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徒步串联
(2022-12-04 15:38:23)
标签:
回忆 |
3,徒步串联
我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准备徒步串联。山东一个串联队伍中的女生严大明也加入了我们的串联队伍,因当时的串联队有的不愿徒步串联的就解散回去了。我们队名为“红色长征队”,在当地革委会的帮助下,还弄了一面“红色长征队”的队旗。我们的袖章也换成了“红色长征队”的袖章。我们背着简单的行装,打着红旗,雄赳赳气昂昂的上路了,目标----重庆。就现在来说,从成都到重庆348公里,那时我们仅凭一张地图,我们四女七男的“红色长征队”一边走一边问路,我们走过大道,也走过小路,走过沟沟坎坎,爬过山岭,翻过沟壑。我们背着简单的行装,挎着水壶。
当年的我们只有一颗赤诚的心,誓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誓死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我们行走在曲曲弯弯的路上,风啊!雨啊!劳累啊!我们在所不辞。我们举着红旗,高诵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那个感觉啊,威风凛凛,气壮山河!
终于,脚上起泡了,泡破了,疼了,腿肿了。简单的行李包越来越重,男生帮女生拿着小包,壶里的一点水,推来让去谁也不肯喝,实在走不动了,就地休息,男生主动地去找水。我们拿出毛主席语录朗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继续前行。
那时每个公社和县城都设有红卫兵接待站。每天行程不一,三五十里、五六十里不等。有时还要下乡,访贫问苦,与工农结合。路上一队一队的“长征队“走过,有南来的,有北往的。每个接待站都是熙熙攘攘的,有的人疲劳过度,走路跌跌撞撞。那时在接待站里,经常吃的是大米萝卜白菜汤,菜汤上飘着几点油星。蛋啊肉啊是很少见的,每顿饭四两粮票二角钱。实在走不动了,我们就休息几天,下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阶级教育,提高思想水平。那时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热情招待。凭介绍信,大队革委会给我们安排食宿。不论在那里都是四两全国粮票二角钱。按人头算。
大串联距今50多年了,具体县份村庄已不记得名字了。那些串联的片段在脑海里一幕幕的再现:在那些偏远的村庄,家家是茅屋,圆形的房顶,墙壁是小木板围成的,顶上盖茅草。也有用高粱杆和木板混着围成墙。
那天我吃派饭,主人领着我走进这座小茅屋,屋里空荡荡的,靠东墙有一张旧床,床上铺一条旧棉被,放着打了补丁的薄被子,靠西墙一个锅台,烧火做饭。墙根还有几件农具,一张木桌,两条长凳,床头还有一个旧柜子,一家三口,所有家当。虽说南方天气暖和,但时已入冬,一早一晚冷气嗖嗖,不禁使人打个寒战。虽然屋里打扫的干干净净,但仍给我一种伤感。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门外,用手抠着嘴,微微探头看着我。主人家把烧的米汤煮山药,热腾腾的放在桌子上不好意思的说:“我们这个地方太穷了,实在没有什么好招待的·····”饭后在我出门的时候,主人一家一再表示歉意,三口人都穿着草鞋,在冷风中向我挥手,再挥手······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时常想起那些茅屋的村庄,穿着草鞋的小女孩,她是否上学了?生活得好吗?
在“长征”途中,虽然我们不是一个班级,不是一个县,不是一个省,但我们都像兄弟姐妹们一样亲。互相关爱,互相鼓励,对病号无微不至的照顾,使每个队员都感到集体的温暖。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体力渐渐好转,肿腿消了,脚不痛了,走起路来精神百倍,斗志昂扬。
记得在途中,我们来到铜梁县城,凤山之顶。在那参观了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邱少云的塑像挺立在展厅的正前方,碑高10米,5米高的塑像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威风凛凛,使人肃然起敬。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大厅陈列着烈士遗物,图片,中央领导题词及朝鲜政府金日成主席表彰证书、奖章、和赠送烈士家属礼品等众多文物,再现了邱少云烈士的英勇光辉的一生。邱少云视纪律重于生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青年一代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终生!
参观过后,我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以后的小组学习讨论会上,我们纷纷表示,要向邱少云烈士学习,忠于党,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誓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那个年代,我们是那样的纯真,忠心赤胆,一腔热血,在“长征”的路上更加奋勇向前。
后来我们专程到了邱少云的故乡,铜梁县少云镇玉屏村邱家沟,看望了邱少云的一家。
天气越来越凉,我们每个人从接待站借了一身棉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