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红桥区丁字沽,古代曾是天津商业中心,解放战争是主要战场

标签:
天津文化民俗历史考古 |
分类: 天津地名故事丨谈古论津丨 |
历史上的天津曾叫做"直沽",咱天津卫的母亲河——海河,又称为"沽水",而且天津还有"七十二沽"之说,像什么塘沽、葛沽、大直沽;西沽、盘沽、咸水沽,所以一提到"沽",人们自然而然的就想到天津。津沽、津沽,二者密不可分。
那"沽"最初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沽"最早是古代一条河流的名字,也就是沽河。沽河旧址就在今天的通县以东,有东、西之分。东沽河就是蓟县运河,西沽河就是现在的北运河与海河。
所以您记住了,但凡是带"沽"字的天津地名,绝大多数都坐落在沽河两岸。 所谓"沽",即"小水入海之名也"。天津水多,所以因湾洼形成的"沽"也多。
本文咱要聊的地方,也带个"沽",他就是红桥区丁字沽。
早在汉代,天津一带刚刚退海,沼泽地颇多。但凡想形成人口聚落,必须是高地,天天泡水里肯定不行,而丁字沽早年就是因为地势高,才形成了居民聚集地。
我们常说,"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其实比天津卫历史长的地方有的是,丁字沽就是如此。
丁字沽,顾名思义,它必须得有"丁",早年北运河和大清河在此处汇流,才形成的丁字,今天的地图上看不到这种地貌特征,因为大清河早就改道了。(还有北运河(潞河),南运河(卫河),两河流进天津,在城北八里处汇合,形成丁字等说法,但一般都认为是北运河与大清河,待考。)
丁字沽地处水陆要道,历史上曾是漕粮换载的码头,明清时期,丁字沽更是成为南下必经之地,附近的桃花堤、白庙等地也都沾了光,这些地方都和下江南的康熙、乾隆皇帝有过渊源。再加上清代中后期民漕兴起,丁字沽逐渐繁华起来,不但商业繁荣,景色也如诗如画,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已然成为当时天津的地标。
丁字沽因漕运而繁华,但到了清末大清河改道,再加上列强划分租界,丁字沽的优势逐渐失去,也就慢慢没落了。到了日统和国统期间,丁字沽的老百姓更是民不聊生,一篇苍凉。解放战争期间,丁字沽还是天津战役外围战斗中的一个重要战场。
解放后,天津市兴建七处工人新村,早已破烂不堪的丁字沽就是其中之一,政府在丁字沽建民房5万间,其中平房57排,三至四层的楼房45幢,到了1992年,又将一、二、五段平房改造成风光里、风采里和风貌里,以及今天的凯莱赛商厦等等,丁字沽又重新焕发了活力。
彰武楼、平武楼、丁字沽小学……丁字沽的故事寥寥千字实难写尽。
一句"您家住几段?"也许就能勾起无数老丁字沽人最熟悉的故事。
如果您了解丁字沽,请您在评论区留下关于那里的记忆,感激不尽。
更多天津故事,请点击我的头像,查看主页置顶文章,也许就有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