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和七十二贤人生平系年三十二

(2023-11-17 19:17:35)
标签:

杂谈

分类: 先秦名人
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
  孔子在卫,冉求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己有才而以资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迎之。”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公自阼阶,孔子宾阶,升堂立侍。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以乡,丘未知其为儒服也。”

公曰:“敢问儒行?”孔子曰:“略言之,则不能终其物;悉数之,则留仆未可以对。”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媿。难进而易退,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其起坐恭敬,言必诚信,行必忠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预有如此者。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情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财货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其勇,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其居处不过,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辩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荜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谄。其为士有如此者。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诡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犹竞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必以和,优游以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不求厚禄。推贤达能,不望其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儒有澡身浴德,陈言而伏。静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尚宽,底厉廉隅。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虽以分国,视之如锱铢,弗肯臣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别则闻流言不信,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

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溷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人之名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疾。”哀公既得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曰:“终殁吾世,弗敢复以儒为戏矣!”【孔子家语.儒行解】礼记.儒行

名曰《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者所行也。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此于《别录》属《通论》【礼记目录注】

昔者鲁哀公问儒行,宣尼有更仆之劳。【全唐文.冯万石】

鲁哀公问孔子曰:“寡人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孔子家语.五仪解】、【荀子.哀公】、【新序.杂事四】、【说苑.杂言】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孔子家语.贤君】、【说苑.政理】

叶公子高问政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孔子家语.辩政】、【韩非子.难三】、【尚书大传.略说】【说苑.政理】

鲁哀公问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孔子家语.三恕】、【荀子.子道】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犹蒲卢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教,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孔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公曰:“政其尽此而已乎?”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重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夫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兄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重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斋洁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利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饩廪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疾,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顺于亲,不信于友矣;顺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诚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夫诚、弗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之所以定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公曰:“子之教寡人备矣,敢问行之所始。”孔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可。”公曰:“寡人既得闻此言也,惧不能果行而获罪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礼记.中庸】

哀公召孔子而问相邦之道。孔子答曰:……先其欲,服其强,牧其倦,静以待时。时出故,故出事,事出政,政毋忘所始,事……。口口口口人,可谓相邦矣。”公曰:“敢问民事?”孔子曰:“…………实官仓,百工勤於事,以实府库,庶民勤於四肢之艺,以备军徒…………者。”孔子退,告子贡曰:“吾见於君,不问有邦之道,而问相邦之道,不亦愚乎?”子贡曰:“吾子之答也何如?”孔子曰:“如斯。”【上博楚简.相邦之道】

鲁哀公有季孙,有孔丘。【清华简.良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论语.卫灵公】

季孙季孙肥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女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国语.鲁语下】

孔子自卫反鲁,子选曰:“夫子仕乎?”子曰:“为政不纲,世莫予宗,吾何仕。”曰:“夫子隐乎?”子曰:“遁世独善,洁己者为之。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吾何隐。”曰:“夫子教乎?”子曰:“有先王之诗乐在,吾何教。”子选退,门人问之,对曰:“大哉!夫子之志在万世乎?”【任子遗书.问答下

周敬王三十六年,鲁使人迎孔子,于是自卫返鲁,然鲁终不能用。乃与群弟子讲道于洙泗之间,《诗》、《书》、定、赞周易,是洙泗乃为万世教学之地。【续修曲阜县志】

自卫反鲁,修文教于洙泗之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风。【佛祖历代通载.三】

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今于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领徒之所也。水经.泗水注】

丁巳,三十九岁,自临淄弃官,复游圣门。时孔子自卫返鲁,删定六经,从讲习经学。【宰子年表】、【圣门十六子书】

丁巳,三十七岁,从孔子自卫返鲁。端木氏宗谱】

丁巳,五十四岁,适孔子归鲁,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闵子年表】、【圣门十六子书】

子夏三年之丧毕,见于夫子,援琴而弦,衎衎而乐,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及。夫子曰:君子也。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夫子,援琴而弦,切切而哀,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过也。夫子曰:君子也。子路曰:敢问何谓也?夫子曰:子夏哀已尽,能引而致之于礼,故曰君子也;闵子骞哀未尽,能自割以礼,故曰君子也。夫三年之丧,贤者之所轻,不肖者之所勉。【毛诗.素冠传】

子夏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子曰:“与之琴。使之弦。”侃侃而乐,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及。”子曰:“君子也!”闵子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子曰:“与之琴,使之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王制礼,弗敢过也。”子曰:“君子也!”子贡曰:“闵子哀未尽,夫子曰:君子也。子夏哀已尽,又曰:君子也。二者殊情,而俱曰君子,赐也惑,敢问之。”孔子曰:“闵子哀未忘,能断之以礼;子夏哀已尽,能引之及礼;虽均之君子,不亦可乎?”【孔子家语.六本】【说苑.修文】

闵子骞三年之丧毕,援琴而弹其弦是也,其声切切而哀。夫子曰:弦则是也,其声非也。【淮南子.缪称训

孔子谓子夏曰礼以修外,乐以修内。丘已矣夫!【后汉.张奋传】

孔子昼息于室而鼓琴焉。闵子自外闻之,以告曾子曰:“向也,夫子之音清彻以和,沦入至道;今也,更为幽沉之声。幽则利欲之所为发,沉则贪得之所为施,夫子何所感而若是乎?吾从子入而问。”曾子曰:“诺。”二子入,问孔子。孔子曰:“然,汝言是也。吾有之,向见猫方取鼠,欲其得之,故为之音也。汝二人者孰识诸?”曾子对曰:“闵子。”夫子曰:“可与听音矣!”【孔丛子.记义】

昔者,孔子鼓瑟,曾子、子贡侧门而听。曲终,曾子曰:“嗟乎!夫子瑟声殆有贪狼之志,邪僻之行,何其不仁,趋利之甚?”子贡以为然,不对而入。夫子望见子贡有谏过之色,应难之状,释瑟而待之。子贡以曾子之言告,子曰:“嗟乎!夫参,天下贤人也,其习知音矣!者,丘鼓瑟,有鼠出游,狸见于屋,循梁微行,造焉而避,厌目曲脊,求而不得,丘以瑟淫其音。参以丘为贪狼邪僻,不亦宜乎?”【韩诗外传.七】

丁巳,五十八岁,从孔子删定六经,讲习经学。【有子年表】、【圣门十六子书】

相传燕伋四十岁返乡里,在渔阳即今千阳县城西裴家台,设教一十八载,传授孔子学说。燕伋因四年孔子心切,在裴家台台地崖上日日撮土足下,凝神东望,日积月累逐成土台,史称燕伋望鲁台。【千阳燕伋传说】

燕伋居渔阳十八载,五十八岁,在鲁。【燕氏家谱】

周敬王三十六年,言子二十三岁,遂师友到鲁国都城曲阜,刻苦学道,广交学友,并提出爱民敬德的思想。【言子年表】、【言子春秋】

子游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极言子产之惠也,可得闻乎?”孔子曰:“惠在爱民而已矣。”子游曰:“爱民谓之德教,何翅施惠哉?”孔子曰:“夫子产者,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弗能教也。”子游曰:“其事可言乎?”孔子曰:“子产以所乘之舆济冬涉者,是爱无教也。”【孔子家语.正论解

鲁之下邑武城,济宁嘉祥县是也,旧属兖州府。----西地右高原,曰:‘澹台里’。【澹台氏家谱.姓源】

鲁哀公十一年曾参二十二岁。随孔子自卫返鲁。【曾子年表】

丁巳,二十岁,鲁人以币迎孔子,自卫返鲁。【颛孙家谱】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