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是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一部经典课例品读著作。初读时惊喜于它的实践指导性:十六个精典课例包含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个学段,适合不同学段的语文老师阅读学习。所选课例中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词等文学作品的教学实录,还有实用性文体如演讲稿,说明文,写作教学等等教学实录。
肖老师这样说:“一直以为,语文教学,是深深地扎根于文本语言的教学,是贴着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而前行的教学,是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实实在在的教学。但在以艰涩的深刻、冰冷的高调为特征的时尚的深度教学前,在语文教学被各种貌似“深刻”的“理论”折腾得面目全非的当下,我希望我的教学如浅浅小溪,缓缓而行,但又能溅起浪花掀起波澜。去尽浮华寻语文教学之本真,一句话,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
也许我们都怕别人觉得自己浅薄,于是拼命用所谓的深刻掩饰,而忘记了事物的本质是单纯。轻轻浅浅,简简单单,上课如是,做人亦如是。细读课例,感觉肖老师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一、关于“读”
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就是读,最有效的也是读,可是不同的老师授课,读法自然也就因人而异。默读,选择朗读,指定朗读,齐读,男女生朗读,小组朗读,各种读法应有尽有,却纷乱而繁杂。对于读,我们知道它是让学生直接通往文本内核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式,一个最感性最直接的方式,但在课堂实践中,真正行之有效的朗读又有几次?如今,朗读变成了一个课堂中设置的完成任务一样的必要环节,一个显露不出灵魂和意义的环节,一个作秀般的环节,这样的读还不如略去不读,给更重要的环节让道。然而肖培东老师的读却是那么忠厚老实,又是那么实在,有价值。
比如序言后的第一篇《山羊兹拉特》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读的魅力。常规教学中,“读”这个环节,肖老师的“读”贯穿了整个课堂,哪里有情感的表达就读哪里,哪里能体现人物细微的感情差别就读哪,甚至,一只山羊的“咩”字,在文章的不同地方出现,读出的也是不同的情感,这其实才是真正地去深入文本,用感情去体会感情的一种理解方式。
二、关于提问
我们常规的课堂设计中,老生常谈的常规问题无外乎几个: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如何划分段落?首段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句子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问题设置死板,没有新意,唤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致,于是课堂上经常会呈现出的状态便是死气沉沉,教师不爱讲,学生不爱想,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疲惫不堪,学生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肖老师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同样体现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原则,问题类型五花八门,设问层次由浅入深,引导孩子在对内容有初步把握的基础上,一层层深入,最后达到对整篇文章最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们永远在绞尽脑汁地去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如何能唤起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然而我们的习惯往往是讲究“推陈出新”,变着花样地引进各种新奇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的注意力是被吸引了,但课堂的根本目的究竟有没有达到,却无法得知。
而肖老师的课堂,不浮华,不五光十色,也没有热闹非凡,但有的,只是平静的地表下涌动的澎湃的思维河流,肖老师课堂的“浅”,看似一条浅浅的小河,不浮夸,很质朴,清澈见底,但若想真的试探水的深度,才发现是“三千弱水深”,而肖老师本人,便是在这平静的小河之上的摆渡之人,引领着学生们在这深不见底的小河上领略它的美景,感受它的博大,理解其中频频涌动的思潮。
我们总是那么的“懒”,不愿去思考,去创新,一直原地踏步着。而绚烂至极却应最终归于平淡,愿肖老师的“浅”能永远滋润着我们思考的土地的语文课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