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苏轼:如何彻底看清一个人?

标签:
转载 |
![[转载]苏轼:如何彻底看清一个人? [转载]苏轼:如何彻底看清一个人?](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古今中外智慧
![[转载]苏轼:如何彻底看清一个人? [转载]苏轼:如何彻底看清一个人?](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古代文人中交友最为广泛的当属宋朝文坛巨匠苏轼。有学者统计,苏轼的朋友有将近千人,这在那个没有网络,以马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可以说是奇迹了。
但是苏轼也说:“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交往的人越多,对人心的复杂也越发洞若观火。历经人情冷暖的苏轼,告诉你如何彻底看清一个人。
小事琐事看人性
一次,苏轼与朋友谢景温相约在郊外散步。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苏轼刚想俯身把鸟捧起来。谢景温却大步走上前去,一脚把小鸟踹到一旁。漫不经心的一个动作,让苏轼心里凉了半截。他认定,此人一定是个欺凌弱小、损人利己之徒,不可深交。
果不其然,后来谢景温为了功名利禄,诬陷苏轼贩运私盐营利,几次三番试图将苏轼置于死地。
窥一斑而知豹,落一叶而知秋。
人性的丑恶与光辉,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里,最能洞悉无遗。
中国有一句古话:“品现于世,心藏于身。”
很多时候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一个人深层次的面貌,则需要我们通过平时的蛛丝马迹来得知。
人品贵重之人,哪怕在最细微处,也能坚守本心,保持良善。
德行有亏之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可以在小事上抛却底线,也可以在大事上麻木不仁;可以今朝与你同饮,也能转身将你出卖。
临喜临怒看胸襟
在《吕氏春秋》一书中,曾经有“八观六验”识人术。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喜之以验其守,怒之以验其节。”
要想看清一个人格局的大小,可以通过喜怒等情感去试探。因为人只有在极端情绪下,才会表现出真正的涵养和胸襟。
司马光去世时,一众官员前去相府吊唁。但程颐不让司马光的儿子出来迎接。他认为古礼上没有这个规定,而且孝子如果真孝,就应当悲伤得无法见人。
苏轼觉得很荒诞,便说:“这是一种糟粕礼制,不可取。”
本是就事论事。但是程颐觉得,苏轼在众人面前驳了他的面子,因此恼羞成怒,不顾正在举行的丧礼,在众人面前提高嗓门争辩起来。
自此,程颐便视苏轼为眼中钉肉中刺,由此引发的“蜀洛党争”更是绵延几十年。
平时不知意,由怒窥人心。
格局小的人,对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斤斤计较,怒火中烧。格局大的人,能容人,也能克己,不会在一喜一怒之间耿耿于怀。
相比于那些一言不合就大动肝火的人,在愤怒中依然能保持开阔胸襟的人,才值得深交。
顺境逆境看真心
杨绛说:当你身处高位时,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会看到世态真相。
人在风光时,掌声和追随总是来的很容易。一朝跌落,才能真正看清谁是假意,谁是真心。
苏轼有个画家朋友,叫作李公麟。
当年苏轼位极人臣,名满天下时,两人谈笑风生,饮酒唱酬。但苏轼遭贬南迁,携一众家人出京时,路遇李公麟。他却以扇遮面,转过脸去,装作不认识。
相比于李公麟的假意,马梦德的做法更显真心。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马梦得四处奔波,本身也是穷人的他还拿出仅有的积蓄,为苏轼谋得一块耕种的土地,解决了苏轼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泥泞识马,落难识人。
虚情假意,在时间的洗涤下都将无所遁形。而那些在你落魄时,不离不弃的朋友,才值得一辈子珍惜。
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
境遇反复间,有人赞他、助他,有人谤他、毁他。但无论看清了多少人,看透了多少事,他都能在淡然一笑间,消弭硝烟。
他用经历告诉我们:
小事看人心,人心不正的人,敬而远之。
情绪看格局,格局小的人,退而让之。
逆境看真心,不是真心的人,谨而慎之。
最后,愿你我能于纷繁人世中,保留一双慧眼。和错的人挥手道别,和对的人相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