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北辰区宜兴埠,七百年的津门古镇

(2018-12-13 01:05:40)
标签:

天津

文化

民俗

历史

分类: 天津地名故事丨谈古论津丨

一提宜兴埠,90%以上的天津人都知道,要让各位写出来,也都会写这三个字,可若要念出来就千奇百怪了,有念"余兴府"的、"宜兴府"的、"余庆府"的等等,再加上天津人说话吃字的特点,这一个地界能念出一堆花样儿来。实际"埠"这个字正音念"布",意思是停船的码头,靠近水的地方。咱今天就聊宜兴埠。

宜兴埠是天津市北辰区的津门古镇。关于宜兴埠的最早文字记载,出自清道光年的《津门保甲图说》中:"王家场河外稍北曰宜兴埠。有寺曰药王庙,村多砖窑,旁有小道北去。" 但宜兴埠地名的由来却很少有人提及。

关于宜兴埠镇的来历目前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是说宜兴埠的形成是因为元代发展海运,此地船工多为宜兴人,所以叫宜兴埠;

第二种是说明成祖朱棣为建北京城,从江南运送建材北上,带来了大量宜兴船工。

第三种是说明代为准备攻打高丽(朝鲜),从江苏调来宜兴的船工,后取消计划,宜兴人定居于此得名。

这三种说法依我看来难免有望文生义、生拉硬拽之嫌,故事雷同却没有准确时间,更有人为了证明这三种观点硬说宜兴埠口音和宜兴话相似,我特地找了段宜兴方言听了听,根本就是"苏联大裤衩,哪也不挨哪"。

个人觉得第四种说法最靠谱。

我们之前多次说过,天津古代为退海之地,天津的贝壳堤就是证据,天津平原开始形成陆地的时间不过4000年,比中国古代文明史还要短。为什么天津地名中坑、洼、沽、淀不计其数?就是因为这个间接原因。正因如此,自元二十三年(1286)宜兴埠一带才开始有渔民居住并建村,始称"渔家铺"。所以,您以为外环线那个渔翁的汉白玉雕像是立着玩儿的?

文章开头提到现在有很多人称宜兴埠为"余庆府",其实这样叫也不能算错,因为余庆府也是人们后来为了取个吉庆名字,从"渔家铺"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直到清乾隆四年(1740年)改称宜兴府,既有"余庆府"的谐音,又有"适宜生存、兴旺发达"之意,大概也是为了迎合乾隆盛世而改的吧。直到道光年间才改称今天的名字——宜兴埠。

宜兴埠镇中心在明永乐二十年(1422)建过一座古庙,称为碧霞宫,是作为泰山碧霞娘娘的行宫,以供奉碧霞元君为主的庙宇。该古老建筑群在1952至1973年被陆续拆毁,其遗迹在近期被发掘。

值得一提的是,宜兴埠这块宝地还曾出过很多名人,比如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天津四大名书法家之一的严修;近代天津首位女教育家徐肃静;著名京剧老生苏承龙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有名的。

最有名的一位,你们一定知道,我就不说了。

请您关注天津人自己的历史微信公众号:谈古论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