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2022-07-29 11:37:36)

第三十九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曰强。勿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大道宇宙万物之母,万物依归的奥主,为德(循道循理循法)者的保护者,亡德(亡道、失理、弃法)者的所有者。怀德大者,比如受道保佑的元婴,毒虫不螫之,猛兽不据之,鸷鸟不搏之。赤子筋骨柔弱,而拳头攥得紧固。赤子还未懂男女交合而生殖器能勃起,精之大也;赤子终日呼号而不气逆,和之大也。负阴抱阳冲炁以为和是恆,守法是明,有益于生是吉祥,以神御炁是守柔守法则强身健体。未壮就死,是因为亡道。若亡道,将提早死灭。

 

注释

  赤子:(1)婴儿,刚生的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 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受道保佑的元婴。婴:修炼元神,显化婴儿。道教十分重视保持“婴儿”“赤子”的状态,即返本归元通过修炼达到清净无为之境心灵犹如婴儿一样,元婴的修炼也是内丹修炼的一种方式。简单的说元婴是指修真之人凝聚全身元气,化成的一个纯能量体的自己。

3)纯洁善良的人。例如:赤子之心。

4)比喻百姓,人民,比喻良善的百姓、人民。《汉书·循吏传·龚遂》:“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

攫鸟:鸷鸟;凶猛的鸟。鸷鸟:凶猛的鸟,如鹰、雕。

未知牝牡之合:还不晓得男女交合。牝牡:鸟兽的雌性和雄性;男性和女性;阴阳。

  朘:男童生殖器。

精: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脾胃》)。从精的来源言,则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引自百度百科)精的医学含义     (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

  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和:阴阳调和。

知常曰明:知法是明,守法是明,守法叫作明;遵循法则叫作明,遵循法则是明,遵循规律是明,遵守规律是明,遵守法则是明,遵守法则叫作明;知道是明,守道是明,知道叫作明,守道叫作明。明:守柔;知常;知法,守法;遵循法则,遵守法则,遵循规律,遵守规律;知道,守道,奉道。

常:(1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2同本义。

纪于太常。——《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

3经常,常常。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列子》

4恒久;长久不变。

常,质也。——《广雅》

未变常也。——《易象下传》。虞注:“恒也。”

5)一定。如:常道(恒道,恆道;一定的法则、规律);常序(一定的次序)。

6规则规律,法则。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又如:常故(旧例;常例);常式(法式)

7)恆,恒。“恆”同“恒”。恆:恒;永久,永恒;久;常;规律,法则;道。

恒,常也。——《说文》

恒者,久也。——《易·序卦传》

恒,德之固也。——《易·系辞下传》

益生:有益于生。

祥:吉利,好的,善的。

祥,福也。从示,羊声。一云善。——《说文》

祥,善也。——《尔雅》。李注:“福之善也。”

弃德不祥。——《左传·僖公三年》

知渊中之鱼者不祥。——《韩非子·说林上》

心:(1)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心,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哺乳动物的心脏是从受精卵发育出来的第一个器官。

2)内心。日月阳止,女心伤止。——《诗·小雅·杕杜》

又如:心悦情服(真心乐意地情愿或服从);心苗(心意;心愿)。

3)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心神正常,则人体各脏腑的功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全身安泰。神能驭气控精,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而精藏于五脏之中而为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所化之气为五脏之气,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五脏的功能。因此,心神通过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之目的。由于心所藏之神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黄帝内经•灵枢•》)。同时,心为神明之脏,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如《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为之心。”心(脑)是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作出反应,进行心理、意识和思维活动的脏器。这一复杂的精神活动实际上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协作共同完成的。由于心为藏神之脏,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所伤,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腑,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心之所以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还与其主血脉功能,即生血和运血功能有一定关系。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包括神志活动,都离不开血气的充养,而血气通过脉管到达全身各处,是以心脏搏动为动力的。只有当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生命活动得以继续。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发生障碍,就可影响到各脏腑形体官窍。一旦心脏搏动停止,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也即丧失,生命活动也随之结束。心的主血脉与藏神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如《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心血,即在心脏与血脉中化生和运行的血液。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及心脉自身。

4思想。如:心量(志气;抱负);心体(指思想);心识(意识);心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为)。

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及观念体系。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思想也是关系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体现。

5)精神。如:心体(精神与肉体)。

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大脑的思维活动,生物体脑组织所释放的一种不可见的暗能量;生命的组成部分,精神即“精气”与“元神”,是一种暗物质(量子物质)。

6)思虑;谋划。如:心重(思虑太多);心趄(变心;不遵守诺言)。

7心志,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在人主动地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行为(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心理状态)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 人的行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机决定的,这些动机是为了保证生存和满足各种需要而产生的。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或社会有某种需要时,就会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从而进一步有意识地确定追求的目的,拟定达到目的的计划,并做出行动。这种行动始终是由意识调节支配的,是自觉的、指向于一定目的并与努力克服达到目的所遇到的障碍相联系的。从产生动机到采取行动的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意志。

8)中心,中央。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炁: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能量;无限的虚空之能,是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状态,一切现象皆源于此。炁为无限的虚空之能,是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状态,一切现象皆源于此。在中医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在中医学术语中,炁的表达有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五脏之炁、六腑之炁、经脉之炁等。通过先天遗传或者后天学习掌握名为炁的能量可以获得各种能力。

《关尹子•六匕篇》:“以一炁生萬物,猶棄髮可換,所以分形,以一炁合萬物,猶破脣可補,所以合形。以神存炁,以炁存形,所以延形,合形於神,合神於無,所以隱形。”炁功是练炁修德。我国古人对炁功本质及其概念的认识,原本是记载很清楚的。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首篇中,就提出“调整心神”的要旨。之后诸多古圣先贤留下了经典著作,都是强调这一活动是以自我“调神练意”来进行。古代的养生家认为,“炁”和“气“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通俗的讲,“炁”就是人体最初的先天能源,而“气”则是指通过后天的呼吸以及饮食所产生的能量。而炁功锻炼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呼吸等方法来接通先天的“炁”,从而达到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在炁功修炼学而言,“炁”,分为“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气”两种。先天之炁,即为内炁,亦为元精。后天之气,乃为呼吸之气。真功正法修炼所用,为前一种。“先天之炁”,指先天一炁,又称为先天真一之炁;是指在天地产生之先,混沌未开、阴阳末判之时,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原始之炁,称为先天一炁。人之生之时,此炁即由天地之间降为人身。欲求长生,须保此炁。真宗“炁功”是练炁修德、以练心养神、益知强身、増知开慧、返朴归真、道人合一为本。练炁功,练炁修德、修心养性,以神御炁,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

俗称的“气功”,本名“炁功”。中国的气功,有几千年的历史,可“气功”这个词的出现时间并不是很早。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素问·异法方宜论》:“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庄子》有“吹嘘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散见于历代名家著作中的静坐、坐忘、禅定、胎息、行气、服气、调气、周天、内丹等都属于气功的内容。“气功”一词,据文献考证,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所著的《净明宗教录》。在隋唐以后才出现的《中山玉柜服气经》记载:“气功妙篇,气术之道略同……”,但在内涵上与我们所说的气功不完全一致。而今学习气功的人不仅将气功之“气”解释为呼吸之气,而且把气功之“气”解释为人体元气,谬矣!而今“气功”一词命名泛指“后天之气”,所练功法都是“以强调呼吸为特征的”。据体解析:这种功法,强调习练人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刻意地用意识,指挥着鼻吸或口呼的深和浅、次数、及对身体内外、翻转、运使、导引、暗示等等,用呼吸和动作招式这一念头取代其它杂念。这种局限人心自由,不自然,不自如,身心被教条束缚死的功法,皆称谓“有为法”。一切有为法皆出生于无为,无为无所不为而生有为。无为是有为之体,有为是无为之用。无为无体,无体之体是实体。无体之体是虚无,虚无是真空妙有,所以谓之“空”。“真空”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永恒不变,是为千变万化之源。

气功是练气修德。气功体现了道人合一,人和自然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气功既可以提高人体的生理功能,又能提高人体的心理功能。气功提高人体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中医学角度定义气功: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心身锻炼功法。调心 (意念)、调息(呼吸)、调身(姿势),是练气功的三要素。气功的三要素中,“调心”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调身”是顺利进行调心、调息的重要条件,“调息”有助于体势的放松和精神的宁静。调心 (意念)、调息(呼吸)、调身(姿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意识的主导下进行机体内部功能的自我调整和锻炼,通过特殊的心理过程来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气功(炁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功和静功。动功是指以身体的活动为主的气功,如导引派以动功为主,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静功是指身体不动,只靠意识、呼吸的自我控制来进行的气功。大多气功方法是动静相间的。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会练习导引、内丹术气功。气功常配合武术或静坐一起练习。练针灸的中医也往往通过练习气功内气外发来增进疗效。气功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强调通过主动的自我精神活动来调整自身的生理活动。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调动和培育人体的生理潜力,起到强身治病的作用。气功锻炼是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进行的有呼吸要求的运动,它要求在保持松静自然的基础上,全身协调运动,呼吸柔和细缓,使耗氧量降低,心率减缓,血压降低,在整体上提高身体素质。一般而言,气功可分两种,即养气与炼气。养气就是道家静坐功夫,把气运在丹田,使之凝聚不散,不让身外景物诱导而外泄。炼气乃以运行为主。如拳术家在练拳时要用臂力,就把气运到臂上;用腰力,就把气运到腰上;假如四肢百胲都用力时,就把气运到全身。《行气玉佩铭》:“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曹丕在《典礼》中记述的因练功方法掌握不当而造成的“……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可能是气功史上的首例练功偏差记载。

 

2)气:(1(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2)同本义。

气,云气也。——《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

望其气。——《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气祲(古代泛指据以占卜吉凶的云气);气纬(指云气星象);气晕(日、月四周所生的晕气)

3)没有固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既没有固定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如:气体(无形状有体积的可压缩和膨胀的流体)。

4)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如:气象(气候;天象;后多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刮风、闪电、打雷、下雪等等;自然景色;社会境况)。

5)呼吸;气息。

如:气命(性命);气歇(缓一口气);气疾(呼吸系统疾病);气凑(呼吸急促)

6)声气,语气。

如:气长(理直气壮);气拍(醒木;惊堂木);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7)景象;气氛。

以达秋气。——《礼记·月令》

8)指社会风气和习俗。

如:气土(犹风土);气尚(风尚,气节);气俗(风气习俗);气脉(风气,习俗);气习(风气习俗)

9)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

如:气秀(气质优美);气品(指万物);气习(气质,习性)

10)气运。如:气脉(犹气运)

11)指人的元气,生命力。

《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

又如:气母(元气的本原)

12)指精神状态,情绪。

恢弘志气。——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气叹(泄气);气不忿(不甘心;不服气);气不愤(气不忿);气合(意气相投);气志(指精神、意志)

13)气派;气概。如:气色(气势;气派);气性(气势;威风);气傲(气高;意气高傲)

14)义气。如:气谊(情谊;交情);气侠(义气豪侠);气义(义气;情谊)

15)气焰;气势;权势。如:气魄(气势)

16)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如: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诗文的风格)

17)作风;习气。如:气信(意气)

18)指脉气和营卫。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又如:气脉(血气与脉息)

19)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如:气功(一种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祛病的方法。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身,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20)指效力,作用。如:气业(功业)

21)通“器”;用具,工具。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壮:本义是人体高大,肌肉壮实,能干很多事的人,强壮有力,强盛。壮年是事物发展曲线的顶部,兴起与衰落的转折阶段。

 不道:不合道;亡道;胡作非为,妄作非为;失道,失德,失理,失法;违背大道,违背自然法则。

亡:逃,逃离,出走;逃匿;通“忘”;轻视;同“荒”,亡与荒,同韵同义;通“妄”,不知常,不守法,不遵道;扰乱;丢失,丧失;死;灭亡;败亡;过去;通“无”,没有;犹否;不;不论;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忘:不识;忘记,不记得;玩忽,怠忽;通“亡”,逃亡,遗失,灭亡;舍弃;没有。

亡道:不知道;忘道;轻视道;脱道;失道;不道;谓荒淫失政。

失道:弃道;亡道;不知道;不道;违背道,违背道法;失去准则。

 早已:提早死,提前死,提早死灭,提前死灭。

早:比一定的时间靠前;提前,提早

提早:提前;比通常、计划、预料的时间要早。

提前:提早;事提早发生;在预定的时间之前;指预计发生的事情在预计时间段之前提早发生。

已:停止,终止;生命终止;死

死:生命终止;穷,尽。 死灭:灭亡;死亡。

灭:熄灭;使熄灭;消灭,灭亡;使不存在;使消灭。

灭,尽也。——《说文》

灭,绝也。——《尔雅·释诂》

灭,指丧失生命,生命终止,停止生存,是生存的反面。哲学上说,死灭是生命(或者事物件)系统所有的本来的维持其存在(存活)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