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共湖北省委党校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真题、参考书、面试经验

标签:
参考书考研考验真题 |
北大教授、北外教授、人大教授、中财教授、社科院教授联合创办
目录
一、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6大注意事项
二、MPA考研复试参考书及复试范围
三、MPA复试历年真题解读
四、MPA复试答题技巧指导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6大注意事项
根据育明教育过去12年对1000多为考研学员的分析发现,大多数考研考生在复试阶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准备时间太晚。最佳的准备时间是2个月左右,最好是初试后就开始准备,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在复试竞争越来越激烈,调剂越来越难,没有充分的准备很有可能会导致考研功亏一篑,另一方面是因为复试的比重越来越高,尤其是复试中又有笔试,还有听力、口语和面试,如果等到分数出来,很有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了。未来复试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调剂越来越难,希望广大考生提前准备复试,相关MPA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堂”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观看相关课程。
问题二:傻等复试信息。其实自从201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招考复试进行了相关改革之后,未来几年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参考2019年复试的相关信息(包括复试笔试参考书、复试人数等)即可,希望大家在估分后尽快联系育明教育咨询师,开始复试课程的指导。尤其是报考会计硕士(MPAcc)、计算机、北外、北语等院校的考生,复试的比重占到了50-60%,如果不提前准备,复试的内容根本复习不完。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对于我们初试一对一的学员,我们都是建议初试后就开始备考复试。
问题三:复试资料单调。复试阶段要提交很多材料,尤其是个人陈述。从往年的考生来看,这部分内容很多考生都不知道怎么撰写,结果提交的个人陈述不但不能给自己加分,还会给导师带来不好的印象。一般而言,个人陈述不只是你个人的学术背景、科研经历等信息的呈现,更是体现了你的文字功底和态度。设想一个连自己个人陈述都写不好的考生,导师能指望你给他做科研工作吗?此外,还有个人简历和其他的相关资料,如何在复试中让导师看到你的资料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需要好好打磨的。
问题四:缺乏模式面试。很多考生一直在学校待着,很少经历过正式的面试,这就导致在考研复试中会非常紧张。进而影响复试的发挥。我们建议考生在复试前一定要进行至少3次以上的模式面试,找到自己的问题,针对行的解决。模式面试也是育明复试课程中必备的一项。例如,2019年北外高翻一名考生,初试成绩排名倒数第二名,由于资料准备比较充分并且经历了多次模拟面试,复试成绩排名第一,最终成功上岸。育明教育的复试课程有9800-18800(保过)及调剂班次,有兴趣的可以直接登陆官网或者
问题五:个人陈述冗繁。很多考生不知道个人陈述说什么,尤其是英文的个人陈述,啰啰嗦嗦的,该说的没有点到位,不该说的说了很多。一般而言,个人陈述是考研复试面试的第一个环节,很多高校要求用外语表述。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展示自己呢?根据育明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是凸显自己的独特优势、报考原因及研究兴趣即可。所以,不要轻视每一个复试的环节,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可以最终导致考研折戟沉沙。
问题六:没有联系导师。导师很关键,这个不用赘言。但是怎么联系导师呢?联系哪个导师呢?这是有讲究的,因为每个导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是不太相同的,所以必须找到与自己最为匹配的导师,这样能大大提升自己复试的成功率。此外,就是如何联系导师呢?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学长学姐,或者通过育明教育辅导机构,都可以。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参考书及热点预测
结合过去五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真题的总结和研究,育明考研大印老师发现,当前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真题越来越灵活,对热点考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面试当中,所以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生必须要看的,来应对今年可能考察的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2020-2021年MPA公共管理硕士主要真题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工作相关的问题,第二类是专业课相关的问题,第三类是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具体的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程”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里面有MPA复试课程。
以下是育明教育咨询师整理的部分MPA复试面试热点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以上课程包括内容:(“腾讯课堂”搜索“育明考研考博”就可以找到课程)
公共管理博士讲解,12年专著公共管理硕士辅导及研究
1.
2.
3.
4.
5.
6.
7.
8.
2020年中共湖北省委党校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重点及热点(部分)
公关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和限制——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1)政府任期的短视性和行动取向。政府有任期,在2-4年的政治任期内很难发展长期战略
(2)公共管理的许多方面都是立法者所确立的。法律确定了政府机关在何时何地如何做事。战略管理的途径除了仔细研究执行的战略外,的确该阐明立法意图
(3)公共规则大部分是在组织内部进行的,而选民、媒介等要求参与,而参与过程虽可以改进普遍接受程度,但冲淡了战略焦点议题
(4)可靠性分析通常是费力又费钱的。定量分析方法如成本--效益方法也不能抓住无形的东西
(5)公共机构对问题解决的非正式群体过程不够熟悉,政府机构习惯于层级的、下达文件报告的过程。创造性、非正式性、弹性在公共组织文化中还不成熟
(6)由于预算约束和短期观念,公共战略规划者的工作通常很难证明三合理的
(7)与私部门相比,公共战略通常是通过组织设计、预算和财务控制、人事制度和政策来实现的
罗伯特认为公共部门运用战略管理的困难:
(1)政府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必须与组织内外其他重要的行动者分享权力,其他政府部门如立法、司法机构,利益团体等
(2)政府组织的功能是政治性的,与理性的环境相反,他们无法就适当绩效方案取得一致意见。
(3)政府管理者与私部门管理者相比。缺乏完全的自主性与控制力,这使得政府执行和协调任何行动规划时均困难重重
(4)政府的战略决策环境由于上述因素,要远比私部门更加困难和复杂
【补充7】公共部门实施成功的战略管理的措施——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1)公共管理者必须树立长期观,打破短期主义的思考,发展前瞻性思考
(2)政府部门必须打破指责的限制,克服“功能性短视”,打破部门主义的限制,发展全局观,强调整合的管理途径
(3)在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和规划过程中,提供政治参与的权利和机会,这不仅有利于获取广泛的信息,也有利于克服实施战略管理的障碍
(4)重视更高层次的问题,将问题放在更高层次上去看,会发现许多短期利益可以让位于长期利益
(5)追求满意。在战略管理中,满意比最佳更为重要。用可以接受的战略实现满意结果,好于用不受欢迎的战略没有实现最佳结果
(6)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达到类似的结果是可能的。得到成功的结果远比规定得到这一结果的方法更为重要
一、名词解释
1.战略管理(2015年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武汉大学)
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
(2)战略管理着眼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
(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
(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和循环性的过程
(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管理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
2.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乃是组织在分析和解读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过程。战略规划是以一体化决策系统的形式产生并发出连贯协调结果的正规划程序。战略规划的目的在于识别环境对组织的挑战,并指导组织对此作出反应,以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
战略规划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研拟战略的过程,也是将战略意图转化为战略决策的过程。一般而言,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活动:
(1)展现愿景和确认、陈述任务;
(2)确认重要的环境变化及趋势的议题;
(3)决定机关要强调的主要价值;
(4)选择重大的关切性议题领域;
(5)设定基本的、明确的策略方向;
(6)选择恰当的策略;
(7)创设执行这些策略方向的行动议程。
3.SWOT分析(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
|
优势S 列出优势 |
弱点W 列出弱点 |
机会O 列出机会 |
SO战略 发出优势 利用机会 |
WO战略 利用机会 克服弱点 |
威胁T 列出威胁 |
ST战略 利用优势 规避威胁 |
WT战略 减少弱点 规避威胁 |
二、简答题→论述题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原因与背景(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对外经贸大学;2008年南京大学;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
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内外部主要因素:
(1)复杂的不确定环境的挑战:公共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其特点是:不确定性、相互关联性、限制性。
(2)政府改革的产物。在重塑和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新的管理途径或思维方式,战略管理日益受到公共部门管理者的重视。
(3)新公共管理主义的推动。战略管理的产生亦构成由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主义范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的示范性影响。私人部门运用战略管理的神奇经历对公共部门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性影响,成为公共与非营利部门使用战略管理技术的先声。
2.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的比较
战略规划乃是组织在分析和解读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过程。战略规划是以一体化决策系统的形式产生并发出连贯协调结果的正规划程序。战略规划的目的在于识别环境对组织的挑战,并指导组织对此作出反应,以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的推进,是一种管理模式和框架的全面变迁,这种变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线性假设到非连续假设。
在环境假设上,战略规划将组织环境假设为一个线性变动的连续过程,组织可以预测和控制环境的变化,这是它实行单点预测并注重深思熟虑的正式规划的原因;战略管理将环境看成一个不断变动的非连续过程,充满了各种突变和意外事件,强调多点预测、危机管理和应急战略。
(2)从以方案为焦点到以行动为焦点。
在战略焦点上,战略规划强调思考与行动分开,将战略制定从战略实施中分离出来,注重最优化战略的制定和正式行动方案的形成;而战略管理则将思考与行动统一起来,强调一个全面的管理过程,不仅包括战略的制定,而且包括战略的实施、控制和效果评价,其焦点在于战略性的思考与行动,在于通过政治谈判、利益相关人的分析和执行过程的管理去实现组织特定的战略。
(3)从过程取向到结果取向。
在战略取向上,战略规划是过程取向的,注重引入一个正式的战略管理系统去协调战略计划过程和实现一个特定程序的严格统一;战略管理是结果取向的,聚焦于通过特定战略内容的选择和运用去产生有效决定和行动,战略本身作为变革的杠杆去推进组织使命的实现。
(4)从集中化到分散化。
在战略主体上,战略规划将决策权力集中于高层,战略管理更综合,关注整合组织的力量去实现战略目标,强调决策权力的分散化与参与化。
(5)从正式计划到应急战略。
在战略形成上,战略规划注重通过深思熟虑或理性的分析去形成正式的计划,将战略产生看作一个受控的、有意识的规划过程;战略管理强调有效的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必然是连续性的、随机应变的战略,强调通过间或的学习、偶然的发现、灵感、直觉等非理性思维。
(6)从理性到非理性。
在战略思维上,战略规划是理性主义的,重视运用理性思维、数量计算方法和精密模型来分析问题,注重规范性、精确性和计划性;战略管理强调某些与生俱来的心理状态和过程,如灵感、直觉、智慧等非理性思维,也强调主体的战略愿景和观念。
(7)从关注外部环境到关注内部因素。
在战略视野上,战略规划是由外到内的,将环境看作客观的存在,组织要做的是调整自己去适应相关的环境;战略管理是由内到外的,将人的参与和管理团队的建设看做是战略管理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3.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武汉大学)
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
战略管理为组织未来的发展设立愿景,规划蓝图。
(2)战略管理着眼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
战略管理通常关注组织发展的总体格局,关注全局而非局部,关注较长远利益而非眼前利益。
(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战略管理的一个基本宗旨是利用外部机会,化解和回避外部威胁。
(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
战略管理不是采用精密、明晰方法的纯粹科学。经验判断和感觉、直觉对制定良好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
(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和循环性的过程
组织外在环境不断变化,组织应持续不断关注内外变化及发展趋势,以便必要时及时作出调整。
(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管理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
前瞻性思考的特征是向前看,寻找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新方法,以便将负面性转变为潜在的正面性。
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是指脱逃自我中心,从他人或外在环境观点看待组织问题,而非从组织内部去诠释外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