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为什么学校不重视音乐课?
(2019-12-13 23:26:47)
标签:
文化教育课堂 |
分类: 一万个为什么 |
前不久,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举办12.9红歌会,邀请我参加。参加完了这场歌咏比赛,想谈点个人看法。
首先是对于学校,对于班主任老师,对于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者来说,确实非常辛苦,每个人都应该为之点赞,但对于唱歌的质量,指挥的水平,我实在不敢恭维,因为有几处硬伤:一是各班唱得都不很整齐,有些班级的同学好像完全不懂音高和节奏,应该高上去的却低了下来,应该低下来的反而高了上去,所以在整体的旋律里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二是指挥的失误,如四二拍的指挥成四四拍,四三拍的指挥成四二拍等。当然,指挥错了,能唱得好吗?就犹如领头的人走错了路,其余的人不就跟着错了;三是比赛中配的原唱与同学们的唱法不太和谐。大家知道,一个人唱的歌一般来说都要比原唱的稍微低一些,你看,比如原唱是G 调,而同学们唱的是D调,和合在一起,你说好不好听呢?当然,对于音乐我是外行,说出来的话肯定有很大的主观成分,不可全信的哦。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却反映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学校,不,应该是大部分的学校,都不太重视音乐这门课程。音乐课也成为边缘学科,这是不争的实事。
我曾私底下听到几位班主任老师的议论,说学生练歌,只能是音乐课,不允许拿其它课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课来练习;说你的歌唱得再好,如果考试名次不好,那又能怎么样?你能把歌咏比赛的奖牌当成高中录好通知书去高中报名吗?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也许不仅仅是几个班主任老师的看法,而是大部分老师,说大一些,也许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都有这种看法。
为什么老师会有这种看法?语文课、数学课、音乐课难道不都是课吗?其实究其原因,那是因为音乐课不考试,特别是不进入中考,所以,有音乐课也罢,没有音乐课也罢,那都是无所谓的,甚至把音乐课上成数学课或语文课,那也是校长主任默许了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有的学生从上学开始,他们的音乐课就被其它学科占据了,小学如此,初中也如此,可以说,音乐课,如视唱,练耳、听音、识谱等成为了许多学生的空白。于是乎,红歌比赛搞成这样,也就在情理之中。
其实,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不是这样的,那时不是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吗?再往前,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不是在讲“德智体”全面发展吗?当然,这里没有音乐,但它可归于德育的范畴之中。
再往前,直到二千多年的孔子那里。孔子是教育家,是教师的祖师爷,他又把音乐置于何地呢?
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什么意思呢?
先说“兴于诗”,即一个人的开起,源自于他汲取的《诗经》的精华。其实古人读诗不是读而是吟,说白就是唱,如《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你看,三句话中,都有“……兮,一日不见,如……兮”,其实这不仅仅是诗的平仄押韵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便于人们的唱诵,在唱诵中领悟其道理。《论语》中讲,“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不吟诵《诗经》,那么在社会交往中连话都不会说了。可见,吟诵对人的成长是多么地重要!
再来看“立于礼”。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人都要遵守的道德要求。一个人要想立足现实,就必须知道礼节、遵守礼节、在生活中推行礼节。《论语》中不是也有“不学礼,无以立”之说吗?意思就是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最后来看“成于乐”。一个人最终的成就要看他在音乐的熏陶下能养成什么样的人格。孔子讲,“要得其人,得其志,得其数,习其曲,则可以益矣。”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性格,知道他作曲的目的,知道曲子的曲谱,然后他的曲子才能够练好。一个人的音乐水准不高,那他一定成不了什么大气候,连《论语》中所说的“君子”都称不上。
由此可鉴,“诗、礼、乐”是人的三大基本元素,而“音乐”就占据了三分之一。后世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就是音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
如果还要往前推移,那就要推衍到三皇五帝即茫茫的原始社会中去,那时候的音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里顺带说一下,“音乐”这个词出现得很晚,来自于《吕氏春秋》,即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在原始社会里,人们整天忙于生计,能够活下来都是幸运,哪里还讲什么音乐?其实,不讲音乐,是不讲音乐这个词,音乐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劳动不仅创造了音乐,还创造了美!
举例子来说吧:如纤夫,当他们拉船时感觉到很累,很疲惫时,嘴里就哼着“嗬咳、嗬咳”的声音时,就感觉到没有这么累,没有那么疲惫了。同样地,石匠在打石头时,在抡起大锤时,喊一声“咳”,在咂下去时的瞬间又大喊一声“呀”,“咳呀,咳呀”的声音不断,也没有那么累,那么疲惫了。于是,他们就把这些曲子反复吟诵,口授相传,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岁月沧桑,斗转星移,慢慢地就形成了现在的《船夫曲》、《打夯歌》的雏形。当然,节奏、旋律、和声、均衡、对称等美好的东西也就随之而出现了。所以,人们经常说的音乐能陶冶情操、培育性情,其根源就在于此。
鸣乎,老祖宗留给我们基本法宝已逐渐消逝殆尽了,连音乐的来源和历程也变得模糊起来,只知道读书、读书再读书,难道要将国人都培养成“书呆子”,才能罢手么!真是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