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河东区李公楼地名的来历

(2019-01-01 00:35:41)
标签:

天津

历史

文化

民俗

分类: 天津地名故事丨谈古论津丨

在之前讲李公祠大街时,曾提到过"李公楼",很多人认为,李公楼和李公祠一样,都与晚清重臣李鸿章有关,其实不然。本文咱就聊聊李公楼。

以前讲过,天津卫的"三道浮桥两道关",其中的"一桥一关"就是盐关浮桥(即东浮桥、今金汤桥)及该地附近的盐关。而在清朝中晚期,自东浮桥到大直沽一带,就是存盐的场地,故被称为"盐坨地"。天津市区在历史上共有两处盐场,一处是刚才提到的"盐坨地",另一处在新开河南岸,称为"北坨",其历史可以上溯至明朝初期。所以,今天河北区横跨新开河的盐坨桥之名,就是来源于此了。

在"盐坨地"附近,居住着河北、山东等地以及郊县的贫苦百姓,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事的工作自然也就离不开盐,但都是起卸、装包、码垛这类的苦差事。随着人口的增多,当时在盐坨地一带形成了很多村庄,如大王庄、唐家口等等,这些地名都是以村中有权势的家族姓氏命名的,李公楼也是其中之一。那时的李公楼不在今天的位置,而在原大王庄天津卷烟厂东侧,差不多是六纬路、十经路附近。而李公楼村的李氏家族到底是谁,已经不可考了。

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俄国在天津划设租界,俄租界范围横跨河北、河东两区,原李公楼村正好在其范围内。所以俄国人让村民迁出租界范围,于是李公楼村民在旺道庄(我国第一座商埠火车站,天津东站的前身,就是1888年初建于旺道庄的)以东的地方定居。这和之前说过的河西区"三义庄"的情况类似,三义庄是被德国人从租界轰出来的,这种例子还有不少。

建村以后,村民们重新商定村名,但在起名时两拨人产生了分歧,一拨人说沿用原名"李公楼",另一拨说搬到新地方应改叫"复兴庄"。最后这事没谈拢,于是两拨人各占一方,自取村名,也就有了今天的李公楼和复兴庄。

关于李公楼地名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话说当年李公楼村民刚迁过来时,正巧村子里来了一个开滦煤矿的工头,名为李彦章(一说李延章)。他在这里盖起了一幢小楼,于是人们就把这幢楼称作"李公楼",村名也就沿用下来了。

李公楼值得一提的一个胡同叫贵德闾,这条胡同贯穿李公楼前街、后街,全长300米左右。在上世纪30年代,贵德闾曾有个大院,经常有人到这里练武,这里是当年武清人张殿华开办的翰臣国术通臂研究社,专门教"通臂拳"。

在李公楼附近,还有另一个地名,叫"李地大街",这个地名也经常有人将其由来和李鸿章扯上关系。咱下篇文章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