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开得:别上当!0糖≠无糖!

(2022-05-25 09:12:35)
标签:

易开得

易开得电器

易开得净水器

分类: 易开得百科
易开得:别上当!0糖≠无糖!

夏天真的是个很美好的字眼,气温慢慢上升,属于夏天的浪漫就来了,某个午后,看细碎的阳光穿过树荫,手边捧着一杯冒着泡的冷饮料,感受空气中流动的阳光与温情。

 

对于你而言,夏天的味道是什么?是下雨后,泥土中的青草香?是沙滩上,风吹过海水的咸味?还是蝉鸣时,手中西瓜的清甜?

 

人类将对糖类的渴望刻在了DNA

甜,是一种美妙的味道,当人类的祖先还是一群猿猴时,水果是它们的主要糖分来源,但水果含水量高,糖分含量相对较低,必须摄食大量的水果,才能满足正常的能量所需,因为糖分获取困难,在长达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把对糖分的渴望写在了基因里。

 

中世纪的欧洲嗜糖之风尤甚,贵族们也出现了烂牙,由于只有尊贵的人才能吃的起糖。人们甚至以烂牙为荣,伊丽莎白女王便有一口糟糕的牙齿,1597年,法国驻英国大使形容伊丽莎白女王牙齿枯黄、参差不齐......”由于缺牙严重,当她说话很快时,人们根本不知所云。但各种添加糖也带来了很大的健康风险。

 

明尼阿波利斯的一场会议让无糖饮料应运而生

目前,零卡、低糖、无糖,已经是风靡消费行业的一股热潮。其实全球饮料行业关于控糖的讨论,早在上个世纪便已发生。

 

那是19994月的一个傍晚,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这座面粉工业之都正举行一场重要的会议,会上聚集了雀巢、卡夫、可口可乐等食品公司,他们面对公众的声讨,不得不共同商议一个议题——如何生产含糖、盐量低的食物,应对全球流行病肥胖

 

欧美等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关于减糖的变革,在近年来逐渐由社会议题转变为政治议题。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最早提出了关于汽水的禁令:在纽约的餐厅等公共场所,禁止售卖16盎司(约合475毫升)以上的大瓶或大杯含糖汽水,违反规定将被处以200美元罚款。

 

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既能刺激味蕾又无健康风险的东西,终于无糖饮料应运而生。

 

瓶身上00卡的宣传语,无时无刻不在暗示消费者,即使喝再多无糖饮料,也无需担心肥胖问题,大家肆无忌惮的享受着多巴胺分泌的快乐,殊不知这种所谓的健康饮品究竟会带来何种后果?

 

首先,无糖饮料虽名为无糖,实际上却并非绝对不含糖,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食品是指每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食品中含糖量不超过0.5克,因此无糖只是对食物中糖类的含量进行了限定。喝多了也会让你肥肉傍身。

 

其实,里面添加的代糖也没有宣传的那么完美,其风险与危害尚存争议,尤其是人工代糖。

 

补偿效应使我们更渴望真糖

代糖分为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像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等就属于人工代糖;具有甜度高成本低的特点,但安全性上存在致癌和降低免疫力等潜在隐患,而罗汉果、甜叶菊、赤藓糖醇等属于天然代糖。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质》曾在2013年发表过一项研究声称:长期摄入人工代糖饮料可能更容易诱发肥胖,代糖热量极低,它本身并不会让人发胖,但是当你的味蕾尝到代糖里的甜味时,就会向大脑传递甜甜的信号,让大脑误以为自己吃到了糖。

 

虽然代糖并非真糖,可大脑接收到甜味信号后,发现血糖没有上升,反而会增加对真糖的渴望。这也被称为补偿效应,身体并没有得到真糖,进而食用更多高热量食物弥补。

 

无糖真的又甜又健康?

你以为的0卡神器反而可能成为让你大吃特吃的推手,另外人工代糖也跟糖尿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项针对66118名受试者长达14年跟踪调查发现,长期摄入人工代糖,竟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衡,诱发II型糖尿病与肥胖。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质》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相较于不喝甜味剂饮料的人,每日饮用人造甜味剂饮料的人,患有心血管疾病(CVD)风险会升高32%

 

总而言之,尽管目前对代糖的研究尚不充足,但明确的一点是:它并不像商家说的那般毫无风险。

 

现代人重油重盐的饮食偏好,紧张与忙碌的无缝衔接,我们急于为身体寻找一个减压的出口,0糖新主张的理念,也成为更多年轻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新选择。

 

"无糖饮料只是年轻人的安慰剂,唤醒生活本真滋味,从一杯鲜活好水开始。易开得以科技之力,进阶无限可能,A9台上式净热一体机,高达0.0001微米过滤精度,以深层旋净技术,轻松应对水中大分子胶体和细菌的侵袭。

 

四档多重控温,用更温度的科技,焕活轻盈身心,赋能纯净生活。

易开得:别上当!0糖≠无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