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理道
理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36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十五章

(2022-05-05 17:08:33)

第五十五章

我恆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德道而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德道而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译文

本道有三大法宝,守而保之:其一是慈,其二是俭,其三是“循理循法德道”为天下先。慈母爱子而奋不顾身,所以能勇;俭以养德,所以能广德;循理循法德道为天下先,所以能为万物长。假使暴虐亡道而暴戾恣睢、穷兵黩武,奢侈浪费而求广有积蓄,欺公罔法不顾百姓而欲领导人民,死路矣!是道者,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攻则取。帝王将建极绥猷(天子承担上对大道、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要奉道而建立法度,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君临天下,建立雄伟强大的国家,安抚海内的藩属,创永世之功业;奉道顺民,以中正的法度治理国家),如以道护之。

 

 注释

恆:道;法则;辩证统一法则,对立统一法则。法则:道;规律;法律,法度,制度;准则,规则;榜样,表率;效法。

持:(1(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2)同本义。

持,握也。——《说文》

又如:持笔(执笔,执笔为文);持戟(执戟;拿着戟;握着戟)。

3)引申为掌握;控制。

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 今》

又如:主持(负责掌握或处理);持事(管理事务);持权(掌权);把持(握,拿;专揽;控制;揽权专断,不让别人参与;独揽大权或独占位置,不让他人参与;控制住感情)。

4)保守,保持。

持久者知止足也。——《后汉书•列女传》

犹引绳墨以持曲直。——《荀子•正名》

又如:持势(保持地位、权力);保持(保护扶持;保全,保护使不受损害;保留或维持);持世(维持世道);持衡(保持平衡;持秤称物,比喻公允的品评人才);持位(保守地位)

5)搀扶;支持;支撑。

及丞相御史所持。——《汉书•刘向传》

又如:支持(给以鼓励或赞助);持扶(扶持)

6)守。如:持坚(坚守);持备(守备)

7)遵循。如:持斋把素(守戒吃素);持戒(遵行戒律;严守戒律)。

慈:(1(形声。从心,兹声。本义:慈爱)

2)同本义。

慈,爱也。——《说文》

慈和遍服曰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服注:“上爱下曰慈。”

又如:慈幼(慈爱幼儿);慈亲(慈爱双亲)

3)对父母孝敬奉养。如:慈孝(孝敬);慈命(对尊上命令的敬称)

4)道教用语,道者爱护众生,给予欢乐称为慈。

如:大慈(道慈,大爱,带给众生快乐,是道者对一切众生广大的慈善心)

5)和善,和气,善良。如:慈母(谓父严母慈,故称母为慈母);慈父(慈祥的父亲);慈容(慈祥和蔼的容颜);慈颜(慈祥和蔼的容颜);慈明(犹慈光);慈景(犹慈颜);慈眉善目(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6)慈母的省称,指母亲。如:家慈(家母,对人称自己的母亲);慈旨(慈母的教诲);慈教(慈母的教诲)

7)道,大道;为道,惟道,是道;为道者,惟道者,是道者。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是谓玄德。塞其兑,闭其户,知常,终身不堇;开其兑,济其事,妄作,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俭:(1(形声。从人,佥(qin)声。本义:自我约束,不放纵)

2)同本义。

俭,约也。——《说文》

君子以俭德避难。——《易•否象传》

严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又如:俭貌(态度谦逊);俭退(俭约谦让);俭然(自谦的样子)

3)节俭,节省,不浪费;与“奢”相对。

俭于财用,节于衣食。——《韩非子•难二》

今先君俭而君侈,令德替矣。——《国语•鲁语上》

又如:俭克(勤俭而能克制);俭礼(俭约的礼仪);俭德(俭约的品德);俭戚(俭约而悲伤)

德道而不敢:德道而不妄,德道而德法,德道而守法;得道而不妄,得道而得法,得道而守法。

“德”与“得”皆为端钮职部字,德、得通假。“德道”即“得道”。德道:得道,得法。德法:得道之法;得法。德:通“得”,取得,获得;道德,品行;恩惠,恩德;慈爱,善,善行;福。得:(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找到;知,得知;捕获;成功,完成;适,合,适合;具备;能,能够;同“德”,恩惠,感恩;收获,心得;德,道德,有德之人。

不敢:知常,守法;不妄,不妄作,不妄为,不妄作胡为,不胡作非为。敢:妄。妄:罪;不知常,不奉道,不循理,不守法,违法,违背法则,违背规律。妄作胡为: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的做坏事。胡作非为:不顾法纪,不讲道理,毫无顾忌的做坏事。非为:干坏事。

器长:万物长;万物的首长,万物的君长,万物的领袖,万物的首领;万物尊敬;万物重视,万物崇尚。器,物,指万物。长:长久,永久;是,正确;良善;指居先、居首位者;君长,领袖,首领;居先,居首位;统治,统率;主管,执掌;尊敬;重视,崇尚。

俭:(1 (形声。从人,(qin)声。本义:自我约束,不放纵)

2)同本义。

俭,约也。——《说文》

君子以俭德避难。——《易•否象传》

又如:俭貌(态度谦逊);俭退(俭约谦让);俭然(自谦的样子)

3)节俭,节省。

俭于财用,节于衣食。——《韩非子•难二》

今先君俭而君侈,令德替矣。——《国语•鲁语上》

又如:俭克(勤俭而能克制);俭礼(俭约的礼仪);俭德(俭约的品德)

天:自然界;天帝,上天;帝;古代指君王、帝王。

帝:天;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君主,皇帝;称帝,为帝;尊奉为帝。

君王:古称天子或诸侯;诸王的尊称。

帝王,历史学家对封建君主的泛称。“帝”与“王”级别不同。夏商周三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死后在被祭祀时、其后世才称其为帝;那时期的最高统治者称神灵为皇。而且,各朝君主都在神主上写有上古帝王之名,以示正统,或乞求得到庇佑。而自秦始皇开始,才有皇帝这一称谓,秦时藩邦或附属邦的首领称某王。理论上天下只能有一个君主,而有多个诸侯。

共主:共同崇奉的宗主;亦指天子、帝王。《史记•楚世家》:“夫弑共主,臣世君,大国不亲。” 司马贞 索隐:“共主,世君,俱是周自谓也。共主,言周为天下共所宗主也;世君言周室代代君於天下。”

周武王灭商朝后,自称受命于天称王,并追封曾祖亶父为太王,祖父季历为王季,父亲西伯昌为文王,分封同姓及功臣到各地,自此开创了周王朝。周文公旦二次东征后,又分封及徙封了一批诸侯,建立了严格的封建宗法制度。作为共主的周王,又称“天子”或“天王”。当时的诸侯邦分为五个档次,即公爵邦、侯爵邦、伯爵邦、子爵邦和男爵邦。在已知的西周历史上,公爵邦只有宋邦,男爵邦只有许邦。宋邦能够被封为公爵邦,主要是因为宋邦是商朝的后裔,周武王为了表示对商朝的尊敬,特许宋邦为公爵邦。而许邦被封为男爵邦,则是因为许邦的首任邦君出身低微,功劳也不大,因此只获得了男爵封号。

天子,是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天子: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天子:顾名思义,昊天上帝之嫡长子。天子,其命源天,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由甲骨文记载可知天子的概念在商代已经存在。在那时天子是上天任命的共主这一观念已经盛行,商王因“受天命而立”,被称为上天之子。这些天意经由“卜”显示出来。当时的人认为,只有圣贤或巫祝可以依据卜而知天意。天子的概念至周朝时已经稳固。在传世文献中,这一称谓最初可见于《周天子书》,该书记载了西周时期多位君主的言行与事迹。《大诰》一篇中,更直接记载了周公论及周兴商亡的始末。周公认为商因失道而亡,周因明德,取得民心而得天命。天子只是“受命于天”。上天使天子降生于下界,旨在由天子去行使天命。

天子在中国古代政权里是最高位的共主,成为象徵正统的称呼。周朝时候“王”作为天子的最高尊号,下有公、侯、伯、子、男等级的爵称。战国时代由于天子权威沦丧,礼乐崩坏,诸侯纷纷称王号,即使如此,此时天子仍被众诸侯称为天王。秦始皇创立皇帝的名号后,汉朝沿用皇帝名号做为天子的最高尊号,下有王、公、侯、伯、子、男等级的爵称。

建之:建极,建极绥猷。

建极:典出《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建:建立。极:原义为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

建极绥猷,天子要奉道、顺民意,以中正的法度治理国家。“极”是屋脊栋梁,建极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绥是顺应之意;猷为道,为法则。

1)建:建立、创设。

  极:(形声。从木,亟声。本义:房屋的正梁);最高的地位;特指君位;最高准则、标准。建用皇极。——《书•洪范》

绥:(会意。从糸( mì),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制止,止;舒,安之舒也;平安,安好,安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又如:绥民(安定人民);绥安(安定);绥定(安定);绥纳(安抚接纳);绥驭(安抚控制);绥养(安定抚养);绥御(安抚统治);绥服(安定顺服);绥集(安辑,安抚和合);绥宁(安定)

  猷:计划,谋划;道,法则;功业,功绩

  建极绥猷的含义:君临天下,建立雄伟强大的国家,安抚海内的藩属,创永世之功业。

  2)建:建立、创设。

  极:原义为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

  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

  猷:道,法则;功业,功绩,计划,谋划。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又如:鸿猷(宏伟的计划);猷裕(指道,治国之本);猷绩(功绩)

建极绥猷的含义为:天子承担上对大道、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要奉道而建立法度,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

天道:天理;自然法则,自然的法则,自然规律。

天:代指道。道:大,场,大宗,大本,本体,本元,本原,本源,始基,自然,大自然;恆,法,道法,大法,母法,大制,始制,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理,原理,真理,事理,物理,法则,规律。道为宇宙万物的始基,道为天下母,道为万物母,道为大,道为大宗,道为大本,道为元炁,道为冲炁,道为本元(本原、本源),道为始有,道为无有,道为无(在数学上,可以用“”表示无),道为一,道为大一,道为场,道为夷希微,道为始主,道为万物之奥主,道为象帝,道为谷神,道为恆,道为无名之朴,道为本体,道为自在之物,道是自然。道是自然,道是自是;惟道可自然,惟道可自是!“道”是“導(导)”的本字,“導(导)”乃道的分化字。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及其法则。遵守执行自然法则(世界万物之法则),以御人、御物、御世,以御世界万物,以御现实事物。能知世界始基的,是为道纪(自然法则)。法则役使实物,大道拥有自然选择,我因此懂得循道循理循法为人、用事、为政、理物之所以有益。循道循理循法之道教,循道循理循法为人、用事、为政、理物之济人济卋济天下、济物利物、利益众生的利益功德,天下无能及之。大道为法,大道可统治万物,大道可佐助万物,大道可佑助万物,大道可保佐万物,大道可保佑万物!大道为万物依归的奥主,德(循道循理循法)者的保护者,亡德(脱道、失理、弃法)者的所有者。大道无亲,大道佑助循道循理循法为善的德人,法则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行善积德的德人。法则,指法度、制度、规范、规则、准则、规定、效法、法术、规律、定理、定律、方法、办法、榜样、表率等。《荀子•王制》:“本正教,正法则。”

垣:(1)形声字,土为形,亘(yuán)为声。垣本意为墙,引申为城(取保护之意)。

2)筑墻围绕;卫护。

墙:用砖石、土木等筑成的建筑物,用来支撑房顶或隔开内外;用砖、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筑墻。墙本意是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说文》:“墙,垣蔽也。”墙:会意兼形声;从土或爿,啬声;“啬”有节俭收藏的意思;垒土为墙,意在收藏;本义: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

墙,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啬”“爿”构成,意思是筑墙把谷物保存起来;“爿”也表音;本义指用土石或木板筑成的屏障。“啬”的古字形像藏谷于廪,作形旁,点明了筑墙保护的对象;“爿”作为声符,指示读音。有人认为,“爿”字兼有表意作用,它与中国古代的一种筑墙技术——版筑有关。“爿”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构筑墙体用的夯土夹板。它由立柱、板头、拉绳组成。筑土墙时,把两块木板并列排在一起,左右相夹,使木板中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然后再在板外,用木柱把两块木板衬住,往里倒进泥土,用杵捣实,泥土凝固后,把木板、木柱拆除,一座土墙就筑好了。“啬”和“爿”两部分合起来会筑起围屏来收芷粮食之意。墙指用砖石土木等砌成的房屋园囿之界域。

卫护:捍卫保护;维护。维护:维持保护;维以护之,免受外害;保全、保护,使免于遭到破坏。

卫:保护;守卫;担任保护、守护任务的人;古代九服(京城外的行政区域)之一,亦指五服之一;边陲。卫,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卫的古字形像四足环绕着城邑,本义为守卫;引申指守卫者,如门卫、侍卫;另引申指边远的地方;卫也指古代九服之一,或五服之一,等等。

护:(形声。从言,蒦( huó)声。本义:保卫;保护);维护,爱护;庇护,袒护;包庇;监视,监督;救助;总领,统辖;占据;侵占;犹孵,孵育。

护,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据已有文献资料,此字最古形体为收录于《说文解字》的篆文,古字形从言,蒦(huò)声,简化后改为从手,户声。护本义指监视、监督,引申为卫护、救助,又引申为袒护、庇护等义。

“护”的本义为“监视、监督”。监督要用言语,故从言。《史记•李将军列传》:“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张守节《正义》:“其将乘白马,而出监护也。”“护”,由“监视、监督”引申而有“总领、统率”的意义。例如,《史记•乐毅列传》:“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从秦汉开始,在军队中设“护军”一职,秦汉时期为护军都尉或中尉,负责调节各将领间的关系,以后各代护军的名称及职责略有不同,但总的来看,都属于军队中的领导、管理人员。护军之“护”的意义应来自于“总领、统率”。

“护”,由“监视、监督”又引申为“救助、保卫、保护”。古时皇帝出行,有关官员对皇帝所乘车骑和随行人员进行安全检查,称为“护驾”。《后汉书·舆服志上》:“每出,太仆奉驾上卤簿,中常侍、小黄门副;尚书主者,郎令使副;侍御史,兰台令史副。皆执注,以督整车骑,谓之护驾。”护驾,后指保护皇帝;泛指随从保护。古时,为了守城在城墙外围用人工挖的河,叫作“护城河”。

“护”若有不该护之时,若是连缺点、短处也要加以保护,这就是“护短”了,“护”也以是有了“袒护”、“包庇”的意义。“保护”还可引申为“遮蔽、掩藏”。例如,《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捉搦歌》:“粟谷难舂付石臼,弊衣难护付巧妇。”

3)垣,此字始见于战国金文。垣本义为墙,古时的城池或官署都会有院墙,故引申为城池,或某些官署的代称。墻用于划分一定的范围,因此“垣”在传统的天文学术语中,又指所划定的星座范围,专称中宫的太微、紫微、天市为三垣。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星空划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并称“三垣”,是中国古代天文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之所以把这些星群称作“垣”,是因为古人是把天空也像人间一样看做是一个社会。人间的统治者皇帝住在皇宫里面,皇宫周围有一圈厚厚的城墙保护着,天上的统治者天帝住在天宫里面,天宫周围自然也要有城墙保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