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北区大悲禅院(大悲院)背后的历史

标签:
天津文化民俗历史 |
分类: 天津地名故事丨谈古论津丨 |
大悲禅院坐落河北区天纬路,是天津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佛门寺院。
大悲院始建于清代顺治末年(一说建于明代),因寺内供奉一尊高达3.6米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而得"大悲"之名。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悲院几度沉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寺院被洗劫;民国时期又长期被法院、消防队、警察所占用。以至于到了解放前,只剩下了现在的西院。
1942年,大悲院扩建,在原有寺院的东侧陆续修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东西配殿等建筑,连同园林景观等配套设施总计8000余平方米。
1945年,大悲院由南京请来了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也就是唐僧的原型)顶骨舍利,专设纪念堂作为镇寺之宝供奉。但在1956年,为了促进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在印度政府的请求下,玄奘法师顶骨舍利重新回到了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解放以后,大悲院曾在政府的协助下又进行过一次修缮,之后由天津的甲骨文专家王襄先生,书写了篆文的"古剎大悲禅院",镌刻在寺院山门之上。
更多天津历史故事,关注公众号【谈古论津】,这是一个天津人必看的公众号!
上世纪6、70年代,由于中国正经历特殊时期,大悲禅院也未能幸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寺庙内的文物被洗劫一空,损失惨重,之后76年的唐山大地震,寺院建筑又倒塌了一部分。所以直到1980年,大悲院才开始进行修复工作,并重塑所有佛像。
大悲院看似是一座寺庙,但实际上其不亚于一座小型博物馆,比如在大雄宝殿中供奉的佛祖金身像为明代所铸造,通高五米,重达六吨,是国家二级文物。寺内还藏有各种材质的佛像,如铜、木、石、泥、玉等,各类飞禽走兽、车、棺等雕塑达几百余件,这些艺术品的年代上至魏晋南北朝,下至隋唐元明清,极具鉴赏及考古价值。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在寺内设立的弘一大师纪念堂,弘一法师即李叔同,李叔同生于天津,他通古博今,专攻音乐和绘画,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社"春柳社",主演了《茶花女》等名剧。后来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后又南下福建泉州,潜心钻研佛经戒律,终成一代宗师。如果您没听说过他,那您肯定听过一首歌叫《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传唱度十分高的歌曲,就是弘一法师所作,至今很多影视剧中仍在使用。
今天的大悲禅院已经成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每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