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和七十二贤人生平系年三十七

(2023-11-21 19:20:54)
标签:

杂谈

分类: 先秦名人

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

春,西狩获麟。【公羊传】、【穀梁传】

鲁哀公西狩获麟,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论语.子罕】、【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史记.孔子世家】

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公羊传】

庚申,四十岁。鲁西狩,获麟。子贡问夫子何泣尔,孔子曰出非其时,是以伤焉。【端木氏宗谱】

叔孙氏之车士,曰子锄商,采薪于大野,获麟焉;折其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于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麇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焉。”【孔子家语.辩物】

叔孙氏之车子曰锄商,樵于野而获兽焉,众莫之识,以为不祥,弃之五父之衢。冉有告夫子曰有麋而肉角,岂天之妖乎夫子曰今何在吾将观焉。遂往,谓其御高柴曰若求之言,其必麟乎到视之,果信。言偃问曰飞者宗凤,走者宗麟,为其难致也。敢问今见,其谁应之子曰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龙先为之祥。今宗周将灭,天下无主,孰为来哉遂泣曰予之于人,犹麟之于兽也。麟出而死,吾道穷矣乃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吾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孔丛子.记问】、【琴操.补遗】

嘉祥旧城,在县西二十五里。金人置县于此。本名山口镇,相传鲁哀公时获麟处也,县因以名。【读史方舆纪要.山东】

获麟堆,县西二十五里。《春秋》:哀十四年,西狩大野,获麟,《括地志》巨野县东十二里有获麟堆。宗国《都城记》:巨野故城东十里泽中有三台,广轮十五步,俗谓之获麟堆。【读史方舆纪要.山东】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汉书.董仲舒传】

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呜呼!天命之也。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几教。若曰:“终日而作,思之于古圣,颐师于姬昌法旦。作九问、十恶,七正、八叹,上下系辞,大道、大数,大法、大义。易书中为通圣之问,明者以为圣贤矣。孔子曰:“吾以观之曰,仁者见为仁几之文,智者见为智几之问,圣者见为通神之文。仁者见之为之仁,智者见之为之智。随仁智也。周易乾凿度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天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

春,鲁人获麟,孔子作《春秋》。【稽古录.十一】、【通鉴外纪.九】、【大事记.一】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史记.太史公自序】

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王道缺而《诗》作,周室废,礼义坏,而《春秋》作。《诗》、《春秋》,学之美者也,皆衰世之造也。【淮南子.汜论训】

孔子历七十二君,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于全育,烝庶安土,万物熙熙,各乐其终,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泽不洽于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后人,恩施其惠,未尝辍忘是以百王尊之,志士法焉,诵其文章,传今不绝,德及之也。说苑.贵德】

孔子作《春秋》,陈天人之际,记异考符。【初学记.21

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论衡.超奇】

孔子,周世多力之人也。作《春秋》,删五经,秘书微文,无所不定。【论衡.效力】

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论衡.超奇】

孔子制《春秋》,书人事而因以天时,以明二物相须而成也。【中论.历数

孔子作《春秋》,正春,正秋,所以重历也。【太平御览.16

孔子曰:“丘作《春秋》,始于元,终于麟,王道成也。”【文选.答宾戏注】

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万物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贤才以待后圣。故引史记,理往事,正是非也。王公史记十二公之间,皆衰世之事,故门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春秋繁露.俞予】

仲尼以大圣之才,祖述尧、舜,范章文、武,制作《春秋》,论究人事,以贯百王之则。【宋书.礼志一】

春秋书院即春秋台,在城东南十里西邹村,士人又谓即息陬。任昉《述异记》云:孔子作《春秋》于此。曲阜县志

春秋书院,位于曲阜城东南的息陬村内,在相传孔子作《春秋》的春秋台前。【孔子志】

小邾射以句绎来奔,曰:“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使子路,子路辞。季康子使冉有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对曰:“鲁有事于小邾,不敢问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义之也。由弗能。”

小邾射以邑奔鲁,曰:“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辞焉。季孙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于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刘子.履信】

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刘子.履信】

田成子常与宰我争,宰我夜伏卒,将以攻田成子,令于卒中曰:不见旌节毋起。鸱夷子皮闻之,告田成子。田成子因为旌节以起宰我之卒以攻之,遂残之也。说苑.指武】

宰予有口才,以言语著名。仕齐,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为乱,夷其三族。孔子耻之曰:“不在利病,其在宰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简公曰:“陈成常与宰予之二臣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也。相攻唯固,则危上矣。愿君之去一人也。”简公曰:“非而细人所能识也。”居无几何,陈成常果攻宰予庭,即简公庙。简公喟焉太息曰:“余不能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

诸御鞅复于简公曰陈成常、宰予二子者甚相憎也。臣恐其构难而危国也。君不如去一人。”简公不听。居无几何陈成常果攻宰予于庭中而弑简公于朝。【淮南子.人间训】

齐景公有臣曰诸御鞅,谏简公曰:田常与宰予,此二人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相攻虽叛而危之,不可。愿君去一人。简公曰:非细人之所敢议也。居无几何,田常果攻宰予于庭,贼简公于朝,简公喟焉太息,曰:余不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说苑.正谏】

六月,宋向魋自曹出奔卫。【通鉴外纪.九】、【大事记.一】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夫子曰:“敏其行修其礼千里之外亲如兄弟。若行不敏礼不合对门不通矣。’”【说苑.杂言】

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而适齐。向魋出于卫地,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璜焉。与之他玉,而奔齐,陈成子使为次卿。司马牛又致其邑焉,而适吴。吴人恶之,而反。赵简子召之,陈成子亦召之。卒于鲁郭门之外,阬氏葬诸丘舆。

齐人弑其君壬于舒州。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家语.正论解】

孔子沐浴而朝,告之哀公。【盐铁论.晁错】

获麟而作《春秋》,九月书成。【春秋演孔图】

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阳豫之卦。【春秋演孔图】

孔子作《春秋》一万八千字,九月而书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春秋说题辞】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曰:夏道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作;周德不亡,《春秋》不作;《春秋》作而后君子知周道亡也。故上下相亏也,犹水火之相灭也,人君不可不察而大盛其臣下,此私门盛而公家毁也,人君不察焉,则国家危殆矣。【说苑.君道】

《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小恶在外弗举,在我书而诽之;凡此六者,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且论已见之,而人不察,曰:君子攻其恶,不攻人之恶。不攻人之恶,非仁之宽与!自攻其恶,非义之全与!此之谓仁造人,义造我,何以异乎!故自称其恶,谓之情,称人之恶,谓之贼;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春秋繁露.仁义法】

《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为左右,以成文采,其居参错,非袭古也。是故论《春秋》者,合而通之,缘而求之,五其比,偶其类,览其绪,屠其赘,是以人道浃而王法立。【春秋繁露.玉杯

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汉书.董仲舒传】

孔子之制《春秋》也,详内而略外,急己而宽人,故于鲁也小恶必书,于众国也大恶始笔。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蒙,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聩,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故明莫大乎自见,聪莫大乎自闻,睿莫大乎自虑。【中论.修本】

昔周之衰,下陵上替,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纲纪乱矣。孔子惧而作《春秋》,诸侯讳妒,惧犯时禁,是以微辞妙旨,义不显明,故曰知我者其唯《春秋》,罪我者其唯《春秋》时左丘明、子夏造膝亲受,无不精究。【全晋文.荀顗】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子鉏执麟,春秋作经。元圣将终,尼父悲心。【焦氏易林】

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人事浃,王道备,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于是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天地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说苑.至公】

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韩非子.五蠹】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此。是故孔子忧道之不行,历国应聘。自卫反鲁,然后东正,《雅》、《颂》乃得其所;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纪帝王之道。【汉书.楚元王传】

昔仲尼姿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而无受命之运,在乎鲁、卫之朝,教化乎汶、泗之上,栖栖焉,皇皇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乃退考五代之礼,修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采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已。【魏志.文帝纪】

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闻,伎巧不知,专行孝道,以成素王。事亦鲜矣!《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采善鉏丑,以成王道。论亦博矣!然而围于匡,颜色不变,弦歌不彻临死亡之地,犯患难之危,据义行理而志不慑。分亦明矣!然而为鲁司寇,听狱必为断;作为春秋,不道鬼神,不敢专已。【淮南子.主术训】

孔子明得失,差贵贱,反王道之本,讥天王以致太平,刺恶讥微,不遗小大,善无细而不举,恶无细而不去,进善诛恶,绝诸本而已矣。【春秋繁露.王道】

孔子明得失,见成败,疾时世之不仁,失王道之体,故缘人情,赦小过,传又明之曰:君子辞也。孔子曰: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号,以正人伦,因其成败,以明顺逆。【春秋繁露.俞序

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杀,故明主蚤绝之。”今田常之为乱,有渐见矣,而君不诛。晏子不使其君禁侵陵之臣,而使其主行惠,故简公受其祸。故子夏曰:“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说《春秋》也“善持势者,蚤绝其奸萌。”【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子夏曰:“《春秋》者,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者也。此非一日之事也,有渐以至焉。”【说苑.复恩】

子贡、闵子、公肩子言其切而为国家资也。其为切,而至于杀君亡国,奔走不得保社稷,其所以然,是皆不明于道,不览于春秋也。故子夏言:“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故或胁穷失国,揜杀于位,一朝至尔,苟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岂徒除祸哉!乃尧舜之德也。”【春秋繁露.俞序】

子夏言:“《春秋》重人,诸讥皆本此。或奢侈使人愤怨,或暴虐贼害人,终皆祸及身。”【春秋繁露.俞序】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采善鉏丑,以成王道,论亦博矣。【淮南子.主术训】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变;《礼》经纪人伦,故长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风;《乐》乐所以立,故长和;春秋辩是非,故长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

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汉书.儒林传】

仲尼以大圣之才,祖述尧、舜,范章文、武,制作《春秋》,论究人事,以贯百王之则。【宋书.礼志一】

孔子曰:丘作《春秋》,天授《演孔图》,中有大玉刻一版曰珽玑,一低一昂,是七期验败毁灭之征也。【太平御览.606

《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孝经》,一尺二寸书之。【孝经钩命决】

作法《五经》,连之天地,稽之图象,质三王,施之四海。【太平御览.610

孔子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钩命决】

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以《春秋》属商,以《孝经》属参。【艺文类聚.26

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赤雀集书上,化为黄玉,刻曰:孔提命作法为制,赤雀集。【艺文类聚.99】、【太平御览.922

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成,斋戒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乃洪郁,起白雾摩地,白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搜神记.八】

孔子作《春秋》、制《孝经》既成,使七十二弟子向北辰星磬折而立,使曾子抱《河》、《洛》,事北向。孔子斋戒,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曰:《孝经》四卷,《春秋》、《河》、《洛》凡八十一卷,谨已备。天乃洪郁起白雾摩地,赤虹自上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宋书.瑞符志】

制作《孝经》,道备,使七十二弟子向北辰星而磬折,使曾子抱《河》、《洛》,事北面。孔子衣绛单衣,向北辰星而拜者也。【北堂书钞.85】

孔子作《春秋》制《孝经》。既成,使七十二弟子向北辰磬折而立,使曾子抱《河》《洛》事北向。孔子斋戒,簪缥笔,衣绛单衣,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曰:《孝经》四卷、《春秋》《河》《洛》凡八十一卷谨已备。天乃洪郁起白雾摩地,赤虹自上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孝经援神契

《孔子家语》:曾参,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按《桓谭新论》:古孝经一卷,二十章,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馀字。《宋书.符瑞志》:鲁哀公十四年,孔子作《春秋》,制《孝经》;既成。孔子斋戒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曰:《孝经》四卷,谨已备。【隋书.经籍志】

春秋之时,天王之使交驰于列国,而列国之君如京师者绝少。夫子谨而书之,固以正列国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责于天王者尤深矣。【鹤林玉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