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北区李公祠大街地名的来历

标签:
文化天津民俗历史 |
分类: 天津地名故事丨谈古论津丨 |
因为晚清重臣李鸿章一度在天津任直隶总督的缘故,所以天津很多地名的形成都隐约与他有关系,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三条石大街、津南小站等等,但真正在地名中体现出李鸿章之名的仅有一处,那就是李公祠(李公祠大街和东、西箭道)。
李公祠,就是李鸿章的祠堂,1901年李鸿章去世,清政府先后在他老家(安徽)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为他修建了十座祠堂。李鸿章死后的谥号为文忠,所以李公祠原名为李文忠公家祠。
天津的李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接替李鸿章督直之后。
当时的李公祠面对子牙河,占地面积约20000平米,两侧为李公祠东、西箭道,祠堂坐北朝南,有两扇朱漆大门,院中安放着李鸿章铜像。祠堂的后部是个大花园,将北运河水引入形成人工湖,湖中建有亭榭楼阁,园内建有假山石桥等等。
1912年辛亥革命后,李公祠一度成为阶级政党集会场所,上世纪二十年代,李公祠内的花园曾向游人开放,1937年,日本鬼子占领天津,李公祠和天津很多名园一样落得被占用的下场。抗战胜利后,李公祠被私人利用起来,开办中、小学,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将原祠堂逐步拆毁。
如今与李公祠相关的遗迹,还有两处,巧了,这两个地方的历史故事我们之前都讲过,一个是北宁公园,一个是中山公园。
北宁公园有一座李公亭,是当年李公祠中的建筑。 在李公祠拆除时,这座六角亭迁到了北宁公园的湖心岛中,但那时好像没有与其相连的路桥,人们只能在岸边观赏。直到后来北宁公园改造,用一座九曲桥把湖岸跟李公亭上了,而且据说当年李公祠中就是这种建筑格局。
除了北宁,在河北区中山公园里,还有四座当年立在李公祠里的石碑,应该就是本文第一张照片里的那四座碑。
这四碑皆立于光绪三十一年,分别为光绪皇帝奉慈禧太后懿旨立的"李公祠圣旨碑"和直隶宣化镇总兵何乘鳌、曹州镇总兵任永清和袁世凯立的三座"李鸿章颂德碑"。
这几座碑多出土于当年"大悲院"改造工程,而且碑身完整,碑文清晰。前几年去中山公园时还在,不知现在是否还陈列在其中,哪天抽空我再看看去。
如今在李公祠大街上是再也找不着和当年祠堂有关的任何遗迹了,不过前两天路过李公祠大街时,在靠近耳闸一端拍了几张天石舫的照片。
这景点设置于此,也算是给与这条老街的一点补偿了。
补充一句,网上有很多人认为"李公楼"地名也与李鸿章有关,但实际二者并无联系,咱以后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