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见印石石种简介

(2021-01-21 23:00:02)
分类: 收藏鉴赏

常见印石石种简介

 
         

陆续收集整理的资料,比较凌乱,多有遗漏,请行家留言补充。


常见印石石种介绍!



田黄石
        寿山石大致可分为田坑、水坑与山坑石三种类别。其中著名的田黄石属田坑石,产于寿山溪边的“水田中”,石质极为温润、绵密、细腻,并具有萝卜纹,有的还带有红筋或红格。田石产地在寿山乡到高山峰之间,分为上中下坂田和溪中搁流田四个区域,产量小,因而相当珍稀难得。田石按色分田黄、红田、白田、灰田和黑田,田黄又分桔皮红、桔皮黄、金黄、枇杷黄、桂花黄、熟粟黄等。田黄因质佳色浓,稀少难得,尊为“石中之帝”,价格极高,早有“一两田黄十两金”之说,而先如今田黄的价值可以说是“一两田黄万两金”,足以见得其收藏价值。
  所谓田黄,顾名思义,就是产于寿山田坑中的黄颜色石材。笼统地说,田黄的产量并不低,留在民间的旧田黄件和印章也不少。但值得提醒的是,田黄的质地优劣悬殊,价值高低差异大,不能一概而论。而值得收藏、高价投资的也仅是田黄中少部分特征明显,各方面俱佳而无可挑剔的上品。


田坑籽料(小田黄)
        小田黄不是“小的”田黄,而是田黄的“小弟”。
        小田黄和田黄石是一个产地,矿物成分也基本一样,有黄白黑红各色,其中许多质地色泽都不错,部分指标达到田黄的标准,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田黄石。田黄石除了色泽质地上有严格的要求外,还要有一定的重量,现在市面上基本看不到严格意义上的田黄石,因此各种“有点黄”的东西也就算得上是“有点田”了。因为这两年寿山石资源紧张得厉害,田黄石更是凤毛麟角,这种小田黄那怕是指甲盖大小的料子也变得很抢手,但是因为石料小,不成形,一般当做挂坠或者串成手链。


坑头洞石
        坑头洞石离寿山乡东南约1.5公里,由于矿体地下水丰富,矿石久受浸蚀,多呈透明状,表面富有光泽。寿山石中各种“晶”“冻”多产于此。坑头冻石,晶莹而凝腻,非他石可比,高兆在《观石录》中所记:“水坑上品,名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历代收藏家因其质纯而难得倍加珍惜。其精品的身价不在田坑之下,因矿洞地下水丰富,开采极其困难。 
近年来,坑头洞石洞已向坑头占上方开采,所产出的坑头石,已带有山坑石的特性,与老的坑头水坑比较“水头”和通灵度明显减弱。水坑的环境与其他坑石不同,具有“水多”的特点。水坑石长期受地下水的浸渍,形成质地特别莹澈通灵,这种“玉骨冰肌”是其他坑石无法比拟的。水坑石的品种主要按每块石材不同的色泽和品质来命名。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a61d1061719a15a.jpg 


芙蓉石
        芙蓉石产于寿山村南面约8公里的加良山,与田黄石并称为“石王”、“石后”,上品芙蓉石天生丽质,雍容华贵,微透明而似玉非玉,手感特别好。前人形容为“如脂如膏如腴”、“拂之有痕”。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赞:“芙蓉之质与色,直可与田黄冻石雄峙寿山。芙蓉石质地较细腻,保养不当容易产生裂纹,因此最好要避风避水避热油养。
    大块的芙蓉石极为难得,乃是由于名贵的芙蓉石往往夹在坚硬的围岩中,肌理有黄色、白色、灰黑色的块状砂团,这种砂团或砂线的分布没有规律,在石中穿来穿去。看来大块的芙蓉石剔除砂质后,可能所剩无几。


        新性芙蓉一般容易产生裂格,其保養是很重要的,特别要注意的是:1、芙蓉石怕高温。2、不要有意干着让风吹着,更不能沾了水被风吹了。如果不注意这两点,那就是对芙蓉做破坏性实验了,一般都会出现大小不一的裂痕,这一点几乎所有接触过芙蓉石的朋友都有体会。有的朋友,一拿到新芙蓉,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油揩干了,有的甚至用水冲洗,然后往那儿一放,看它裂不裂,这样十有八九会裂,就是没裂也裂了,简直是故意对石头的野蛮摧残,是不可取的。但芙蓉石毕竟是一种经历了几百年而被广大篆刻、收藏爱好者普遍认可的印石,它有其它印石所没有的独特优点,如果保养妥当,还是非常让人满意的。需要上油装密封袋养护,慢慢将其性养老。

白芙蓉石:白芙蓉石质极细润而雅净,有藕尖白、羊脂白、白玉白、猪油白等。以藕尖白最为难得。

红花芙蓉:在白色芙蓉中,质地通灵肌理含牡丹红斑点,如朵朵鲜花沉浮其间,十分别致。

半山芙蓉
        加良山半腰所出产石头称为半山芙蓉。如今开采速度很快,已深入矿脉轴心开采,所出之石不但质地脂润,而且色泽十分艳丽丰富,已与山峰上半部所出的优质芙蓉石难于分别,只是目前所出的“石线”较薄多为片形石材。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e38714788b33f88.jpg


高山石
        高山石是寿山山坑中的一个大品类,石种众多,各石种的特色也各有不同。高山石开采之悠久,矿洞之密布,品种之繁多,色泽之丰富,石材之大块,矿脉延伸之广,都堪称寿山之最。主要的名品有:荔枝洞、鸡母窝、太极头、四股四、大洞、新洞、水洞、玛瑙洞、和尚洞以及掘性高山石和鲎箕石等等。高山石产量较大,多含砂,质地相差也较大。不可一概而论。


高山石的养护
       有些高山石石质稍显疏松,不用油养会因风干水份蒸发造成干燥裂痕或者起白花,一般养几年油吃饱了,就会趋于稳定,但若之后搁置不理,还是有可能产生裂痕。称之为高山“财主石”。


高山晶、冻
       在山坑石的许多石种中,也都有“晶”、“冻”石。高山的晶冻石主要有黄、白二种,白色的较多,黄色的罕见。凡是质地凝结,表面十分光亮者称之为“冻”、透明度强,肌里十分莹澈者谓之“晶”。透明度极强,纯洁无暇者为上品。


 高山桃花红
        底地为白色或粉红色,肌里有许多细小白红,如胭脂之渍粉,如桃花之落水,随波荡漾,若沉还浮,甚是美艳。  

  
高山朱砂红
        是红高山的一种,在红色的底地里,紧密地布满细小而如网状朱砂的红色结晶体。

“桃花”与“朱砂”的区别在于,前者底地带白,纹理如星星点点;后者底地偏红,纹理如网状结构。

鳝草冻:又称仙草冻,石质半透明,纹理有如鳝鱼脊背上的斑纹又如水底生长之水草。

鱼子冻
          石头肌理有密密麻麻的圆点,多为鲜艳的红色,象是一窝窝的鱼蛋,少见的品种。


新荔枝冻
        老荔枝冻到1991年就基本绝矿,新荔枝冻矿洞在老荔枝冻附近,新荔枝冻的矿洞开的很深,已经接近鸡母窝矿洞的位置,色泽和特点也接近鸡母窝。近年一般也把一些把石质纯净通灵,肌里有萝卜丝纹的白色高山冻石也归如新荔枝一类。


高山鸡窝
        洞处于高山北麓,太极洞正下方,荔枝洞后背的山脊处,因地形似鸡窝得名,巧合的是,其石亦是如鸡窝一样,一窝一窝的夹杂在杂石之中,极具情趣。自1990年8月出石,石质稍坚,晶莹通灵,有红、黄、白、黑各色,是高山石中的著名的品种,现已基本绝矿。


高山太极头
        矿洞位于四股四高山矿洞左下方的小山岗上,因矿洞处于“S”形的盘山路中,形式太极而得名。这里出产的矿石,质极晶莹透澈,有红黄白诸色,红如彩霞,白似水晶,黄若蜂蜜,是高山石中的著名品种。


水洞高山
        ”水洞“之名源于该矿洞有地下水浸入,所以称作水洞。水洞出产的高山石透明度强,常有细密的萝卜丝纹。而且红黄黑白各色俱全,色泽鲜艳,水色莹澈,石高山石中的上品。  


高山玛瑙洞
        洞在高山大洞尾部,明代寺僧首凿此洞。石质凝结通灵,光泽性强。


草苎高山
在微透明的肌理中密布淡黄色粗纹,状如苎麻。其纹理含有砂质,故磨光后会微微隆起,糙而无光。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3d42acfed35c94d.jpg 



二号矿(党洋石)  
        党洋石又名墩洋石,黄巢冻石,这个矿区编号为“二号矿”,所以党洋石又称“二号矿石”,矿区位于黄巢山,松坪岭石矿的后背山岗,属于黄巢矿脉。党洋石质地韧而稍坚,蜡质强。品种有党洋绿、黄枣冻、鸭雄绿等。现在市场上不多见,几无出矿。 


吊苋石
        吊苋石是寿山石中比较稀少的品种,色泽黝黑漂亮。吊笕又名豆耿石、吊肯石,产于高山东北面之吊笕山。,质地稍坚,多呈黑色,多不透明,并时有砂粒,常带有白、灰白或黄、红的色斑,磨光后十分明显,这是吊笕石的明显特征。有少量色纯而半透明者,称之吊笕冻。肌理呈黄色虎皮纹且结晶者,称为“虎皮吊笕”石或“虎皮冻”石。


溪田
        溪田石出产于加良山东南面的月洋溪,形成过程与和田籽料颇有类似,都是山上的玉石崩裂后滚落到水中,经过长期溪水的冲磨滋润逐渐形成的,寿山溪田经过数年来的大量采掘,出产量已经不多。要注意的是,溪田石和出产于寿山溪的田黄石不是同一石种,不可混淆。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91d0cc7bf5e4b5e.jpg 



柳坪石
        雕刻工艺品用材。寿山石品之一。一名“柳寒”。产高山峰北面偏东约四公里的柳坪尖。石质稍粗松,不透明,有青紫、灰白、淡黄诸色,常为各色交错,含微透明紫色或白色粒点。其色纯紫如鲜猪肝者,名“柳坪紫”。块状结晶体,质细通灵,名“柳坪晶”。柳坪石自民国以来,大量出产,成为寿山石雕的主要原料,以价低,易操刀而著称,亦为篆刻家所欢迎。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25dbf1e31274b07.jpg 



老岭石
        一名“柳岭”。产于寿山乡北端柳岭深山中。早在宋代就大量开采用于雕刻。质地坚脆,微透明,颇具光亮。色以青翠与赭黄两种最普遍。青者名“老岭青”;黄者名“老岭黄”。其中结晶体名“老岭通”,极罕见。柳岭中有一山峰,地势险要,岩石峥嵘,俗称“虎嘴”,所产石质最佳,通称“虎嘴老岭石”。有黄地黄纹者,名“黄缟老岭”,红色地含各色缟纹者,名“色缟老岭”。解放前采用砚石,以后取其色正明亮部分,用作雕刻,仿制玉器,别饶风趣。老岭石无论矿石物理性质、外观特征,都与浙江黄田石相似,有时两者难于分辨,惟从肌里的纹理中,尚可辨认。


优质老岭
    由于今年寿山石资源萎缩得厉害,很多石种已经基本不出矿了,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多是各类老岭石,但是由于商家大量收购屯货,价格也不断看涨。其中的印材大,石质比较凝润,且无砂丁格裂的优质老岭石更是受人欢迎,在不远的将来老岭石也将逐渐供不应求,有条件的朋友不妨趁目前市场上还有量,且价位还不算太离谱的时候收藏一些。


细老岭
    老岭石中质地尤其细腻者,易于奏刀,是物美价廉的优秀篆刻用印材。

 

 
 
鲎箕石:    
        鲎箕石出产在高山西北芹石村的山谷中,因为这个山谷形状类似“鲎箕”而得名。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海洋生物,被称为活化石,福建沿海常见,其甲克可以做成锅勺,称之为“鲎箕”。鲎箕石石埋藏在山坡中的独石,外形多不呈卵状。但长期受水土滋养,质地比较细嫩,并有粗萝卜丝。其色以黄红二色为佳。

杜陵石
        又称都成坑。都灵石,石质坚硬通灵,光彩夺目,名冠山坑诸石,被誉为称为山坑之首。产于高山东面偏北约二公里的都成坑山中。质纯者,可与田石媲美,多以黄红白三色最为普遍,且石色表里如一,永不变色,其妩媚温柔绝非他坑之石所能比拟。  

        一枚杜陵石好不好,不能仅仅从图片上看色彩是否鲜艳,杜陵石之所以被尊为高山之首,很大一方面在于它的手感和其他石种都不一样,特别的凝结,有抚摸在光洁的皮脂上,凝而不腻,滑而不油,叩之有金石之声。老玩家甚至可以不用眼睛,仅仅上手一把玩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杜陵石。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0b3c2bfa1d7ae44.jpg 
  

马背石
        马背又称“玛珮”,和“山坑之首”杜陵石属统一矿脉,产于都成坑山西面的山上,由于相连的两个山峰状如带鞍的马背而得名。马背石的质地比较坚实,半透明,石性接近杜陵石,通灵度稍逊,有红黄白黑等色,以红色居多。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63a11fed0db9f16.jpg


鹿目格石

        产在都成坑山坳中,有洞产和掘性两种。洞产鹿目石,多黄、红相间,亦有石皮,质地透明,但肌理有黑点和粉黄点相杂其间。掘性鹿目格石,系久埋于砂土中的块形独石,质地较通灵温润,石表有黄或枇杷黄的微透明石皮,肌理则为浓黄,偶有牛毛状纹,俗称鹿目田石。唯黄中多泛块状红晕,质逊于田石。另有红鹿目格石,色如丹砂浮于清水中,俗称“鸽眼砂”。唯质温、润可混田石。三十年代曾开采一批鹿目格间有萝卜纹,但为牛毛状纹,与田石各种萝卜纹都不似,不难辨。藏家购买鹿目保值者,多与雕工联系起来,如有林清卿、周宝庭、林文举等名师雕刻者,上等的鹿目将比值于中等田黄。
善伯石
        善伯洞又名“仙八洞石”,产于“都成坑”临溪山中,属“都成坑”余脉,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寿山石农善伯所发现,后矿洞塌方,善伯不幸被掩埋在洞中而身亡,村民为纪念他,而将他发现的矿洞命名为“善伯洞”。石质晶莹脂润,蜡性较强,富有光泽感,半透明或微透明,性微坚有带有韧性,色泽很丰富,各色俱全,肌理有时含金沙地及粉白色的色斑,俗称“花生糕”。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c3fbc5e89003dc0.jpg


月尾石 
        洞在都成坑北部的月尾溪旁。石质细嫩,石表多光泽,主要有月尾紫石、月尾绿石两种。前者性洁,富有光彩,以色浓如鲜猪肝者为佳;后者以通明翠绿者为贵,但多裂痕,油浸则泯。该洞亦出晶石、冻石,称月尾晶石、月尾冻石。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59719036d4d5ec3.jpg 


    善伯洞和月尾洞交接出出产的石头叫做“善伯尾”,兼有善伯和月尾两个洞石种的特色。

旗降
        旗降石,又名奇艮、奇岗,出产于寿山村北面的旗降山,这一矿脉还出产焓红石,矿脉和善伯洞交接出产的称为善伯旗,和焓红矿交界处出产的称为焓红旗。
旗降石石质细腻脂润,不透明,在寿山石中韧性最强,雕刻时比较吃力。色泽比较丰富,有的含有花生糕,有的有红筋纹。主要有黄旗降、李红旗降、白旗降、紫旗降、彩虹旗降和银裹金旗降等品种。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9752d76ad0c9553.jpg


焓红石
        焓红石属旗降矿脉,是旗降石的外围矿脉,所谓焓红旗降边,二矿相交处出产的矿石兼有二者的特征,是为“焓红旗”。焓红石不透明,石性坚脆,有白红黄紫各色,多有色斑,焓红石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红黄之色常裹在白色石层之中,,其红黄之色却往往含有特别浓艳的同类色斑点近年随着旗降石的稀缺,焓红旗乃至焓红石亦身价大增。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5aebb6aa43e59b0.jpg
 
 
 
汶洋石
        汶洋石出产于寿山村北面汶洋村的漏岭,属于柳岭矿脉,1997年发现矿苗,1998年开采。其质地细腻纯洁而稍坚,微透明,有红、黄、白、黑等色,色泽鲜艳,色界分明,肌理中有细小的结晶性条纹。块度较大,石形多比较平整,是制作石章的理想材料,美中不足的是小裂纹较多。汶洋石与芙蓉石相似,其硬度、透明度比芙蓉石强,结晶性条纹多,含水分与小裂纹多,含蜡度则低于芙蓉石。无裂无格的汶洋石结晶体,质地纯洁细嫩,可与芙蓉石媲美。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c76796d1df39bb7.jpg


鸡角岭石
        出产于吊笕山附近的鸡角岭,质地坚脆用红黄白等色相间,有些肌里色纹的形状有如被“鸡爪”抓过的痕迹,有的含有灰色的砂块,质优者与高山石相似。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d212f625adb004d.jpg 


马头岗
        产于寿山村西南面的旗山马头岗山,质地坚硬,不透明,多为块状石,有红黄黑或黑中间白等色。有的外裹石皮,质粗,肌里多砂粒。

大山石
        出产于旗降山附近的大山坑,有红、紫、蓝、黄、白、绿诸色,以淡黄和浅绿多见,其黄绿部分为结晶性冻石,石质稍坚,而白色部分多为万状绵砂,石质稍脆,有的大山石带黄绿色砂岩,或有深色铁锈格石皮,绿色与黄色的大山石有许多酷似豹斑的结晶体,较大的大山石结晶体称为大山通或大山晶。少量黄色冻石质地纯洁通灵,极为名贵。大山石硬度强,打磨后光彩照人,只要上蜡保养即可。大山石的开采极为困难,在公路无法达到的矿坑,多以摩托车为工具在羊肠小道,悬崖深谷呼啸而过,大山石蕴育在围岩的核心,要艰难破开许许多许坚硬的岩石,找到这种结晶体还要运气。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75b124e68b7ff64.jpg 


花坑石
         出产于都成坑山脉东南面的方田仔山,质地坚脆,白红黄紫绿灰蓝各色相间,其具有的绿色、黄色、蓝色和棕色的“玻璃地”结晶性条纹十分晶莹美丽,花坑石是20多年前石农陈为泉兄弟首先发现的,现在出产量已很少,上品升值很快。

        寿山其他地方也有出产一些与花坑相似的石种。早年,狮头岗铁头岭出产一种黑、白相杂的石材,无玻璃地斑纹,不透明,锯开后断面的色块多有象形纹理,人们称之“铁头岭花坑石”。近年在高山西北芹石村的山谷中也出产一种鲎箕石,无玻璃地条纹,灰黑中有许多红色块或斑点,还常有小白点、红筋纹等,人称“鲎箕花坑石”,应属于掘性高山石之一种。

山秀园: 
        山秀园属黄巢矿脉以产地附近的山秀园村命名,是畲族聚居的小山村,地处高山之颠,十分偏远。主要有蜡质山秀园、夹板山秀园和彩纹山秀园。 
        彩纹山秀园石,又称花山秀园石,质坚,不透明,色泽与纹理很有特色。有的若满天彩霞,有的如浅滩流水,饶有情趣。
        夹板山秀园:质地稍坚,红、黄、白、棕褐、黑色相间,或成夹层状,深色石的肌理常有同类色的纹理及小砂粒。

房栊岩石
        又名“饭桶岩石”,产于金狮公山的背后,由于山顶状似桶形而得名。石质稍坚而微脆,肌里偶有白色或绿色斑点,有时杂有小砂丁。通灵度强,与都成坑石相似。出产量少。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a215d2f6b23c218.jpg


山仔濑:    
        山仔濑产于连江黄石矿洞的附近,因地名山仔濑而得名。山仔濑石多呈腾黄色#或者淡绿色,质地比较细腻,然肌里常有细小的裂纹,也具有直条纹理与褐色筋格,与连江黄类似。山仔濑是作品磨光后宜上蜡保养,日后如发现质地较干燥或者有裂纹也可再上油保养。

连江黄
        连江黄产于高山峰东北面约六公里处的金山顶,因矿位靠近连江县,色多藤黄,故有连江黄之称。连江黄石质硬而微脆,有细裂纹,肌里隐条条直纹,似萝卜纹,当纹粗且直,俗称“九重粿纹”。有人将色正质嫩的连江黄石冒充田黄,高价出售。      

牛蛋石 
        牛蛋石又称牛蛋黄,鹅蛋石,产于寿山溪流域,属田坑类独石,是高山、旗山、与马头岗一带上山分化而出的矿石滚落溪中衍变而成的。牛蛋石有黑皮、黄皮、白皮也有双重皮,内色泽多呈黄色,亦有红色,少量质地特别细腻者,有人美其名曰“牛蛋田”。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130f385a143fb43.jpg 


煨红田 
        煨红田多产於上、中坂田中,外层色红如丹枣,表面常有黑色斑块如黑皮,材积亦极小,灵度逊於橘皮红田,显微透明状,质亦比田黄稍坚硬、乾涩、常无明显的萝卜纹。相传乃因石农垦地烧草时,土里的小田黄经火熏烧,达到一定温度而变色,故也属稀品。属于寿山石田坑类
 
 
 
巴林石
        巴林矿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雅玛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带。学名叫叶腊石。与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印石”。巴林石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精美绝伦。早在800多年前就已发现,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成吉思汗称为“天赐之石”,巴林石大面积开采的历史较短,1973年我国正式大规模勘探开采巴林石。在“四大印石”中巴林石最为年轻到今天,巴林石名品辈出,为中国印章石重重地描出精彩的一笔。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3098753779007f5.jpg 
 



仙居石
        产于浙江省仙居县东南30多公里处的朱溪区大洪村,故又名“大洪石”。约在民国时始开采,当时一般用作耐火材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才将其广泛用于工艺雕刻和篆刻材料。仙居石石质细腻、稍韧、略软,光泽很强,色泽较为丰富色,因其产量稀少,对其了解的人更少,然仙居石之质地细腻、通灵者,并不输于四大名石。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35d1670bde7d443.jpg 



青田石
         产于浙江省青田县,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色彩丰富,花纹奇特。以“叶蜡石”为主,显蜡状,油脂、玻璃光泽,无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质地坚密细致,是中国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种。据青田石研究专家夏法起先生科学地统计共分有10大类108种。

昌化石
        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玉岩山一带。矿山走势自原上溪乡西北角的鸡冠岩开始,向东北延伸,经灰石岭、康山岭、核桃岭、纤岭等山岭,约10公里。主矿区在海拔1230米的玉岩山北坡。昌化石是个多姿多彩的大家族,主要分为昌化鸡血石、昌化田黄鸡血石、昌化冻石、昌化田黄石、昌化彩石五大类,共150多个品种。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43064f7c24b88dc.jpg 


仙居月尾
         市面上常用这种章料充做寿山的月尾紫,仙居月尾石质较寿山月尾更为硬些,更光亮,实际上除了名头没有寿山的大以外,质地不会比寿山的石头差,更比寿山一些石头省了保养的麻烦。 


昆仑冻石
         产于昆仑山。石质脂润,品种繁多,色彩瑰丽,柔而易攻,硬度较低。分为两大类,石质莹洁者为叶腊玉,俗称冻石,民间叫昆仑软玉;另一类因石内含有雪花形纹样,呈白色,称都兰玉或雪花石。昆仑玉具滑腻感,有不透明、微透明及半透明多种,色泽有雪白、乳白、乳黄、褐、紫各色。尤以石质透明的水晶冻、色彩美丽的玛瑙冻、花纹精巧的脑纹冻,质量特佳。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768f267e31553a8.jpg 


青海昆仑荔枝冻
        青海昆仑冻石近年的价格攀升很快,其石质的晶莹纯净是其他石种不可匹敌的,在四大名石价格飞涨资源枯竭的今天,昆仑冻石的魅力也越来越为世人认同,而其相对低廉的价格,使其更有了升值的空间。网络上有人称之为新疆荔枝冻,实际该石种主要出产于青海格尔木一带。

丹东石
         产于辽宁省岫岩县汤池乡,也称岫岩软玉,因矿石多由丹东市转运各地,故称「丹东石」。石质微坚,半透明,富有光泽,呈层纹结构,密布鱼鳞状斑纹。有灰、绿、青等色,肌理多含白色或黑色细点。

伊犁石
         属于叶蜡石、高岭石的一种,因产自伊犁,国内雕刻家称之为伊犁石,又称伊犁软玉,是可与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媲美的上等雕刻材料,石质温润细腻、色彩丰富。 

湖广石
         产于湖北省宜昌市,质细嫩,但极为松软。用指甲搔刮即见痕迹。有白或淡红色,外观近似寿山石中的芙蓉石。

萧山石
         又称珍粟红石、萧山红石、西山石,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伟民村的西山上。该石色泽紫红,金石味足,硬度适宜,刀感好,抛光后神韵端庄、亮泽,色泽和材质独特,为雕刻之上品。
         萧山石形成于7亿年前,为目前印石中形成年代最久远的石材。但其石质较粗,颜色变化不大,且多为大材,常用来加工巨印。萧山石储量丰富,所有的石材都是一致的纹理和颜色,其独有的红色常被称为"中国红"。

墨晶石
又名楚石、紫石、墨玉,产于湖南省洞口县、新化县一带。该石质地细腻,黑色而脂润,纯净无暇,通体黝黑,极具光泽,磨光后黑如漆,格外晶莹,又被称为"黑玛瑙"。


http://bbs.rumengnishang.cn/oldbbs/attachment/Mon_1007/11_5492_dc16ed1c36317d0.jpg 

常见印石石种介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