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銛然袭常(銛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战争,凶器也。生物将恋生而恶死,避凶而趋吉,所以惟道者不可勤兵黩武。【面南背北,左东右西。旭日东升,太阳从东(左)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象征着事物朝气蓬勃的兴起;日居中天,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日薄西山,日落西山,太阳从西(右)方落下,喻指处于衰落时期,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比喻人或事物接近死亡。《孙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君子居则以左为贵,意味着自强不息,道统法治,德政惠民,居安思危,建立精兵保卫和平。君子用兵则以右为贵,意味着厚德载物,不得已而用兵是以救人救物为目的,摧枯拉朽,涤荡邪祟,澄清天下。战争,是凶器,不是君子的器玩(玩具),迫不得已而用兵,是遵循法则(规律)使用精兵(精锐突袭)为上。不要美化战争;若美化战争,是乐于杀人。以杀人为乐者,便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祥事尊左为上,凶丧事尊右为上。偏将军居左位,上将军居右位,是说以丧礼处置战事。战争中杀人众多,则悲痛哀伤的莅丧(丧葬,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战胜了,以丧礼处置之。
注释
不祥:凶,不吉祥,不吉利。
祥:福;善;吉利;幸福;好的;善的。吉祥:预示好运之征兆,祥瑞;幸运;吉利。
吉利:兵器安放并然有序,刀剑锋利,兵精粮足,拥有军备实力,外免外敌侵袭、内免内乱危难,心生安然。
吉:(会意。甲骨文字形,上象兵器,下象盛放兵器的器具。合起来表示把兵器盛放在器中不用,以减少战争,使人民没有危难;把兵器盛放在器中,不用,以减少战争,使人民免受危难;兵器安放,以确保自己具备防范侵袭的实力,心生安然。本义:吉祥;吉利);善;美。
利:(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铦;泛指锐利;快,敏捷;吉利,顺利;有利的;重要的;要害的;利益(跟“害、弊”相对);[功名]利禄;财利;胜利;善于;使有利;占;谋利。
物或:物将;生物将。或:将。将:必,必定。
左:东,东方,日出的方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旭日东升: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也比喻艰苦的岁月已过去,美好的日子刚刚来到。旭日:初升的太阳。
右:西,西方,日落的方向,太阳落下的方向。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人或事物接近死亡;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日落西山:太阳快要落山,太阳已落到西山,指时近黄昏;喻指处于衰落时期;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铦然袭常(銛袭):利器的使用宜遵循法则(规律),利器的使用应遵循法则(规律),应遵循法则(规律)使用利器;精锐如此遵循法则(规律),精锐应遵循法则(规律),精锐的使用宜遵循法则(规律),精锐的使用应遵循法则(规律),应遵循法则(规律)使用精锐,应遵循战争法则(规律)使用精锐,是遵循战争法则(规律)使用精锐,是遵循法则(规律)使用精锐;精兵如此遵循法则(规律),精兵应遵循法则(规律),精兵的使用宜遵循法则(规律),精兵的使用应遵循法则(规律),应遵循法则(规律)使用精兵,应遵循战争法则(规律)使用精兵,是遵循战争法则(规律)使用精兵,是遵循法则(规律)使用精兵。
铦袭:铦然袭常,铦然袭常的简称;精锐突袭,精兵突袭。铦袭,是“铦然袭常”的简称。“銛然袭常”,有的版本写作“銛袭”。
铦,指古时的一种农具,类似现在的铁锨;由于此器具锋利实用,故又成为锋利的代名词。
然:明白;耀,照耀;以为……对;同意;宜;合适;于是;应,是,对;假借为嘫;如此,这样,那样。然,本义是燃烧,后因借用作代词、叹词、副词、连词、助词等,本义反被掩盖了,为便于区别,造了个从火、从然、然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燃”用于指燃烧,而“然”用于各种假借义。战国文字左上为“肉”的古字形,左下为“火”,右为头朝左的直立犬形;小篆结构略有变化,上左为肉形、右为“犬”,下为“火”。“然,应也。”在《广雅》中有过关于然字的记载,将其解释为肯定的意思,代表了一切的肯定语句,比如对、承认等等。后来在《说文解字》中把然字解释为“燃”的通假字,翻译成燃烧、光照等等。除此之外,在现代古代汉语中,然还有主宰、代词和转折等含义。
袭:因袭,因依,因循,遵循;照样做;继承;调合;合;袭击,乘其不备,偷偷的进攻;趁敌不备,突然攻击;趁敌人不备时攻击。
袭击:军事上指出其不意的进攻;出其不意的攻打;突然打击;侵袭。
袭击,指对不备之敌突然实施攻击的作战行动,是基本的进攻方式之一,也是游击战的主要作战方法。善于创造和捕捉战机,正确选择袭击目标,秘密周祥的组织准备是袭击的基础。
常:法则,规律,规则。
1)铦:(1)(形声。从金,舌声。本义:田器,臿属。一种农具)
(2)同本义。
譬彼芟草,铦鉏既过,根芽再萌,惟旋生旋除之耳。——张居正《答两广刘凝斋言贼情军情民情书》
又如:铦鉏(锹、锄之类的农具)。
(3)利器。
共工之战,铁铦矩(钜)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韩非子•五蠹》
(4)锋利。
非铦于钗戟。——汉• 贾谊《过秦论上》
又如:铦兵(锐利的兵器);铦锥(锐利的锥子);铦锷(锐利的刀刃)。
(5)精锐。精锐:指精良的器材和锐利的武器;精练勇锐;精干勇猛的部队;精力锐气。
(6)精兵。精兵:精良的武器;精锐的士卒;训练精良的兵士、部队。
丧礼:有关丧葬丧事的礼仪。丧事,指人死后殓葬、哀悼等事情。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丧葬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丧葬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也就是说,若对死者没有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资料
唐灭东突厥之战
百科名片
唐贞观三年(西历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名称:
|
唐灭东突厥之战
|
地点:
|
定襄、阴山、碛口、灵州。
|
时间:
|
贞观三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
|
参战方:
|
唐朝;东突厥。
|
|
结果:
|
唐军获胜,东突厥灭亡。
|
参战方兵力:
|
唐军十余万;突厥军不详。
|
主要指挥官:
|
李靖;颉利可汗。
|
影响:
|
经过此战,唐太宗获得天可汗称号。
|
|
自隋朝开皇三年突厥汗国分裂之后,东突厥汗国就南下臣服于隋朝,并且和隋朝一起对抗在中亚地区独霸一方的西突厥汗国。隋末唐初,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即位成为东突厥的可汗。当时中原的隋朝政府因为起义军和军阀此起彼伏,混战不休,因此无暇顾忌北方的突厥部落。始毕可汗乘机脱离了隋朝,开始迅速崛起。他历次发兵南下,掠夺边境各州,西历615年甚至将隋炀帝围困在代州,隋朝大将云定兴采用李世民(此时刚刚16岁)多备旗鼓吓唬突厥的的疑兵之计前来解围才使突厥撤兵而去,隋炀帝逃过一劫。北方各地的起义军为了稳定后方,纷纷与东突厥结盟,并称臣纳贡。东突厥也愿意支持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刘黑闼、高开道等割据势力,以图将来在中原增加影响力。
唐高祖李渊于西历618年在太原起兵,参与对中原的争夺。当时他用空城计吓退过来犯的突厥军队。但是李渊仍然明白自己无法于突厥骑兵抗衡,因此差遣刘文静出使东突厥,向突厥上表称臣。当时李渊与始毕可汗的约定是,唐军攻下的地区,土地人民归李渊,金银财富归始毕可汗。始毕可汗欣然答应,并且给李渊提供了一些突厥战马。西历621年,颉利可汗即位,开始破坏唐朝与突厥的盟约,屡次协同铁勒、薛延陀等诸部南下袭击北方边城。李世民于武德七年用反间计打退过突厥军队,然而总的来说,唐军处于劣势。李渊和李建成甚至想过要迁都以避免被突厥围歼。
西历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夺得唐朝的帝位。东突厥颉利可汗趁着李世民尚未将薛万彻、罗艺等李建成余部铲除干净,命拔野古部和同罗部的骑兵围攻乌城,牵制住程知节、徐世勣和屈突通的唐军主力,他自己则协同其弟突利可汗以及铁勒首领契苾何力率二十万军队南下,兵锋直指长安城。李世民扣留了进城威胁的突厥大将执失思力,然后冒险率长孙无忌、高士廉、房玄龄、侯君集、段志玄、独孤彦云等六骑到长安城外的渭水便桥南岸,隔河大骂东突厥背信弃义。同时,唐朝大将尉迟敬德于泾阳之战中击败突厥的左翼军,击败突厥名将阿史那乌默啜。颉利可汗等自知理亏,又因为侧翼遭袭,大将被扣押,因此与李世民在渭水便桥上斩白马为盟,之后退兵。李世民也放回了执失思力。李世民将此事视为警告,因此从他即位开始,就着手准备灭东突厥。
渭水会盟后,唐太宗为彻底解除突厥威胁,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增强国力,在军事上积极备战。他一反前朝不许臣下带武器上殿的规定,每天引数百士卒在显德殿习武射箭,很快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于贞观元年争取割据恒安镇(今山西大同东北古城)的苑君璋归附,贞观二年柴绍率军击灭割据朔方(治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的梁师都,占据了便于反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而颉利可汗变更突厥国俗,政令烦苛,突厥各部不满。颉利挥霍亡度,对各部赋敛繁重,部族大多叛去。突厥内部由于连年征战和霜冻干旱等天灾,使其民疲畜瘦,很多羊、马被冻死、饿死;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亦趁机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可汗,并接受唐王朝册封;东突厥次汗突利可汗因长期受颉利可汗压制排挤,也暗中与唐联络,表示愿意归附。唐反击突厥的条件已经成熟。
贞观三年(西历629年)十一月,东突厥将军雅尔金和阿史那杜尔率军进扰河西。肃州(治酒泉,今甘肃酒泉)守将张士贵、甘州(治张掖,今甘肃张掖)守将张宝相互相统兵结成掎角之势,坚壁清野,利用城池阻挡突厥骑兵,最终使突厥人无功而返。这为李世民反击突厥找到了出兵的借口。
将军张公瑾上书唐太宗李世民,列举了六条出兵突厥的理由。唐 太宗以突厥进攻河西为借口,于二十三日诏命兵分六路出兵剿灭东突厥。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苏定方为副,率领中军;并州都督英国公徐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张公瑾、高甑生为副,由东路率主力直接进攻东突厥腹地;华州刺史霍国公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秦叔宝为副,在西路顺黄河前进,与李靖、徐世勣遥相呼应;礼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为副,从灵州往西北挺进;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程知节为副,镇守燕云地区防止突厥军队东逃;灵州大都督驸马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段志玄为副,借道东北出击突厥后方,监视突利可汗。十余员大将共率兵十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六路反击突厥。
四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屯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降唐。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浑河边与柴绍的金河军交战,之后又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云中(今山西北部)的徐世勣率领的通漠军截击,大败。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收集余众数万。颉利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
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等去突厥抚慰,令李靖率兵接应。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徐世勣会合,相与定谋,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副将张公瑾怕这么做会使唐俭等人身陷险地,李靖说只要能剿灭突厥,唐俭等人根本不用去考虑。于是李靖令徐世勣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二十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李靖军冒雪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初八,李靖派偏将苏定方率两百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苏定方长驱直入攻下了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颉利乘千里马西逃。李靖率大军跟进,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十余万。唐俭、安修仁趁乱脱险而归。
颉利可汗在阴山被击败后,仓皇由云中向西逃窜,意图投奔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国王麴文泰。在半路上,部将大多叛逃。其子叠罗施也与他走散。不久,身边只剩下数十骑兵的颉利可汗迎头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军。一番激战后,唐将张宝相将颉利可汗擒获。李世民没有杀死颉利可汗,而是封他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让他在长安度过余生。
颉利被俘,东突厥败亡,其部众内徙者十余万口。如何安置内徙的突厥部众,太宗召集群臣“议安边之术”,以讨论处理突厥和安定边疆的政策。太宗最后采纳温彦博的意见,置其部众于黄河以南的朔方之地。由于有突厥部众向西奔走,散布于伊吾(今新疆哈密)之地,太宗以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于破口贮粮,来者贩给,使者招慰,相望于道。从河西到伊吾的道路上,出现了一派胡汉互助互济的繁忙景象。唐太宗平定了东突厥汗国后,赦免了其首领颉利可汗,对于归顺入朝的突厥酋长,任命他们在朝廷中做官,封为将军、中郎将,先后有五百余人。五品以上的突厥官员有百余人,与汉族官员各相参半。因此,四夷君长纷纷入朝臣服,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通鉴》贞观四年三月条记载“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这是唐太宗构建“天可汗”体系之开始,也是天朝体系的开始。《通鉴》贞观二十年九月条记载:敕勒诸部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千人,咸云“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
唐攻东突厥之战,采取了正确的战略策略。唐朝初年,突厥强盛,唐朝处于战略防御地位,采用和亲、贿赂等手段避免直接战争,又离间突厥各部,同时派兵积极防御,一步步求得战略形势的根本改变。太宗谈及唐朝策略时说:"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固当自退,志意骄堕,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俟爨,一举可灭也。"正是在充分战争准备和战略布置基础上,唐王朝才取得了攻伐突厥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