篡夺;窃据;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谗佞的人;指欺世惑众的人;对反叛者的贬称;指外来入侵者;杀人者;刺客。夸:把事情说得或做得超过了原有程度,不符合实际;奢侈;夸恣(奢侈放纵)。例如: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贵而不为夸。

《老子》:“服文綵,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餘,是谓盗夸,非道也哉!”王弼注:“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则皆邪也,邪则盗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窃位也。故举非道,以明非道财皆盗夸也。”王弼注:“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则皆邪也,邪则盗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窃位也。故举非道,以明非道财皆盗夸也。”盗夸,盗竽。案:古韵虞、麻通用,则‘竽’、‘夸’皆协韵。《説文》‘竽’、‘夸’皆亏声。盖篆文‘于’作‘亏’,是以形近致误。” 高亨正诂:“‘夸’、‘竽’同声系,古通用。据韩説,盗竽犹今言盗魁也。竽以乐喻,魁以斗喻,其例正同。”《韩非子•解老》:“大奸作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馀者,是之谓盗竽矣。”明•王志坚 《表异录•刑法》:“盗竽,言盗之倡也。竽者,五音之长。”  

 非道:亡德、亡道、失理、弃法;违背大道,不合道;非法,不合法,违背法则。

非:(1(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2)同本义。

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说文》

又如:非常异义(违背经文正义的异说);非度(违反法度);非道(不合道义);非德(不合道德;违背道德);非理(不合常理;违背情理)

3)责怪;非难;反对。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史记•秦始皇本纪》

又如:非驳(非难驳斥,诘责缺失)

4)讨厌。吾岂厌喧而求静,吾岂好丹而非素?——王安石《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5)讥刺。如:非讥(讥评,议论);非笑(讥笑)

6)通“诽”( fi);诽谤,诋毁。如:非而不用(诽谤而不予重用);非世(诋毁世俗);非怨(诋毁,怨恨)

7)通“避”;躲开。

古者周公旦非 关叔,辞三公,东处于 商盖[ ],人皆谓之狂。——《墨子》

8)亡;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9)相当于“不”、“不是”。如:非时(不是时候);非计(失策,不是良计);非直(不但,不仅);非细(不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