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至第五十章
(2022-09-21 06:52:10)第十四章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如渊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俶载形体和精神奉道(奉理奉法),能勿违背乎?专气致柔返本归元,能如受道保佑的元婴乎?澄清心镜,能澄明没有疵乎?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是道为(循道循理循法为人、用事、为政、理物)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能如渊守道乎?明白四达,能是道知(知道守法循理顺人)乎?生之畜之,生养万物而道有,佑助万物而道恃,统治万物而循道循理循法统治,是为玄德。
第十五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兮!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道爱养万物而若不为主,恒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之而若弗知主,可名为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大。
大道为法兮,大道可统治万物兮,大道可佐助万物兮,大道可佑助万物兮,大道可保佐万物兮,大道可保佑万物兮!万物恃道以生而大道为法行不言之教从不推脱,功成事遂而无名有。道爱万物,道养万物,而宛若不为主,对立统一欲无欲,能够寓大于小;万物归道(趋道,适道,趋向大道,归从道统,依归大道)而宛若不知其主,可名为大德。所以,聖人之所以能为道成大德,因为聖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为道成大德。
第十六章
道恆无名也,朴也,惟微也,天下莫不臣也。帝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法道,地法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雨,民莫不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大道(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无名(无名法;无有名状,不可名状)也,本质也,为夷希微也,天下皆臣服(屈服称臣,以臣礼服从君命,接受统治),天下皆服从统治。当权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众人众物自然宾服。是道法,济人济卋济天下,济物利物,溥济万物,溥救众生。是(遵从,以为法则)道法施政,普降甘露法雨,法如甘露,洽润资生(生物、生人、生民、生产、生活),洽润众物众生,洽润众心,洽润人心,心田受润。天效法道,地效法道,天地(阴阳二气)相互配合,以普降甘露雨(适时而且有益于农事的甘雨;比喻教治之言,比喻法律政令;比喻教泽,教治、教育、教化、治教的恩泽),人民莫不遵奉法令而自由(耘田)耕耘树艺生产劳动。遵循自然法(道纪、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大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经有效普法宣传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务必知道循理奉法,知道循理奉法保平安、保安全。譬喻言之,道之在天下,犹川谷水之于江海水。川谷水,江海水,水循环,循环往复。川谷水,江海水,皆为水,同是水。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及其法则。道为物,道为法;物则道,法则道。道生物,道生法;物由道生,法由道生。道生物,大道派生万物,道为万物之本元,道为一切物之本元。道生法,大道为法,道为万法之本元,道为一切法之本元。本元、本源、本原、始基,为卋界万物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一切存在物皆由本元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皆由本元生,最终又复归本元。道为本元(本体、本源、本原、始基),道为宇宙万物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大道派生宇宙万物,大道又作为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而存在于宇宙万物。道生万物,道为万物之宗,道为宇宙万物的依归。全部存在物皆由道构成,全部存在物最初皆由道而生,最终又复归道。
第十七章
道恆无为而无不为。帝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妄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妄。不妄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恆道为而(能)无不为(全知全能)。当权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万物众生将自然化育。化育而却出现不法妄作事,我将因道镇静之。因道镇静之,夫也将知常守法。知常守法以归道,天下将自理自治,天下将自然理治,天下将自然大理大治。
第十八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之行不离资众。虽有荣观,焉处超然?奈何万物之王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民众是君人的根基,法则是众物的统治者,是以君人终日的行为不可脱离救人助人资助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虽有宫观金阙琼楼玉宇,怎么处身超然?奈何万物之王而今以身而轻天下?轻躁则失根丧本,轻躁则失法失道。
第十九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妄徒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
使我坚正不移的知道循理遵纪守法,遵行大道,惟有持续实际施行(实施,实行,推行;恩德,恩惠;慈善;乐善好施,乐善好行善)是敬服!大道太平,狂妄之徒甚好亡道。朝政非常荒废,田园非常荒芜,(粮食和物资储备)仓库非常虚耗;衣着华丽,佩带利剑,厌饫珍馐美馔,过度聚敛搜刮的财货过剩,是为盗夸。盗夸不合道!盗夸违背大道!盗夸亡德、亡道、失理、弃法!
第二十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伪,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道以民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之所以饥苦,是因为统治阶层享用税收过多、厚赋敛、横征苛役、暴敛疲民、重税苦民,所以饥苦。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阶层之有伪(非法,非正统;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所拥护的),所以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轻死抗争,是因为统治阶层贪生往多贪求亡度(过分贪求生活的骄泰奢侈)过分榨取民力民财(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轻死抗争。惟(为,是,有,以,顺从)道为国计民生而为政以德,是美善于重人贵生。
第二十一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知恆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知恆且畏死,则恆有也司杀者也。大制无割。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人民群众已经不恋生畏死了,如何以死刑威吓之?若使民众守法而且恋生畏死,而剩余非法妄作为凶的罪犯,我得执囚(拘捕囚禁罪犯)而依法定罪、量刑、刑事处罚之,以儆效尤,谁还敢妄作为凶?若民众守法且恋生而畏死,则遵循自然法(道纪、道理、道法、母法、大法、原理、始制、大制)制定的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的实在法(法律制度)司职刑教(刑罚和教治)。大法无害,法司以惟道而遵从是道之法律为本职。枉法妄为代替遵循自然法制定的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的实在法(法律制度)而执威(刑罚)濫刑,是外行人替大匠而斫制;外行人替大匠(大方之家)而斫制,极少有不伤害其手足的。
第二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皮取此道。
当人民已经不畏服当权者的威压,则人民反抗当权者威压的威力就要来了。不要不重视人民的居处,不要阻塞人民的活路。因为当权者不厌恨人民,所以人民不厌恨当权者。所以,循道循理循法的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余妄见(不自以为是),自爱而不自以为优越。因此,舍皮相而就道,抽象而趋道,通过抽象而趋向是道(为道,惟道,乃道,则道,循道循理循法,如道如理如法)。
第二十三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恃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着脚尖把脚后跟提起来的站不稳,横行不法的不行,亡道而自余妄见的不明白事理,亡道而自以为是的不彰明,亡道而妄自杀伐的没有功业,亡道而狂妄自大的不长善。其之于道而言,叫作自恃的、多余的、有害的妄为罪行。生物将厌恶之,所以有道者不居。
第二十四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聖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卋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曲详尽则周全,有冤屈则申冤,洼池蓄水则充盈,吐故则有利于纳新,轻徭役薄赋税则能得民心,政令烦多则使人民困惑。是以,聖人奉道以为天下法。德道而不余妄见,所以明白事理;德道而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明昭著;德道而不妄自杀伐,所以功业有成;德道而不狂妄自大,所以能为首长。因为知道守法遵循规律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够与之争。大家所说的“曲则全”,岂是空话!真诠而归之道。
第二十五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亡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亡适道,咎莫大于亡德,殃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天下惟道,惟道惟理惟法理物,始制有名,遵循自然法(道纪、道理、道法、母法、大法、大制、始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所有人物知法守法,知法守法保平安,天下太平,天下无事,精兵简政,裁军退役安置,将士退伍转业复员,退役的良马可以用于耕种粪田,是以“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亡道,亡道、丧德、毁法、乱纪,失道、失理、失法、失度、失政,天下有事,兵连祸结,民生凋敝,兵源短缺,战马奇缺,怀孕待产的母马被派往战场,以致母马在郊区战场生下马驹,所以“天下亡道,戎马生于郊”。罪(犯法;妄作或犯法的行为;苦难,祸殃)没有大于亡适道(亡德,没有依归大道,没有适顺大道,没有适合大道,失道、失理、失法、失度)的,咎(凶,灾祸,灾殃)没有大于亡德(亡道、失理、弃法)的,殃(咎;败;祸)没有大于不知止的。所以,循道循理循法,适道、适理、适法、适度,合道、合理、合法、合度,适度有节制的富足,恆富足!
第二十六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功名和生命,哪个更可亲?生命和财货,哪个更重要?得与失,哪个病?过分吝惜必然致使严重的浪费,过多的私藏必然致使严重的损失。所以,服道、服理、服法、服度,适道、适理、适法、适度,合道、合理、合法、合度,掌握适度原则,知足知止,不辱不殆,适度而足者不挫,适度而止者不危,可以长久。
第二十七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什么是宠辱若惊?宠,宠爱,宠幸。宠爱,(上对下)喜爱,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地位高的对地位低的;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物质感情给予与保护或骄纵溺爱;对在下者因喜欢而偏爱;过分的娇宠、偏爱;娇纵溺爱;也指一个人对某个人物或者某件事物的喜爱;古时多指皇帝对妃子的喜爱。宠幸,旧指帝王对后妃、臣下的宠爱,泛指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的宠爱。受宠意味着受宠者身份相对的低贱,所以受宠也是种侮辱。得宠则惊喜,失宠则惊恐,是为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吾活身。及我身亡,我有何患?所以,贵爱以身为天下,你可寄(身在)天下;贵爱以身为天下,你可托(身在)天下。
第二十八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条辐条共同辐辏(辐凑)在同一中有圆空的毂,当中有圆空的毂心空容物,容辐条共同辐辏(辐凑)在同一中有圆空的毂,有车轮的作用,有车的的功用。【辐:(形声。从车,畐( fú)声。“畐”有“腹满”义(参“福”字条),而“辐”为圆形,与人腹满之形相类,因而“畐”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本义: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一条条直棍或钢条;由一个中心或中枢在同一平面上向外伸展的许多杆、棒或直线;辐条。辐辏,也作辐凑;车辐的 一头聚集在毂上;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集中;聚集。毂:辐所凑也;又指生养之神。《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凑:(形声。从水,奏声。本义:水流会合);聚集;奔向,趋;挨近,靠拢。《广韵》:“凑,水会也,聚也。”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车轮中心的圆木,其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毂,是辐条辐辏(辐凑)的中心,又是决定车子转动时是否便利的关键部位,所以用来比喻决定利害的中心。《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人主者,利害之軺轂也,射者众,故人主共矣。”以车轮的轮圈为圆,车毂的中心为圆心,相邻两辐条间的夹角皆相等,按顺序依次连接辐条与圆周相交的点,可以得到一个圆内接正N多边形。通过圆内接正多边形细割圆,并使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无限趋近圆的周长,进而求得较为精确的圆周率。π=lim(n→∞)1/2*sin(360°/n)*n。“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2*半径*圆周率,“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愈是把圆周分割得细,误差就愈少,其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愈是趋近圆周。如此不断地分割下去,一直到圆周无法再分割为止,也就是到了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多的时候,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与圆周“合体”而完全一致了。正n多边形的面积公式:S=1/2nR²sinφ=nr²tanφ/2。(R为正多边形外接圆半径,r为正多边形内切圆半径,φ为各边所对圆心角)。“割圆术”,以“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无限趋近“圆面积”。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与圆面积的差就越来越小,而当边数不能再加的时候,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的极限就是圆面积。刘徽把与圆周合体的这个正多边形,就是不可再割的这个正多边形,进行无穷小分割,再分割成无穷多个以圆心为顶点,以多边形每边为底的无穷多个小等腰三角形,这个底乘半径为小三角形面积的两倍,把所有这些底乘半径加起来,就是圆面积的两倍。这就是说:圆周长乘半径等于圆面积的两倍。所以,圆面积等于半周乘半径。刘徽说:“以一面乘半径,觚而裁之,每辄自倍。故以半周乘半径而为圆幂”。《九章算术》第一章“方田”章中记载“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刘徽在《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刘徽运用了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割圆术”将极限和无穷小分割引入数学证明。分割、近似代替、作和、求极限,就是微积分思想。大方无禺,大制无割。君如毂,臣如辐。主圆臣方,虚君实臣。《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为君要圆通周全,虚心以为道舍,心空容万物。(圆通:性情圆活,不固执己见;通达事理,处事灵活;恢复清净本性的境界。周全:周到,全面;完备,全备,齐全;成全,帮助。)做臣子的必须实诚、刚正不阿,不阿谀,不谄媚。君务虚,臣务实。虚:指抽象的理论;指政治思想、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道理。创造理论、制定路线、提出纲领、确立原则的工作,不是以某个具体事物为对象,它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又要离开感性的具体,舍弃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抽象出事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因而被称为“务虚”。求真,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求真是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求真,主要是一种理论工作,是一种务虚的工作。务虚与务实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赖的。务虚是相对务实而言,指就某项工作的政治、思想、政策、理论方面进行讨论及论理。(论理:议论道理;按照道理;争论是非;理论;逻辑;伦理道德。论,通“伦”;事物的条理、秩序。论,通“伦”;伦理。伦理:事物的条理;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人与人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务虚是针对决策环节而言,是决策前对决策的可行性、具体操作、突发情况预案等的分析研究过程,是对事物发展规律与走势进行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而务实则是将决策变成现实的过程。务实,指研究、讨论或做某项具体工作,研究讨论具体问题,研究和讨论完成某项工作的具体办法;从事实际工作,致力于实在的或具体的事情;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若没有必要的务虚,就没有决策的科学性,所务之“实”就可能是一种盲动或蛮干。科学的务虚有助于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与统一,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君主执政要顺道而应人,为道为而无不为。君主之道要圆,即“虚无因循”;臣子之道要方,即“守职分明”。主圆臣方,建立各得其所的政治秩序,以达到 “乘众人之知,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的境界。主圆臣方,君臣要职责明确,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不能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等失职渎职行为,不能有超越职权范围的行为。臣子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管不该管之事,就是有不臣之心。为君者应当管理好臣子,协调臣子之间的关系。君主把什么事都包揽起来,做了臣子当做之事,也不是好君主。为君者必须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为天下浑括精神统一思想,著眼大局、把握大势、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合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的知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得其所,惟道可以无为而治,为道为而无不为。】揉和黏土做成容器,当其有空容物,有容器的功用。凿门户建造室家,当其有空容物,有室家的功用。所以,有无相生,虚实相宜,有以为利,无有以为用,有空以为利用厚生。
第二十九章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善任者知道遵循法则,懂得自己的人知常遵循规律。克敌制胜的有力,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的是强者。知行惟道循理适度行止取舍的人富足,循道循理循法知行的人有志。俶载形体和精神抱道者久,形体虽死而被人们缅怀纪念(不忘)的人精神长存。
第三十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所得将要满溢,不如适可而止。勉强挣扎维持的急速劲力,不可能长久保持。金玉盈满厅堂殿,莫能守之。富贵而骄奢淫逸,是自招灾祸。功德圆满了身退让位,是自然的法则。
第三十一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道者!是以聖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的原则,也许犹如张弓(把弓放在校正器具上校正,在弓上装弦)的原则欤!偏高的就平抑之,偏低的就往上抬高之;有余的就减之损之,不足的就补之益之。自然的原则,损有余的以补不足的。某些人的政治主张就不宜,损不足的以奉有余的。谁能以有余奉天下?惟道者!是以,聖人为道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自居,其不欲夸耀其贤。
第三十二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轨,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为宇宙万物的始基,道为天下母,道为万物母,道为大,道为大宗,道为大本,道为元炁,道为冲炁,道为本元(本原、本源),道为始有,道为无有,道为无(在数学上,可以用“”表示无),道为一,道为大一,道为场,道为夷希微,道为始主,道为万物之奥主,道为象帝,道为谷神,道为恆,道为无名之朴,道为本体,道为自在之物,道是自然。道是自然,道是自是;惟道可自然,惟道可自是!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及其法则。道生物,大道孳生万物,道为万物之本元,道为一切物之本元。道生法,大道为法,道为万法之本元,道为一切法之本元。道为本元(本原、本源),道为始基,道为始制,道为大制,道为恆,道为法,道为法则,道为规律,道为自然规律,道为自然法则,道为道纪,道为道法,道为大法,道为母法,道为自然法,道为道理,道为原理,道为真理,道为物理。冀求知(得;守;服;为)物,因附于知(得;守;服;为)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得以知物;已经知物,复依归大道,是为玄德。杜绝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结束门户之见、逾越感性认识、通过抽象而趋向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得道、得理、得法,终身消灾免祸避凶趋吉得福祉;发动或操纵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施其事,妄作非为处凶境,终身不济。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奉道奉理奉法奉律是因附大道的襁褓(纽带)。用其沾光得惠,复命复朴返本归元合道合理合法。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是因为合道、合理、合法。依皈大道,循道循理循法,奉道之命也;弱者守柔,循道循理循法,受道之用也。道可以道达,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道达,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名可名,必然是“恆名”、又不是“恆名”;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规则)可制定并公布,必须效法恒久的自然法(道纪、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实在法(子法)因附自然法(母法),实在法是又不是恒久的自然法。无形的大道,称作宇宙之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所以,知(效法)道,欲以知道观其玅;知(规范)物,欲以知物观其徼。这两者出处相同而各自占有不同的范畴(名分),统一称为玄德。玄德又复玄德,是发现众物规律(事理)的法门。依归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称作静,静是事物运动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静止不变的法则(复命),法则(规律)称作常,得法、遵循法则(规律)称作明。不得法、不遵循法则(规律),称作妄。妄为,凶(咎,灾祸,灾殃),不吉利。遵循法则制定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因公理,公理因全理,全理因天理,天理因大道(道纪、道理、原理、道法、大法、母法、自然法、始制、大制),道乃恆,大道永恒永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是善,循道循理循法为善。大道为法,大道可统治万物,大道可佐助万物,大道可佑助万物,大道可保佐万物,大道可保佑万物!万物恃道以生而大道为法行不言之教从不推脱,功成事遂而无名有。道爱万物,道养万物,而宛若不为主,对立统一欲无欲,能够寓大于小;万物归道(趋道,适道,趋向大道,归从道统,依归大道)而宛若不知其主,可名为大德。所以,聖人之所以能为道成大德,因为聖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为道成大德。就于道者同于道,是为德;从事于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者同于道,叫作德;从事于是(为;则;遵从,顺从,效法,以为法则;适合)道者同于道,叫作德。德,得道也,服道也,知道也,如道也,由道也,以道也,奉道也,守道也,适道也,从道也,是道也,惟道也,依道也,因道也,遵道也,循道也,顺道也,合道也,德道也。服于德道者,同于德道;同于德道者,道亦德之。服于亡道者,同于亡道;同于亡道者,道亦亡之。其信道不足够真诚啊,是以道不信用之。凶暴狂妄者亡德、亡道、失理、弃法,其自寻死路。勇于亡道而犯法妄作为凶的,则依法刑教(刑罚和教治)之;勇于德道而守法合理不妄的,则依法救助保护之。德道者,得道,服道,知道,适道,合道,惟道,是道,如道,因道顺道。顺道而大同,德道而大德,服道、服理、服法,如道、如理、如法,因道、因理、因法,适道、适理、适法,合道、合理、合法,至道、至法、至理,道统道理道治,大一统大理大治。道统,大一统也,大统也,一统也,法统也。道治,大治也,法治也,惟道之治也,是道之治也,为道为之治也,道为而治也,无为而治也。无为而治,道为而治也,惟道为而治也,是道为而治也,如道为而治也,因道为而治也,顺道为而治也,循道为而治也。循道循理循法之道教,循道循理循法为人、用事、为政、理物之济人济卋济天下、济物利物、利益众生的利益功德,惟道能及之。大法恢宏大度,恢宏大度而无所不包。大道为万物依归的奥主,德(循道循理循法)者的保护者,亡德(脱道、失理、弃法)者的所有者。大道(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无名(无名法;无有名状,不可名状)也,本质也,为夷希微也,天下皆臣服(屈服称臣,以臣礼服从君命,接受统治),天下皆服从统治。当权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众人众物自然宾服。遵行自然法则(世界万物之法则),以御人、御物、御世,以御世界万物,以御现实事物。是道法,济人济卋济天下,济物利物,溥济万物,溥救众生。是(遵从,以为法则)道法施政,普降甘露法雨,法如甘露,洽润资生(生物、生人、生民、生产、生活),洽润众物众生,洽润众心,洽润人心,心田受润。天效法道,地效法道,天地(阴阳二气)相互配合,以普降甘露雨(适时而且有益于农事的甘雨;比喻教治之言,比喻法律政令;比喻教泽,教治、教育、教化、治教的恩泽),人民莫不遵奉法令而自由(耘田)耕耘树艺生产劳动。遵循自然法(道纪、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经有效普法宣传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务必知道循理奉法,知道循理奉法保平安、保安全。敬服大道!使坚正不移的知道循理遵纪守法,遵行大道,惟有持续实际施行(实施,实行,推行;恩德,恩惠;慈善;乐善好施,乐善好行善)是敬服!知行合道,知行合一。道,一也。知行合道,知行合理,知行合法。道,理也,法也。道统法治,德政惠民,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循道循理循法造福人民!德政循道循理循法为人民谋福祉,德政循道循理循法为人民造福!是道之法,道法也,德法也,善法也;是道之政,道政也,德政也,善政也;是道之教,道教也,德教也,善教也;是道之人,道人也,德人也,善人也。德法,德道之法也,是道之法也,惟道之法也,善法也;德政,德道之政也,是道之政也,惟道之政也,善政也;德教,德道之教也,是道之教也,惟道之教也,善教也;德人,德道之人也,是道之人也,惟道之人也,善人也。大道无亲,恆与善人,大道佑助循道循理循法为善的德人,法则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行善积德的德人。善者,德也,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也,循道循理循法也。善法,德法也,得道之法也,惟道之法律也,是道之法律也;善政,德政也,得道之政也,惟道之政也,是道之政也;善教,德教也,得道之教也,惟道之教也,是道之教也;善人,德人也,得道之人也,惟道之人也,是道之人也。德人(善人)是道,守道遵循自然法。德法(善法)是道,守道遵循自然法。德政(善政)是道,守道遵循自然法。德教(善教)是道,守道遵循自然法。道乃恆,自然法永恆永久。人的理性可以认知、发现自然法。自然权利,理性公正,法治民主,自由平等。根据自然法的伦理学说,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来源自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依据自然法的法学理论,法律规则的权威,来自法律规则所具有的德道权威。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遵循自然法(道纪、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是道的实在法得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是实在法,实在法由于人类的认知局限和私利屏蔽则是有缺陷的。实在法必须服从自然法,实在法的合法性依赖于自然法。不合于自然法的实在法不具备合法性,即“伪法非法”。伪:非法,不合法的,不合道的;不真实。伪法非法,伪法不是法,伪法不具有法律效力。人民没有服从“伪法”的义务。实在法是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的,是道的实在法得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法治得循道循理循法而治,如道、如理、如法,因道、因理、因法,依道、依理、依法,适道、适理、适法,合道、合理、合法。德法(善法,得道之法,是道之法律)是德道之法。德法(善法,得道之法,是道之法律)是遵循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的法律制度(实在法、子法)。德法(善法,得道之法,是道之法律)是法治的前提,守法是法治的保证。法治不仅是“法律之治”,还必须是“德法(善法,得道之法,是道之法律)之治”。法治所依之法必须是德法(善法,得道之法,是道之法律),必须是遵循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的法律制度(实在法、子法)。不是道的法律制度(实在法、子法)是伪法,违背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的实在法(子法、法律制度)是伪法,违背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的伪法不具有法律效力。不是道的法律是伪法,伪法非法,伪法不是法,伪法不具有法律效力。伪装法律的、不是道的伪法即使被被严格的贯彻执行,也不是法治;伪装法律的、不是道的伪法即使被严格的贯彻执行,也只是“伪装法治的伪法治”;伪装法律的、不是道的伪法即使被严格的贯彻执行,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治;伪装法律的、不是道的伪法即使被严格的贯彻执行,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仁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其一为阳,其二为阴。仁:(会意。从人,从二。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本义:两个人亲近友爱。)仁者,夫妻二人相亲相爱也,引申为随着亲疏关系而程度相应变化的有等级差别的偏爱。上仁为宗派主义,兼有官僚主义作风。宗派,泛称宗族内部嫡庶与大小宗支。宗派主义搞小圈子、小派别,拉拢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以宗派的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行为。义: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关系的。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气概;由于私人关系而甘愿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由于个人或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甚至牺牲自己某些利益的思想。义,是关系亲近和关系疏远的人之间的一种内外分别的行为准则,是父亲与儿子、地位高贵的与地位低下的人的一种等级差别,是君主与臣子、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一种办事原则。上义为官僚主义,兼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作风。官僚主义,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领导作风。官僚主义的特征是领导者脱离群众,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臆断瞎指挥;官老爷做派,脱离实际,不了解下情,高高在上;讲求官样文章,繁文缛节;遇事推诿,办事拖拉,不负责任;等等。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思想的反映。道(大德)恆道为而(能)无不为。上德为(是,惟)道为(为人、处事、为政、理物循道循理循法则事极少而功极多)而(能)无事。上仁为中德而没出事。下德妄作而有事。上仁为宗派主义,兼有官僚主义作风。上义为官僚主义,兼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仁义是亲属党与关系,尚仁义有宗派主义作风、官僚主义作风、形式主义作风。尚仁义则不免徇私枉法。大德是道,德是得道,仁是中德,义是下德,礼是小德,亡德则乱亡。失道而后退居德,失德而后退居仁,失仁而后退居义。弃道、弃理、弃法,违道、违理、违法、违度,失道、失理、失法、失度,纲纪废弛,朋党相为,结党营私,妄作非为,徇私枉法,营私舞弊,徇私舞弊,枉法营私,枉法徇私,所以“大道废,有仁义”。
轨:导轨;道,法则,法度;依循,遵循;比喻事物正常的规则、法度、秩序。智慧出轨,违道、违理、违法、违度,亡道、亡理、亡法、亡度、亡纪,脱道、亡理、弃法、失度、乱纪,文过饰非,讹言惑众,害人、败家、祸国、乱天下,所以“智慧出轨,有大伪”。
六亲理当和睦,倘若六亲不和,就提倡孝慈以敦劝六亲和睦,所以“六亲不和,有孝慈”。
天下皆知识美之所以为美,就已经存在了与美相互对立的恶;天下皆知识善之所以是善,就已经存在了与善相互对立的“不善”。唐太宗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朝贞观年间,天可汗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而魏征在谏诤上最为突出。魏征曾坦白:“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魏征说:“臣幸能为陛下尽力,希望让臣成为良臣,不做忠臣。”唐太宗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差别?”魏征说:“像历史上的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朝的关龙逄、商朝的比干就是忠臣。所谓良臣,就是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且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与君共享尊贵荣誉,留名青史的大臣。所谓忠臣,虽然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并勇于规劝君主,对君主忠心耿耿,但最后被君主杀戮,国家灭亡,只落个忠臣的空名。这就是二者的区别。”由此可知,“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三十三章
惑言:绝聖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不足文矣!吾今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亡尤!
惑者说:弃绝聖德、抛弃知识,人民有百倍的利益;弃绝仁、抛弃义,人民恢复孝慈;弃绝技术、抛弃利益,盗贼就没有了。惑者所说的这三者已是不值得文饰了!我现今有所嘱咐:发现本质,抱道守法,减少私欲,杜绝肆欲妄为,有功德而亡有罪!
第三十四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皮取此道。
止于感性的五色令人不明事理,止于感性的五音令人不明事理,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游乐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诱使人行妨(行凶;行为损害别人的利益;行为不轨)。所以,聖人秉要执本,是理性而不是感性,因此,舍皮相而就道,抽象而趋道,通过抽象而趋向是道(为道,惟道,乃道,则道,循道循理循法,如道如理如法)。
第三十五章
人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港畺。草木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枯槁。故友弱者,生之徒;港畺者,死之徒。是以兵畺则灭,木畺则折。友弱处上,港畺处下。
人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港畺也。草木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枯萎槁腐也。所以,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是生的徒党;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是死的徒党。所以,军队僵化腐朽了就要覆灭,草木僵化腐朽了就要折了。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处于兴起过程的上升期;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处于衰亡过程的衰落期。
第三十六章
出生入死。生之徙,十有三;死之徙,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亡死地焉。
出生入死。生命的历程是一种迁徙的旅途,从出生即开始了通往死亡的旅途。把生命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生长发育的弱年占有十分之三,(精力充沛的壮年占有十分之四),僵化衰亡的老年占有十分之三。人往生,行为不轨往于死地者亦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因其求生往多贪求亡度而致死。听闻善养生者,陆行不遭受猛兽伤害,入军不遭受战争伤害。兕无所用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用其刃。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善养生者循道循理循法得福祉消灾免祸亡有死地。
第三十七章
道者,万物之奥主也,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善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弃之何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而进此道。卋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大道为万物依归的奥主,德(循道循理循法)者的保护者,亡德(脱道、失理、弃法)者的所有者。善言、善行可以博取尊敬,善言、善行可以嘉人。人若不善,弃不善而从善,有什么不好?是以立天子、设三公,虽有拱壁以先导驷马的仪式,不如坚持进修道业。全世界之所以崇尚是道(乃道,则道)的原因是什么呢?无非是因为:需求能够因道而得,有罪能够因道而免罪耶?是以,是道(乃道,则道)为天下贵。
第三十八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纍纍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若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服道守母。
唯唯诺诺与阿谀奉承,相互之间距离多少?善之与恶之,相互之间距离多少?人民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荒茫茫啊,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用太牢,如春祭时登台祭祀(大一)。我独独恬静淡泊,深沉未显露迹象;浑浑沌沌啊,就如还未能咳咳笑的婴儿;不得志啊,若无所归。众人皆兴致有余,而我独若失。我若愚人心!俗人注重形象思维感性认识,昭昭然,察察然;我注重理论思维理性认识,通过抽象掌握本质,遵守法则,抽象而浑括;所以,“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安然恬静啊,其若淵海;漂泊啊,若无止境。众人皆有用,而我独独以手弄玉且如鄙师祭祀。我独独异于庸俗人,而崇尚服道依归大道。
第三十九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炁(气)曰强。勿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大道为宇宙万物之母,为万物依归的奥主,为德(循道循理循法)者的保护者,亡德(亡道、失理、弃法)者的所有者。怀德大者,比如受道保佑的元婴,毒虫不螫之,猛兽不据之,鸷鸟不搏之。赤子筋骨柔弱,而拳头攥得紧固。赤子还未懂男女交合而生殖器能勃起,精之大也;赤子终日呼号而不气逆,和之大也。负阴抱阳冲炁以为和是恆,守法是明,有益于生是吉祥,以神御炁是守柔守法则强身健体。未壮就死,是因为亡道。若亡道,将提早死灭。
第四十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道;早服道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
统治人民、奉事大道,没有比啬更好的了。因为啬,是说早服道(学道,习道;潜心修道;受道;承道;信服大道,遵守大道,遵从大道,顺从大道,服从大道,顺服大道;事道;从事于道;得道;以道;实行大道,施行大道;适道,顺应大道,适应大道);早服道,称之为厚积德;厚积德则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则不知其极限;莫之其极的(惟道的)聖人可以得國而有(取得,获得,占有)天下;大道为天下母,道是本元(本原、本源、始基),道是大本,人民是国家根基,得道得人得天下,循道循理循法顺民可以长治久安;是说深根固本顺从大道,为长生久视(生命久长、长久视朝听政、天下长治久安)的法则。
第四十一章
卋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涣兮,其若凌释;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惟道者!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世之循道惟道者,微玅玄同(遵行大道而玄德而同于大道),深不可测。因为深不可测,所以勉强为之形容:预啊,若在寒冬越野跋山涉水;踌躇疑惧啊,若畏四方;庄重啊,其若贵客;厚道啊,其如道;旷然豁达啊,其虚怀若谷;涣然洒脱啊,其若冰释;混迹啊,其若浊物;恬静安定啊,其若海如淵;漂泊啊,若无止境;……谁能在浊世中以清静合道拨乱反正徐图澄清天下?谁能居安思危在天下安宁时及时改革从容地为和谐社会注入生机活力?惟道者!保乃道者,不要纵溢(过度,过分,过甚,非分)。惟不纵溢,所以能够涤秽布新兴利除弊。
第四十二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杜绝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结束门户之见、逾越感性认识、通过抽象而趋向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挫其豪锐(强横凶悍)戾气,化解其纷纠(纠纷;纷扰;祸乱),联合统一无数有限真理的总和(合)就是无限真理,任何有限真理都具有无限真理的成分、微粒,无限接近无限真理,万法归道,万物归道,统合万物,统一尘海,清澈透明啊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是为玄同。【玄德而玄同大道。大道无有,大道空无,大道虚无;玄同而无有,玄同而空无,玄同而虚无,玄同而空明。空明:空旷澄澈;指洞澈而灵明的心性;形容心性洞澈而灵明。洞澈,是指清澈见底,通达事理,深入透彻的了解事物规律。洞澈:透明,清澈;十分明亮;虚空貌;通敞貌;通晓,透彻了解,彻底的理解;通达;形容为人光明磊落。澄澈:清澈,清净而透明;清亮明洁;明白。《关尹子·九药》:“论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澈。”空无:指虚无之境,道的代指;谓一切事物的本体与归宿。空无:类空宇宙中,介于绝对的无和有之间的类,是动态的无和静止的有,二者的统一。空无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它揭示了世间万物,所共同拥有的一种属性——空无性。广义空无性:没有时空限制,一切事物都处于无(隐价)和有(显价)的叠加态中。虚无: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道”(真理)的本体无所不在,但无形象可见;清虚之境;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憎。不可得,空之异名也。空:孔,洞;内无所有;空其所有,引申为没有;空虚,虚无,空无;岑寂,幽静;虚静之性;明净无挂碍;空明。空虚:空无;空旷冥漠;空幻;豁达;没有成见;亦喻朝廷。空明,指空旷澄澈、洞澈而灵明的心性。灵明:神灵,神明;明洁无杂念的思想境界;通灵明敏;聪明,知慧;指精神。空旷:空寂;空寂广阔;指广阔的地方。空寂:谓事物了无自性,本无生灭。】是以,空而亲、不可得而亲,空而疏、不可得而疏;空而利、不可得而利,空而害、不可得而害;空而贵、不可得而贵,空而贱、不可得而贱。是以,玄同为天下贵。
第四十三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也,……恆也。是以聖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殆,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识美之所以为美,就已经存在了与美相互对立的恶;天下皆知识善之所以是善,就已经存在了与善相互对立的“不善”。有无之所以相生互存,难易之所以相反相成,长短之所以相互对照,高下之所以互相满足,音声之所以相互附和,前后之所以相互随顺,……皆因恆,皆因对立统一法则。是以聖人循道循理循法为政处事,推行循道循理循法的政教,万物并作而不殆,生养万物而不妄自占有,为人民服务而不恃才矜贵,功成事遂了而不居功自傲。因为亡有居功自傲故步自封,所以不失。
第四十四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聖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聖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图谋难事需要把大事转化为相对容易的事;做大事需要把大事分解细化为小事。世界上的难事,必须把它转化为相对容易的事而处理解决;世界上的大事,必须把它分解细化为小事而处理解决。因此,聖人始终不妄自尊大,所以能成其大德。轻易许诺,容易兑现不了诺言,必然寡信;把事情想的过分轻易,做事考虑不周全,必然遭受意想不到的灾难。是以,聖人反复思量研究谋画排忧解难,所以始终能消灾免难。
第四十五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幾易剪。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聖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临事之纪也。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聖人欲无欲,不贵难得之货;教无教,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如其安定则易持,如其预兆未然则易谋。事物脆则容易泮坼(碎裂),事物几殆则容易剪灭。预兆未然,为之于未有;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乱。合抱粗的树木,由细小的种子发育而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土筑起;千里的行程,从足下的举步开始。妄为者失败,妄执者失败。是以,聖人循道循理循法为政用事,所以不有败政败事;循道循理循法遵循民意执政执事,所以不有失政失事,这是为政用事的要领。民众从事,经常功败垂成,没有能够慎终如始。若能慎始慎终,就不有败事。是以,聖人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以百姓心为心,从人民之所欲,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看重劳民伤财的奢侈品;正教循道循理循法正教,复正众人之所度,以匡万物合道、合理、合法、合度之自然,而不敢肆欲妄为。
第四十六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无为而无不为。故将欲取天下也,恆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则不足以取天下矣。
【冀求知(得;守;服;为)物,因附于知(得;守;服;为)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得以知物;已经知物,复依归大道,是为玄德。杜绝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结束门户之见、逾越感性认识、通过抽象而趋向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得道、得理、得法,终身消灾免祸避凶趋吉得福祉;发动或操纵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施其事,妄作非为处凶境,终身不济。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奉道奉理奉法奉律是因附大道的襁褓(纽带)。用其沾光得惠,复命复朴返本归元合道合理合法。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是因为合道、合理、合法。】学道,涤除玄鉴,心镜澄明,明心见性,玄同是道,循道律己,循道律物,循道而行,循道而为,少私寡欲,去伪求真,通过抽象而趋向是道(为道,惟道,乃道,则道,循道循理循法),发现本质,奉道守法。以为学(做学问)的立场,是日日有所增益,日日增益学问;以为道(则道,是道,惟道)的立场,是日日有所减损,日日少私寡欲,日日减少私欲,天天去伪求真。减少私欲又减少私欲,去伪求真又去伪求真,通过抽象而趋向是道(为道,惟道,乃道,则道,循道循理循法),乃至同道为(惟道为,是道为,循理循法循道为)。为(则,是,惟)道为而无不为(全知全能)。所以,希望理天下,恆以循道循理循法理之于未有事;如其肆欲妄为惹事生祸,则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第四十七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矣!天下,神器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堕。是以,为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取天下而肆欲妄为,我(预)见其失败矣!天下是道者之器,是不可肆欲妄为的。妄为者失败,妄执者失败。世界万物,或刚强,或随和;或嘘(哀声叹息;表示制止、鄙斥、驱逐、反对),或吹(自吹自夸;吹捧);或强壮有力,或羸劣疲困;或载德,或愆德。所以,为人处世接物要去掉:过分的思想行为、奢侈的思想行为、骄纵傲慢的思想行为。
第四十八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贱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聖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恆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勿诩贤,使民不争。尊道贵德尚法,道统德政法治,修明法制,法治清明,政治清静。尊道尚法崇德,遵道循法选贤任能用才。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勿恃才傲物,不要自诩其贤,不要自以为可以包打天下。可以用贤,不可以尚贤。尊道崇法尚德,道统法治德政,循道循理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民权,维护民生,因道循法选贤任能用才,勿诩贤,使人民和睦。不看重强取会招灾引祸的脱离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昂贵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源节流,节俭养德,德以养民,可使民众不为盗贼。重视百姓的合理要求,尊重人民的合理意愿,尊重人民的合理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可安定人心,使民心不乱。因此,聖人的统治,裕民而人民群众虚心接受教治,人民群众吃饱穿暖衣食足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惟道志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身健体强骨气修身养性循道理。法则教人民淳朴厚道积德行善,使心怀不轨之徒不敢妄作非为。为道为(为人、用事、为政循道循理循法为人、用事、为政、理物),则天下大治。
第四十九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之以德。
聖人恆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怵怵,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属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为道为(为政要循道循理循法为政),事道事(用事要循道循理循法用事),味道味(研究要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的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无论大小多少任何事物,以是道之玄德报之。聖人恆道心,聖人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以百姓心为心。我主观上认为是善者的,我以之为善;我主观上认为不是善者的,我也以之为善,是道因玄德而报之以善。我主观上认为是可信的,我以之为信;我主观上认为是不可信的,我也以之为信,是道因玄德而报之以信。聖人在天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无所偏执啊,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为天下浑括精神统一思想。百姓皆属聖人耳目又瞩目监督聖人,聖人爱民如子。
第五十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知伎巧,新物滋起;法勿滋彰,盗贼多有。聖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循道循理循法正大光明的依法治国,以诡变莫测出其不意的奇谋大略用兵,循道循理循法理政用事而治理天下。世界上若有不必要的、过分的禁忌与忌讳,扰乱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人民群众越发贫困;民间若持有超出正常范围的武器,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国家滋昏滋乱;人民若推崇科学、知重技术,可以发明创造生产新事物;始制有名的法律若没有彰明显著深植人心,多有违法乱纪的盗贼。聖人说:“我循道循理循法为政,人民自然化育;我尊道崇理尚法,人民自然遵纪守法而自治自理;我循道循理循法理政用事,人民生产经营得法自然富足;我循道循理循法欲无欲,人民自然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