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河西区土城地名的来历,以及土城小学的历史

(2019-02-26 16:09:08)
标签:

天津

文化

民俗

考古

历史

分类: 天津地名故事丨谈古论津丨

之前讲天津八大家——土城刘家的时候,曾提到过河西区土城的来历,当时还提到了历史悠久的土城小学,但没细讲,这篇文章咱就聊聊它。

河西区土城,最早的历史记载出现在明代天启年间(1620年-1627年),即明熹宗朱由校当皇帝的时候。土城村最早名为土塍村,塍和城同音,意为田间的土埂。所以土城村的意思就是土埂围起来的村子。而土城村内早年间还有一座药王庙。从下图清道光《津门保甲图说》中就可以看到。

药王庙供的谁呢?有段快板书叫《同仁堂》,不知各位是否听过,于谦总爱唱这个,其中有一句是:

这个药王爷,本姓孙,提龙跨虎,手捻着针。

内科先生孙思邈,外科先生华佗高。

所以这药王爷就是孙思邈

提药王庙,当然不能白提,因为土城村里的药王庙,就是土城小学的前身。

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土城村民加入时义和团,就在药王庙里设坛,焚香练拳,跟洋人进行战斗。

在清末废科举、兴新学运动中,在药王庙(又名金仙观)建了一所学校,名为天津民立第三十九初等小学堂,但那时药王庙的香火仍旧十分旺盛,阴历四月二十八是药王爷诞辰,也是此庙的庙会时间,往来客商再加上民间花会,一时间热闹非凡,药王庙前还有一块空地,空地旁有个大水坑,每逢庙会时,土城村内的足球爱好者都会在此处进行一场足球比赛,久而久之,这片空地就成为了一块简易足球场。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初。

1949年解放初期,政府曾对药王庙进行过修缮,当时还在正殿脊檩上发现了"天启四年重建"字样。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药王爷的神像被扔进了大坑里,大殿也改成了土城小学的教室。后来土城小学的师生填平了大坑,在周围搭起了篱笆,开辟了一块新的足球场地。

1976年大地震,大殿损毁严重,1978年彻底拆除,直到1989年建起新的土城小学教学楼,药王庙的痕迹就再也找不到了。

说起土城小学,不得不提就是这里出过的众多足坛名宿。

80年代初,土城小学成立第一支足球队,当时是左树声和左树发的大哥左树起任队长(左氏三兄弟),队员有翟良田、刘克朋、张大山等人。

当时的孩子家里都不富裕,没法总买新鞋踢球,索性就光着脚练,时间长了炼成了一双"铁脚"。球场的篱笆太矮,学生们练球时经常踢到行人,据说有一次还踢人家早点铺炸果子的锅里去了,把炸果子的烫的嗷嗷叫……

一看这样不行,学校领导带着全校师生开始修围墙,平场地,连附近的住户、家长都来帮忙,两个多月就完工了。

在新建的球场里,诞生了一批津门球星,左树声、刘克勤、沈震、王朝建、左树发等等。土城小学到上世纪末,为社会输送了100多名足球运动员,被称为"足球健儿的摇篮"。

其实天津有两个土城,一个是本文讲的这个,在河西区。另一个在武清区河西务,巧合的是,武清的土城村也有座药王庙,而那个药王庙的背后还有个神话故事,咱下篇文章就讲它。

更多天津故事,关注公众号【谈古论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