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引入中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工作报告
(2018-12-21 07:52:49)《课堂引入中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工作报告
延长县初级中学
【课题确立的背景】
传统的数学教学多不重视对课程的设计,缺失导入环节或者只是轻描淡写地进入教学,课堂总结也是可有可无。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导入新课。好的导语与课堂总结,可以使一节数学课收到回味无穷、余音袅袅的效果,这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基于以上原因,去年九月在我校承接了县级课题《提高课堂有效性》研究任务的同时,我的小课题研究主题确立为《课堂引入中情境创设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认知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着初级到高级的阶段。对于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有效进行正是从课堂的导入开始。可以说课堂导入方式的设计及其取得的实效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发生着很大的引导作用。
因此,作为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灵活的处理教材,实践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二、课题界定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的开头称为“导入新课”。课堂教学的导入虽是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并为学习新知识作鼓动和铺垫,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多样的,我们在实施导入时,要尝试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把导入新课视为一环,要简明,紧扣课题,切忌喧宾夺主,影响正课进行。只要导之有方,就能事半功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结合教材特点,遵循认知规律
在北师版数学教材中,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导入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的重要环节,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必经的教学过程之一。因此它也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3)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4)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5)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二)关注学习状况,遵循导入原则
数学课堂的导入主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生的年龄特征是先天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分。所以,上课伊始,教师要善于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到位”。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导入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导”是辅助,“入”才是根本.所以,导入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全局,不可舍本求末.
(2)要具有启发趣味性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 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要具有操作简洁性
导入要精心设计,要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力争用最精练的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接受或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
(三)衔接学习情境,提升导入实效
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刚上课时不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怎样使学生尽快稳定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导入新课下功夫。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紧扣教学目标要求直接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定向,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总的概念和基本轮廓.它能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和质量,适合条理性强的教学内容.
2.问题导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心理学指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教学开始,“设疑”作为学习的先导,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1)用发问导入新课
针对跟新课内容有联系,学生有所了解,但又不甚清楚的知识向学生发问,创设问题情境,但又不要求学生作出回答,目的在于使学生产生了解和探究的欲望而导入新课。
(2)用设问导入新课
读书需要思维,思维始于问题。设疑是我们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用设问引起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四、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教无定法,教无定则” 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在实际课堂教学运用中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堂课要有精彩的导入,更要有丰富的内容,否则就只能是“头重脚轻根底浮,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墙上芦苇.新课的导入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环节,不能忽略课堂教学艺术整体,不能一叶障目,更不能越俎代庖。
学生比较认同新颖、形象、动态的课堂引入方式。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不同引入方式的认可度差距较大,但大部分学生一致认为“多媒体出示、讲故事”等新颖、形象、动态的课堂引入方式的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