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隋-419窟【1】西壁龛,雕塑与壁画

【敦煌石窟】隋-419窟【1】西壁龛,雕塑与壁画

1.1隋-419窟西壁、窟顶人字坡【1985x2985】【超大图】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莫高窟第419窟西壁佛龛
此窟开凿于隋代,洞窟平面呈方形,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西壁开一龛。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画尼乾子、鹿头梵志,龛外画维摩诘经变。人字披画法华经变、须达拏太子本生、萨埵本生,后部平顶画弥勒上生经变、东王公、西王母,东、南、北壁画千佛,南北壁千佛中央画说法图。
主尊塑像释迦牟尼,结跏趺坐,身体宽厚扁平,神情庄严肃穆。披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薄贴体,衣纹简洁,随肌肉起伏作深浅疏密的变化。袈裟以土红做底,另用石青、石绿描绘出格状的田相纹,颜色对比强烈,与北朝以来的朴素风格大异其趣。两侧是弟子迦叶和阿难。迦叶原为婆罗门教徒,后皈依佛门,深受释迦器重,是十大弟子中的首席弟子,年纪最大,被称为“头陀第一”。佛涅槃后,他是第一任掌管法藏的长老,成为佛教的领袖。这身迦叶像,身披红色蓝边袈裟,一手捧瓦钵,一手抚胸前,立在佛身旁,皱纹满面,牙齿残缺,鼻翼两侧的肌肉松弛,两眼深陷,生动塑造出一个饱经风霜的苦行僧形象。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聪慧勤奋,博闻强记,在十大弟子中年纪最小,被称为“多闻第一”。这身阿难像身披绿色袈裟,双手斜捧桃形小钵,虔诚恭敬地站在佛身旁。两身菩萨神情庄重恬淡,温婉沉静,颜面光洁,嘴角上翘,露出会心的微笑,给人一种和善俊逸之感。从造像风格来看,虽显比例不大匀称,但已经处于由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转变为唐代的“丰满圆润”的过渡时期。

1.1隋-419窟西壁龛-彩塑一铺【1921x2547】【超大图】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释迦佛一铺
隋 莫高窟419窟 西龛;
描述:方形龛内,塑释迦牟尼和弟子阿难、迦叶,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佛的背光及十大弟子中的其他八人,弟子外侧塑胁侍菩萨。龛梁、龛柱和龛楣为浮塑,龛楣内画火焰纹、莲花和化生童子。

1.1隋-419窟西壁龛-释迦佛一铺、胁侍菩萨与弟子(吴健摄影,2003年)【845x1240】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上图与下图:忍冬火焰纹佛背光 隋 莫419 西壁龛内
描述:背光的火焰纹上端中央涂饰大面积白色,以淡赭色勾纹,两侧涂浓重的黑、蓝色。忍冬纹以蓝、白、绿平涂为地,黑线勾纹。色调亮丽,浓重,雅致,不落陈套,别具一格。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上图(左图)赏析:弟子阿难与右胁侍菩萨
隋 莫高窟419窟 西龛内南侧;
描述:阿难面相丰圆,眉额舒朗,穿袈裟,蹬方头履。菩萨戴花冠,慈祥微笑,持净瓶,上身赤裸,披天衣,束长裙,立于莲台上。
上图(右图)赏析:弟子迦叶与左胁侍菩萨
隋 莫高窟419窟 西龛内北侧;
描述:迦叶面形方圆,皱纹深陷,持缽握拳,着袈裟,蹬乌靴,显得老成持重。菩萨一手持水瓶,一手上举持柳枝,跣足立莲台上。

1.3隋-419窟西壁龛内南侧-菩萨、阿难【794x1154】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上图赏析:右胁侍菩萨
隋 莫高窟419窟 西龛内南侧;
描述:菩萨曲眉细眼,两唇深陷,戴花冠,冠带自头后垂于胸前。有简洁的项饰、胸饰,两肩浑圆,胸部的塑造饱满,是隋代菩萨像的代表作。
“塑像风格上,这尊菩萨像头上的发髻装饰及简单的衣饰具有南北朝时期的传统,但丰腴圆满的体态有具有盛唐时期造像的特征……”
“与迦叶相比,菩萨像显得较为一般,面容丰满,表情漠然,上身赤裸,披巾有项饰。”
“一手扬拂尘,一手持净瓶,身体略微前倾的动态形象处理得十分自然。”
“菩萨下身着长裙,裙褶及飘带处理十分细腻,具有层次感,裙摆向后,犹如有风吹来。”
以上双引号中的内容,均摘自王其鈞先生的《中国古代雕塑精品解读》

1.3隋-419窟-西龛内南侧-菩萨、阿难【1159x1600】470KB
上图里的阿难塑像赏析:弟子阿难
隋 莫高窟419 西龛内南侧;
描述:阿难虽然年少,在弟子中称“多闻第一”。此像额头饱满,曲眉直达两鬓,两眼凝视似静心思索。双手捧莲,外服袈裟,内穿系带式僧祇支。

1.4隋-419窟西壁龛内北侧-迦叶、菩萨【1713x2582】【超大图】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上图赏析:弟子迦叶与左胁侍菩萨
隋 莫高窟419窟 西龛内北侧;
描述:迦叶面形方圆,皱纹深陷,持钵握拳,着袈裟,蹬乌靴,显得老成持重。菩萨一手持水瓶,一手上举持柳枝,跣足立莲台上。

1.5隋-419窟西壁龛内北侧-左胁侍菩萨【1433x2456】【超大图】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菩萨面相圆中显方,两眉相连,眼细鼻直,轮廓清晰,具有隋代造型特点。左手持麈尾搭肩上,右手下垂提净瓶。

1.5隋-419窟西壁龛内北侧-左胁侍菩萨特写【人中转折清晰、绘出眼球,持垂柳】【460x713】
上图:左胁侍菩萨
隋 莫高窟419窟 西龛内北侧;
描述:菩萨的面部刻画细致入微,眉棱、眼睑、人中线转折清晰,又以绘的手法点绘眼球、鼻翼和胡须,使人物生动自然。肩旁的柳枝刻画精细。

1.6隋-419窟西壁龛内北侧-迦叶特写(局部)【632x715】
上图赏析:弟子迦叶
隋 莫高窟419窟 西龛内北侧;
描述:迦叶在弟子中以“头陀第一”而闻名,此像两眼深陷,额头,鼻翼及两腮皱纹密布,道出了一个苦行僧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在造型上,用托钵和握拳的手姿来表现激言述说的情景,与对面缄口不言、静心思索的阿难形成鲜明的对比。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上图赏析:弟子阿难
隋 莫高窟419 西龛内南侧;
描述:阿难虽然年少,在弟子中称“多闻第一”。此像额头饱满,曲眉直达两鬓,两眼凝视似静心思索。双手捧莲,外服袈裟,内穿系带式僧祇支。
以下的图(即上图里龛外左上角与右上角的两组图):
西壁龛外南北侧绘维摩诘经变。佛龛南侧画文殊菩萨,手略微举起,北侧为维摩诘,手持麈尾,周围各有若干菩萨、弟子听法,或立或跪。这是表示佛国品。隋代的维摩诘经变规模不大,一般画维摩诘、文殊菩萨及众弟子坐于殿堂内遥相问答。
方便品云,维摩诘辩才无碍,尤其“善于智度,通达方便”,能依众生之根器利钝,用各种方便法门善加指引,使众生入于佛道。维摩诘不但进入学堂诱导童蒙,即连酒肆、淫舍、赌场等为佛教戒律所不容之处所,都出入自由,为众人宣讲佛法。众生之品流有高低,根器有利钝,维摩诘却都能随机应变,设法引导信徒向佛道。为使众生皆闻佛法,维摩诘甚至运用其方便力现身有疾,趁诸国王、大臣、居士、婆罗门等前来问疾之便,广说佛法,令无数人众发心求道。释迦佛知道维摩有疾,就派遣诸大弟子、大菩萨前往探问,可是众弟子、菩萨都曾受维摩诘以佛理相诸难,并饱受奚落,无人敢担此重任。最后,由诸菩萨中智慧最胜的文殊师利菩萨,接受佛陀的派遣前往问疾,与维摩诘之间展开一场高潮迭起的辩论。
维摩诘经变最早出现于西晋张墨之手,而东晋顾恺之在瓦棺寺所画维摩诘像,家喻户晓。石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最早的是永靖炳灵寺西秦169窟的小型画面。敦煌莫高窟的维摩诘经变初见于西魏249窟,盛于唐宋时期,规模宏大,内容和情节也更加丰富。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提醒:上图与下图皆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提醒:上图与下图皆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
【提醒:上图为超清大图,在图片上拖曳可查看原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