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

(2019-04-07 20:37:55)

《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韩非子称此为“单氏取周”。老聃因政变动乱“免”去周司空职位“归居”征藏史随王子朝奔楚。王子朝奔楚之后,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没有定居在楚国都城,而是选择在既安全又靠近周王室所在地的南阳定居。王子朝携带周室典籍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表明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正统继位人。由于管理周室典籍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而王子朝又是有计划地撤离,与王子朝同行的应当还有原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王子朝除了携带周室典籍之外,还会携带走相当数量的周王室青铜礼器,以及大量的工匠,因为青铜礼器也是王权的重要象征(近50年来,湖北、湖南频频出土殷商青铜器和西周青铜器,或与此事件有关;与此同时,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发达,当亦与王子朝一行带去的中原文明有关)。事实上,《左传》还记有王子朝撤离王城后曾派使者去各诸侯国寻求支持,显然他在为复位而努力。西505年,周敬王派单氏、孔子党徒入楚暗杀了王子朝。王子朝被暗杀后,老子携带周王室图书典籍返周。老子把周朝图书典籍档案交给王子丐,然后出关关入秦,留下哲学巨著《老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直接受益于周室典籍的外传。战国时诸子百家所依据的经典可能是各诸侯国的抄件,被韩非子称为《周书》的《老子》各种版本就是各国抄书件的明证。

周敬王王子丐是个傀儡,被单氏党徒屠杀王室兄弟吓破了胆,他在“请城成周”文说:“天降祸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乱心,以为伯父忧……伯父有容施,先王庸之。”《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云:“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王子丐幻想自己是周公扶佐的成王,他命令鲁国全权处理这些图书典籍来换取 “合诸侯城成周”!为奖赏孔子党徒暗杀王子朝之功,鲁国将此重任交给暗杀王子朝的孔丘处理。孔子五十岁才开始钻研《易经》,以及孔子删编《诗经》的记载,证明周室典籍的外传。《七纬卷弟九尚书纬之一》 :“孔子《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三千二百四十篇古籍,否定孔丘价值观的被烧掉了三千一百二十篇,仅剩一百二十篇!使后人对前史无从可知,因此成了断代史。孔丘烧书断史,公然宣扬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为圣者隐”,不顾史实,肆意篡改古史。孔丘删编完《春秋》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他的后人孔安国称赞他“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而黜八索。”周朝国家图书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文献典籍被删改,它们记载的中国古代历史文明与文化信息也随之丢失。孔丘编写《春秋》,篡改古史,"一字褒贬""为尊者讳",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即使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意见,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推销其私见!孔儒所谓"为圣者讳""为尊者讳""一字褒贬"等手段为后世史学家所学,历史的真相也在这些史学家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变得面目全非。《竹书纪年》记载: “()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与《史记殷本纪》等以中宗为太戊不同,但与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称谓完全相合。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之外,现在还没有发现春秋战国以前的图书档案文献资料的实物。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因此,李陵事件,只是刘彻对司马迁进行迫害的一个借口而已。西元前96年(太始元年)入狱三年的司马迁,获赦出狱,升迁做了中书令,发奋完成所著史籍。司马迁因写了《报任安书》,信中告诉任安,他之所以忍辱负重,是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维护汉朝统治合法性的主旋律,宣传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其次才是能力出众,项羽、韩信如此才能卓著尚且败给汉高祖,其余人等没有天命又没有项羽韩信的能力,还是安心服从汉朝统治的好。司马迁称赞汉武帝功德,也斥责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隐患。刘彻派人取来《史记》,亲自审察,勃然大怒,将司马迁再次下狱。西元前87年春二月。汉武帝病重,望气者说长安监狱有天子气,汉武帝便派遣内谒者令郭穣,把长安二十六官狱中的犯人抄录清楚,不分罪过轻重一律杀掉,此时年幼的刘病已在邴吉保护下逃过一死。司马迁死后,他的家人把一部《史记》转移藏匿在他女儿司马英家中。《汉书杨敞传》载:“敞子忠,忠弟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侏儒。”据《汉书》记载,《史记》是司马迁完成十五年后,汉宣帝年间,由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公之于众的。《史记》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在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在西汉即使诸侯都没有全版的《太史公书》,东平王曾向朝廷要求赏赐宫廷中的《太史公书》也遭到拒绝。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严禁泄露宫廷语,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汉宣帝时褚少孙在宫廷中阅读该书,其中已经有些篇幅不对宫廷官员开放,到班固父子时,宣称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赐予《太史公书》副本,其中也少了十篇。裴骃在《太史公自序》末注文中引三国时张晏的话,说《史记》亡十篇,“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续,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褚少孙补述《史记•李将军列传》所说的李陵事迹与《汉书•李陵传》有出入。《汉书》记载的事件顺序是:先有刘彻“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后有“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贵用事。”而褚少孙的补述顺序为:“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班彪晚年续编《史记》,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汉事。班彪死后,班固认为,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后传》的部分,内容还不够详备,布局也尚待改进;没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续写。他在父亲已成《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编写《汉书》。班固崇拜刘向父子,其《汉书•艺文志》即抄自刘歆的《七略》。班固根据刘向的“仲舒为世儒宗”,把董仲舒说成是“儒者宗”,以“儒者宗”的形象来装扮董仲舒。董仲舒在汉景帝时已是颇有名气的《公羊》博士。班固在《汉书》中为董仲舒立传,煞费苦心地伪造《天人三策》。《天人三策》前两策不是董仲舒的作品,第三策乃武帝晚年与他的书信往来,且晚于《春秋繁露》与《公羊董仲舒治狱》。《天人三策》的第一策是复试卷,第二策才是公共考卷,但第二策非儒学策问,乃百家策问;班固伪造《天人三策》,想把董仲舒包装成汉代的“儒者宗”。儒生班固,作为史学家编纂《汉书》,作为经学理论家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主要内容为记述白虎观会议关于经学之议论,大部分为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基本观点,并有所发挥,成了谶纬国教化的经典,使今文学说完成了宗教化和神学化。《白虎通义》的大部分为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基本观点,班固在《汉书》中编造了《董仲舒传》,粉饰董仲舒,臆造了个董仲舒在武帝初期的对策事,以及与此相连的《天人三策》,第三策中还有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谎称这一建议曾被汉武帝所采纳。《史记》直截了当地指出:“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西汉“元、成、哀、平”时期,莽朝,东汉时期,增删篡改《史记》,粉饰孔儒,贬低黄老。儒臣班固不喜欢但又绕不过在西汉中前期占统治地位的黄老道家,他在《汉书•艺文志》中他把黄帝书分散在了各家中,并把黄老之学从诸家学派第一,降到“可观者九家”中最后一名,仅在小说家之上,并把道家的另一支列在儒家之后位列第二。虽然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呈现出了一种斑驳芜杂的特点,《吕氏春秋》甚至被称为杂家代表。事实上,黄老道家是以道家思想为根本的基础上吸收融合诸子百家思想。儒生肆意篡改《史记》,为抬高儒家地位,刻意曲解抹黑道家,模糊老子理聖的身世和世统。儒臣删改后的《史记》贬低黄老,但还是遗留司马谈父子尊崇黄老的痕迹。故里介绍的规格,老子等同甚至高过汉高祖刘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司马迁的《史记》涉及人物几千计,只有老子的里籍记载最详细,国、县、乡、里地址俱全。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子在当时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司马迁和其父司马谈都曾长期“习道论于黄子”,即对黄老思想深入的学习。有学者认为,司马迁《史记》全书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就是黄老学派的思想。东汉班彪、班固父子说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