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2022-10-11 13:17:06)第三十三章
惑言:绝聖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亡有。此三者以为不足文矣!吾今有所嘱:“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亡尤!”
译文
惑言:弃绝聖德、抛弃知识,人民有百倍的利益;弃绝仁、抛弃义,人民恢复孝慈;弃绝技术、抛弃利益,盗贼就亡有了。这三者已是不值得文饰了!我将有所嘱:“发现本质,抱道守法,减少私欲,杜绝肆欲妄为,有功德而亡有罪!”
糊涂:头脑不清;不明事理;认识模糊或混乱;内容混乱的。谬:非常不合情理;欺诈;迷误。迷误:迷惑谬误;使迷惑;贻误。衺说:不当的言论;荒谬有害的言论。衺:不正当。正当:合理合法的;合乎情理和法律的;端正;正派。正当,通常指人的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经济、政治、法律等领域中,正当指一个人的行为、要求、愿望等符合社会的政策和行为规范的要求,或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道德上的正当指行为符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言:说,说话;议论,谈论;记载;问;告知,告诉;陈述,叙述;话,言语,口语;言论,见解,意见;言辞,辞令,辞章;政令,号令;誓言,盟辞,约言;建议,主意,计策;学说;主张;言语或文章中的字;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著作。
1)惑:(1)(形声。从心,惑声。本义:疑惑,分辨不清)
(2)同本义。
内惑于郑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惑眩(迷乱;混乱);惑疾(迷乱之病);惑变(迷乱变化);惑易(精神失常);惑志(疑心);惑误 (使人疑而误之)。
(3)迷惑,使……辨不清。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以惑愚瞽。——明• 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惑动(迷惑动摇);惑主(迷惑君主);惑术(迷惑人心之术);惑惑(迷惑);惑人(迷惑人);惑众(迷惑众人)。
(4)迷恋。如:惑妄(迷于邪说);惑溺(沉迷)。
(5)迷失。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惑失道。——《汉书》
(6)糊涂;令人不解。
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又如:惑人(昏庸糊涂的人);惑主(昏君);惑突(糊涂,疑惑)。
(7)《说文解字》:“惑,乱也。从心、或声。”有所守而不定是或之范式。心、或两范式叠加。心欲有所守而不定之迷乱是惑之范式。本义:心疑不定、不明白对还是不对。如:疑惑、困惑、惶惑。衍义:引申指“使迷乱”。如:迷惑、惑乱、惑人耳目、蛊惑人心。
2)言:(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3)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4)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5)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6)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7)言论;见解;意见。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
(8)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9)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10)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2)学说;主张。如:百家之言(百家学说);一家之言(一家学说)。
绝:(1)(会意。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2)同本义。
绝,断丝也。——《说文》
(3)引申为断,断绝。
绝,断也。——《广雅》
又如:绝卖(出卖产权;卖掉后再也不许赎回);绝裙(扯断衣襟。指去意坚决,难以挽留);绝祀(断绝祖先的祭祀。比喻国家灭亡,子嗣全无)。
(3)割断;切断。例如:绝亢(斩断脖子);绝脰(断颈);绝膑(折断膑骨);绝长补短(本指计量国土大小。后常用为截取有余以补不足)。
(4)杜绝;摒弃。
绝世于良。——《左传•哀公十五年》。注:“犹言弃也。”
又如:绝弦(断弃琴弦,不再使用);绝学(弃绝学问;抛开学业);绝仁弃义(抛弃世俗的仁义,回复到纯朴的本性)。
(5)停止。
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吕氏春秋•权勋》。注:“止也。”
又如:绝息(停止);绝脉(脉息停止)。
(6)竭;尽。
江河山川绝而不流。——《淮南子•本经》。注:“竭也。”
又如:绝力(用尽力气);绝目(极目。尽目力之所及);绝叫(大声呼叫)。
(7)才技特异,独一无二。如:绝学(独到的学问);绝足奔放(喻千里马疾驰);绝才(过人的才能。无人能及的才能);绝手(具有第一等才艺的高手)。
(8)缺乏;贫困。如:绝乏(缺乏。多指供应短缺)
(9)绝对;全然 ——用在否定词前面。
如:绝不可能;绝无此意;绝异(全然不同);绝无(全然没有)。
(10)极,最。
黄山绝胜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又如:绝少(极少);绝早(极早);绝峰(绝顶。山的最高峰);绝顶(山的最高峰);绝足(最快的马。喻千里马)。
弃:(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这是古代曾经存在的一种习俗。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2)同本义。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又如:弃厌(嫌弃;厌恶);弃失(丢失);弃地(丢弃田地);弃灰(把灰烬弃在路上);弃物(废弃物,被抛弃之物);弃才(被遗弃的人才)。
(3)废,废除。如:弃言(已经废弃之言);弃法(废弃法度);弃井(废井)。
(4)忘记。弃,忘也。——《尔雅》
又如:弃忽(遗忘,忽略)。
(5)违背;背叛。
如:弃命(违命;抛弃命令);弃天(违背天意);弃言(背弃诺言);弃信(违背信义);弃约(违约,不守前约)。
(6)离开。例如:弃予(离开我);弃代(去世)。
(7)旷,耗费。如:弃力(费力);弃日(耗费时日)。
巧:(1)(形声。从工,丂(qio)声。“工”有精密、灵巧义。本义:技艺高明、精巧)
(2)同本义。
巧,技也。——《说文》
利于人,谓之巧。——《墨子•贵义》
又如:巧思(精巧的构思、设计);巧工(技艺高超的工匠);巧任(技巧,技能);工巧(能很快发明的创造力量和品质);巧夺天孙(比喻比织女更巧);巧舌(灵巧的舌头);巧便(灵便;灵巧);小巧(小而灵巧);手巧(手灵巧,手艺高)。
(3)机巧。如:巧心(机巧之心);巧媚(机灵而善谄媚)。
(4)巧妙;精妙。
如:巧招(巧妙的计策或手段);巧劲(巧妙的手法);巧法(巧妙的方法)。
(5)美好;美丽。
巧言如流。——《诗•小雅•雨无止》。笺:“犹善也。”
又如:巧笑(美好的笑容);巧丽(美妙华丽);巧媚(形容姿态美好)。
(6)聪明。如:巧主儿(聪明人);巧黠(精明而狡猾);巧妇(聪明能干的妇女)。
(7)技巧。
虽尽力于巧,极盛于寿。——《韩非子•大体》
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韩非子•饰邪》
(8)擅长;善于。如:巧士(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此:指示代词,这;这个;表示近指的代词;如此,这般;乃;则。
这般:表示性状、程度等;这样、如此。
这样:如此;代替某种情况或动作;指性状、方式和程度。
这:此,指目前的或较近的或刚刚提到的人、物、事或想法。
者: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陶潜 《赠长沙公诗序》:“余於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不足文:不值得装饰;不值得修饰;不值得文饰;不值得掩饰。
不足:不值得。
值得:谓有必要,有价值;有价值,有意义;谓价值抵得上;价钱合适;合算。
不值得:犯不着,谓没有价值或意义。犯不着:不值得、没有理由或必要。没有:莫有、不有、亡有。亡有:没有、莫有、不有。
文:装饰;修饰;文饰;掩饰。如:文过饰非。
装饰:打扮,修饰;点缀,装点;指装饰品;犹夸饰。
修饰:修整装饰使整齐美观;梳妆打扮;修改润饰,使语言文字生动。
文饰:彩饰;引申谓打扮;文辞修饰,文辞方面的修饰;掩饰。
掩饰:掩盖文饰;使用某种手段掩盖(缺点、谬误等);伪装;设计遮盖、掩盖(真实情况),不想让他人发现。
吾表示“我”“我的”,作第一人称代词。“吾”的本义就是“我”,自己的意思,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读作w,最早见于甲骨文,其甲骨文本义指奴隶社会时期某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后由本义衍生出“手持大戉,呐喊示威”等意;但到了战国时代,“我”字本义所代表的凶器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以后便被普遍的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施身自谓也”,此意沿用至今,且字音不变。
今:现在;即将;将;此;这。
嘱:嘱托,叮嘱;说话内容;嘱咐,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属。
咐,本义:嘱托、安排;衍义:表示嘱告;衍义:用作“嘱咐”;衍义:用作“呕咐”。呕咐:谓抚养培育。呕咐,意思是抚养培育。
嘱托:叮嘱;托付。托付:嘱咐;委托;交付;把有关的事情委托他人帮着照料或办理。
叮嘱:经常的,再三嘱咐。再三:第二次第三次;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犹言非常,极其。
嘱咐:叮嘱,吩咐;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属:叮嘱,告诫;后作“嘱”。如:属付(叮嘱);属令(告戒)。
属:同“嘱”;叮嘱,嘱咐;托付,委托。
见素抱朴: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掌握事物本质。见:看见,看到;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看法,见解;见识;“现”的古字,显现,出现,显露;看得出,显得出;发见,发现。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人从动物世界的自发状态发展到人类的自觉状态,包涵人类实践行为中具有的发现及创新两大核心能力。而学人们一旦对固有而习以为常的错误视而不见进而习非为是的知识或专题,进行有理有据的辩驳或考证所能得出全新的论断,也正是发现这一词的应有之义。
1)素:(1)(会意。小篆字形。上是“垂”,下是糸( mì)。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
(2)根本;本质;本性。
《鶡冠子学问》:“道德者,操行所以为素也。”
(3)朴,质朴。朴:本质;本性。
本性:本质属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一个事物的本性就是使得该事物成为该事物的原因,或者说是该事物存在的原因。
本质:本性;固有的品质;事物的根本性质;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事物固有的内部联系。本质与“现象”相对。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
根本:植物的根干;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基础,最主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来由;从头到尾;始终;全然;从来;本来;彻底。
根干:树木的根与干。比喻事物的主体部分。《韩非子•扬权》:“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根干不革,则动泄不失矣。”
(4)带根本性的物质或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
如: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因素(构成事物的本质成分);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5)原始;本来的;原有的;原始的。如:素质(本质,事物本来的性质)。
(6)白色,雪白。
如:素纸(白纸;没有写过字的纸);素练(白色的熟绢)。
(7)不加装饰。
众人皆以奢靡为贵,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素碑(没有刻字的石碑);素室(朴实而不加华饰的房间);素琴(无装饰的琴);素妆(淡妆);素几(不加雕饰的小几)。
(8)空。如:见素(见空;发现本质)。
(9)诚心,真情;诚心的,真情的。
《韩非子二柄》:“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人君不蔽矣。”
(10)指平日的行为、修养及志向、愿望。
如:素养(修习涵养;平日的修养);素志(向来怀有的志愿)。
(11)预先。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国语•吴语》
又如:素脩(预先早作准备);素构(预先构思草拟);素赏(预先行赏);素定(预先确定)。
(12)向来;从来就。
如: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从来就不认识)。
2)朴:(1)(形声。从木,菐声。本义:原始之木,没有加工的木材)
(2)同本义。
朴,木素也。——《说文》
(3)本质;本性。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
尚素朴。——张衡《东京赋》。注:“质也。”
(4)淳朴;朴实;质朴。
如:质朴(朴实;不矫饰);俭朴(俭省朴素);朴秀(朴实而秀美);朴质(朴素纯真)。
(5)比喻不加修饰,不矫饰。如:素朴(质朴无华;朴实;朴素;不加修饰的)。
(6)壮大。如:朴忠(质朴忠实,大忠);朴茂(朴实优秀,大茂)。
3)抱:(1)(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2)捧着。和乃抱其璞而哭于 楚山之下。——《韩非子•和氏》
(3)怀藏,心里存有。如:抱学(心怀学问);抱才(怀才);抱志(胸怀大志);抱思(怀念)。
(4)怀,胸怀。念离(离别)独伤抱。——唐• 韦应物《寒食日寄诸弟》
(5)通“保”;保护,爱护。
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虑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庄子•庚桑楚》
(6)持守;奉。如:抱真(保持真性);抱节(坚守节操);抱德(持守德性)。
(7)结合在一起。如:抱道(守道,奉道,合道)。
少私寡欲:减少私欲。欲:(形声。从欠,谷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本义:欲望,嗜欲) 。欲望是人人都有的,也是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有无之分,只有轻重之别。不可以将欲望单认为是坏处偏执于混乱的起因,因为欲望是人类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将人的一切行动看作是欲望的体现,没有欲望的人就体现不了他们存在的价值,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是受惯性的存在,人与人的认识也是希望理解和了解他人的欲望,所以形形色色的社会缺少不了欲望。欲望是推动着人类探知世界,认识世界的诱因。原罪始于欲望,欲望诱发原罪。原罪来源便是过度的欲望,以及对他人造成的损害。
尤:(1)过失,罪过。如:尤诟(过失和羞辱);尤违(过失;过错);尤累(过失)。(2)怨恨,责备,怪罪,归咎。如:尤苦(苛责;污蔑);尤恶(谴责和憎恶);尤怨(埋怨;怨恨)。
罪,原字为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忧。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罪过:罪行,过失,错误;责罚,责备。罪过属于心理态度的范畴,具有心理学的内容:它由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构成,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直接反映行为人的情感态度。罪过又是一个法学概念,具有刑法学的意义:它是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直接反映行为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悖反态度。犯罪心理态度的基本内容是故意与过失(合称为罪过)。
罪:(1)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妄作或犯法的行为)
(2) 同本义。辠,犯法也。——《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
又如:罪首(罪魁祸首);罪失(罪愆和过失);罪眚(罪愆,罪过);罪瑕(罪愆);罪祸(罪愆);罪累(罪过);罪悔(罪过);罪殃(罪过);罪辜(罪咎);罪衅(罪行;过恶);罪例(犯罪的案例)。
(3)罪人。如:罪囚(罪犯);罪孥(罪犯的家属);罪徒(服刑的囚犯);罪脑(罪首);罪隶(古时罪人家属之男性没入官府为奴者)。
(4)过失;错误。如:罪诟(过错;诟病);罪失(罪愆和过失);罪负(过失)。
(5)苦难;祸殃。如:受罪;罪殃(祸殃);罪逆(罪孽);罪疾(灾祸);罪恼(罪孽烦恼);罪苦(因为罪孽而蒙受苦难)。
(6)刑罚。墨罪五百,劓罪五百……杀罪五百。——《汉书•刑法志》
(7)归罪于。如:不罪(不怪罪;不归罪于);罪己(把罪咎归于自己);罪谴(罪责);罪坐(归罪;连坐)。
(8)惩罚;治罪。如:罪人不孥(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罪辱(处罚折辱)。
资料
《庄子•杂篇•庚桑楚》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 之民相与言曰:“庚桑之子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弟子异之。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闻 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窍窍焉欲俎豆 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弟子曰:“不然。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鱿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薛女)狐为之祥。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 舜以然,而况畏垒之民乎!夫子亦听矣!” 庚桑子曰:“小子来!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是其于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举贤则民相轧,任和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南荣趎蹴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 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虑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南荣趎曰:“目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盲者不能自见;耳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聋者不能自闻;心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狂者不能自得。形之与形亦辟矣,而物或间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今谓趎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虑营营。’趎勉闻道达耳矣!”庚桑子曰:“辞尽矣。曰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鸡之与鸡,其德非不同也,有能与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见老子!”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南荣趎惧然顾其后。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谓乎?”南荣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老子曰:“何谓也?”南荣趎曰:“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 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老子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规规然 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女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性情而无由入,可怜 哉!”南荣趎请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恶,十日自愁,复见老子。老子曰:“汝自洒濯,熟哉郁郁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将内揵;内韄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外内韄者,道德不 能持,而况放道而行者乎!” 南荣趎曰:“里人有病,里人问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犹 未病也。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 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 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 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南荣趎曰:“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能乎?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 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 侗然而来。是谓卫生之经已。”曰:“然则是至乎?”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儿子乎?’儿子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人有脩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不见其诚己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每更为失。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 能独行。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 者,唯贾人也,人见其跂,犹之魁然。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兵莫憯于志,镆铘为下;寇莫 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 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窃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 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腊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为是举移是。请常言移是。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 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 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动以不得已 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全人恶天?恶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一雀适羿,羿必得之,威也;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介者拸画,外非誉也;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夫复謵不馈而忘人,忘人,因以为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