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2022-12-15 21:15:09)第六十四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大成无成若缺,其功用亡弊。大盈无盈若空,其功用亡穷。大直无直若曲;大巧无巧若拙;大辩无辩若讷。法则控制事物运动,冷静理性克制浮躁狂热,清静(清明依归道,清明由道,玄同大道,玄德)为为天下理治。
注释
大:道;始有;无。
缺:(1)(形声。从缶( fu),夬( guài)声。缶,瓦器。“夬”也有表意作用。水缺为“决”,玉缺为“玦”,器缺为“缺”,都有破损之意。本义:器具破损)
(2)同本义;引申为缺漏而不完整。
缺,器破也。——《说文》
又如:残缺(不完整;部分缺失);缺落(破损剥落);缺啮(折角,破损);缺坏(破缺损坏);缺圮(残缺倒塌)
(3)短少;缺乏。
如:缺员(人员短缺,多指机关、单位等达不到编制规定的人数);缺月(月缺,不圆的月亮)。
(4)旧指官职的空额,后亦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 。
如:缺位(职位空缺);缺项(犹缺门。指工程建设,科学研究,艺术、体育表演等缺少的项目)。
(5)空隙;缺口。锋口为缺。——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6)残破;残缺;亏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 苏轼《水调歌头》
又如:缺月(不圆之月)。
(7)缺陷;引申为遗憾。
犹欲保残守缺。——《文选·刘歆·移太常博士书》
又如:缺事(工作上的缺失;感到缺憾的事);缺限(缺陷)。
盈:(1)(会意。从皿。《说文》:“满器也。”)
(2)同本义。
盈,满器也。——《说文》
盈,满也。——《广雅》
不盈。——《易·坎》。虞注:“溢也。”
又如:盈盈(充盈、充积的样子);充盈(充满);盈抱(满杯);盈科(水多满坑坎);盈衍(充斥;充满);盈庭(亦作盈廷。充满朝廷);盈衿(满胸;满杯);盈塞(充满;填塞);盈漫(充积散乱)。
(3)自满;满足。
穷涯而反,盈量知归。——南朝梁· 任昉《王文宪》序
又如:盈厌(满足);盈量(达到所能容纳或经受的最大限度);盈数(指十、百、千、万等整数)。
(4)溢出。水流而不盈。——《易·坎》
(5)长,增加。
进退盈缩变化。——《战国策·秦策三》
盈缩卷舒,与时变化。——《淮南子·俶真》
又如:盈耗(增减)。
(6)丰满,匀称好看。
貌丰盈以壮姝兮,苞温润之玉颜。——《文选·宋玉·神女赋》
又如:盈肥(丰满肥腴);盈容(容色庄重)。
(7)圆满,无残缺。
如:盈月(满月圆月);盈冲(盈满与虚空);盈昃(日月圆满或亏缺)。
(8)有余、多余、多出来,余出;通“赢”。
如:盈积(结余);盈虚(有余与不足);盈绌(有余与不足);盈羡(充足有余;盈余);盈味(余味)。
(9)盛,旺盛。
如:盈虚消息(古人认为,时运循环,生灭不已,可由盛而衰,也可由衰而盛)。
(10)丰足。如:盈裕(充裕);盈禄(丰厚的俸禄);盈饶(充足,富足)。
(11)众多。如:盈多(众多);盈千累万(形容为数众多)。
冲:空虚;虚空。空虚:空无,不充实;空旷冥漠;虚假,空幻。虚空:空虚;真正的什么也不存在的状态,即无的状态。宇宙中,承载一切粒子的空间。真空是虚空的未完整表现,真空中也是包含粒子的。虚空具有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特征。
静:(1)冷静。冷静:沉着而不感情用事。
(2)清静。清静:安静;心性纯正恬静;不烦扰,为政清简,无为而治;犹和谐,太平。(3)法则,规律。规律亦称法则。规律(法则):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规律(法则)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共同特性是: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
躁:(1)
(形声,从足,喿声兼表字义,足是人的脚,而脚的作用是使人能够走动,喿是出现众多的事物,合起来的意思是生出要走动的众多事物。本意:出现众多的事物要动。)
(2)运动的事物;事物运动。(3)动,运动,行动,行为。动:(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运动:运行移动;犹行动;谓人或动物活动;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奔走活动;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的现象,通常指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说某物体运动常是对另一物体而言;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4)浮躁,不专一。(5)性急,不冷静。
清静:清明归道,清明依归道。依归道(始基、本源、本原、本元)是法则(规律),法则(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静止不变的法则(规律),法则(规律)称作常,得法、遵循法则(规律)称作明。
正:(1)从一从止。止于一为正,守一而止。一者,道也。(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守一以止也。)
(2)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一,从止。“一”意为“一天下”、“天下定于一”、“天下一统”。“止”意为“止步”。“一”与“止”联合起来表示“征战止步于天下一统之时”。 本义:为统一天下而战。引申义:天下统一。再引申义:基准,目标,标准,榜样;国家标准,天下统一的技术标准。
(3)(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4) 道理,规律。尽璇机之正。——《后汉书·张衡传》
(5)通“政”,政治,政事。
古者文武为正均分。——《墨子·兼爱下》
虽天子三公问正。——《荀子·大略》
(6)理治;治理。
理治:得到治理;治理;安和平治。
治理:管理;统治;得到管理、统治;指理政的成绩;治理政务的道理;处理;整修。
安和:安定和平;安定和睦;安详平和;平安,安好;晴和,温和。
平治:谓合法度;治理;整治;太平;犹平息;平定治理。
《周易·蹇卦》:“当位贞吉,以正邦也。”
《商君书·农战》:“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
(7)统治。《墨子·节用中》:“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
(8)道统,大统,大一统;道理,大理;道治,大治。道治:大治;依道统治,依道治理;以道家之教义治理国家。大治:道治;谓政治修明,局势安定;指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9)合乎法度、规律或常理。刘向《列女传·齐伤槐女》:“刑杀不正,贼民之深者也。”
(10)辨别是非,判定正误。
刘劭《人物志·材理》:“夫辩有理胜,有辞胜,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
(11)决定,考定。以土圭正日景。——张昭远《旧唐书》
(12)通“整”;使正,整理,整齐,端正。
整:(会意兼形声。从攴(p)从束从正,正亦声。攴是敲打,束是约束,使之归于正。合起来表示整齐。本义:整齐);端正,端庄;整理,整治;修补,修理。
整齐:有秩序,有条理;整治;使有条理;使齐一;端正;齐全。
例如:正家(治家,齐家,端正家风,整治家风,整齐家风,使家庭关系正常有序);正襟(端正衣襟);正德(端正自己的德行);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
(13)整治。如:正世(治世);正治(治理;整治)。
(14)纠正,改正,匡正;将有偏差、谬误的事物改正过来。
例如:正历(改订历法);正订(订正;改正著作中的谬误);正俗(匡正风俗);正曲(矫正枉曲);正主(匡正君主)。
(15)君长;官长。《吕氏春秋·君守》:“天之大静,既静而又宁,可以为天下正。”
(16)不偏斜,匀称适当,平正,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与“偏、歪、斜”相对)。
《尚书·说命上》:“惟木从绳则正。”
(17)使端正。例如: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恭敬严肃或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18)正直;公正无私。例如:正直(公正真诚);公正(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19)正当;合适。
虽成败事异,而同居正号者,竝列于篇。——《后汉书·皇后纪序》
又如:正号(正当的名号);正用情借(正为有正当用途托情借债)。
(20)止,制止。《诗经·邶风·终风序》:“见侮慢而不能正也。”
(21)正治。正治释义为:治理;整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的,多适用于本法,如风寒外感病人,用辛温解表法即属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温胃散寒法,亦是正治法。
(22)正,会意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从止从囗;“止”是“趾”的本字,是人的脚形,又可作为意符,以表动作;“囗”则像城池;止、囗合起来会征伐城邑之意。所以,“正”字的本义是攻打、征伐、征战、征服的意思。如《诗经•商颂•玄鸟》:“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正域彼四方”就是征伐四方的意思。又因为人们直奔目标而去,所以“正”字后来又作正中、正直来解释。由于后来“正”字多用来表示正中、正直等意思,人们就另造一个“征”字来表达征服、征伐、征战。正是“征”的古字。征伐的目的就是有所平定、有所纠正,因而引申出平定、匡正义,由平定引申出决定、考定、勘定等义。由匡正引申出使端正义,进一步引申为治理义,进行治理的人亦称为“正”,进一步引申为准则、法则义。由官长之“正”,引申为正、副之“正”。
《说文解字》对“正”字的解释是“正,是也。从止,一以止。”许慎认为“正”就是纠正,使恰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许慎的解释已经是“正”字的后起义,“一以止”的说法是单纯根据小篆字形而来。《说文》训“正,是也”,乃引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