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七十二贤人生平系年二十九
(2023-11-15 19:36: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先秦名人 |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
乙卯,三十五岁,仕于楚,为信阳宰。孔子告以廉、平之守,不可改也。【端木氏宗谱】、【圣门十六子书】
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孔子家语.辩政】
子贡为信阳令,辞孔子而行,孔子曰:“力之顺之,因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少日事君子,君子固有盗者邪!”孔子曰:“夫以不肖伐贤,是谓夺也;以贤伐不肖,是谓伐也;缓其令,急其诛,是谓暴也;取人善以自为己,是谓盗也。君子之盗,岂必当财币乎?吾闻之曰: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皆怨之所由生也。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不内相教而外相谤者,是谓不足亲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 所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故君子慎言语矣,毋先己而后人,择言出之,令口如耳。”【说苑.政理】
子路曰:“士不能勤苦,不能轻死亡,不能恬贫穷,而曰我行义,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廷,七日七夜,哭不绝声,是以存楚,不能勤苦,焉得行此!比干且死,而谏愈忠;伯夷、叔齐饿于首阳,而志益彰;不轻死亡,焉能行此。曾子褐衣缊绪,未尝完也,粝米之食,未尝饱也;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焉能行此!夫士欲立身行道,无顾难易,然后能行之;欲行义白名,无顾利害,然后能行之。”【韩诗外传.二】、【说苑.立节】
本年,孔子在巢,道不行,乃北归,在方城遇接舆。
孔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墨子.非儒】
孔子北上到一大树下,树枝挡住了车子。孔子让学生借斧头砍树枝。学生村边遇小儿杨虎,说借东西。杨虎回家拿来斧头,学生问杨虎怎知自己要有斧头。杨虎说:“东方甲寅木,西方庚克金。金克木,不拿斧头拿啥?”学生回告孔子。孔子说北方小孩都这么聪明,我们还是回去。【桐柏孔子传说】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卻曲,无伤吾足!”【庄子.内篇人间世】
子夏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子曰:“与之琴。使之弦。”侃侃而乐,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及。”子曰:“君子也!”【孔子家语.六本】、【说苑.修文】
子夏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不和,弹之而不成声。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礼记.檀弓上】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于朝市,不返兵而斗。”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孔子曰:“仕,弗与同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从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主人能报之,则执兵而陪其后。”【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礼记.檀弓上】
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脩之,孔子过而不式。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式。今陈之脩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孔子曰:“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脩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韩诗外传.一】、【说苑.立节】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有鸟九尾,孔子与子夏渡江,见而异之,人莫能名。孔子曰:“鸧也。尝闻河上之歌曰:‘鸧兮鸹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殷芸小说】、【广博物志】
有乌九尾,孔子与子夏见之,人以问,孔子曰:“鸧也。”子夏曰:“何以知之?”孔子曰:“河上之歌云:‘鸧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绎史.孔子类记】
孔子渡江,见之,异,众莫能名,孔子尝闻河上人歌曰:“鸹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广韵】
鬼车,昔孔子、子夏所见,故歌之,其图九首。【白泽图】
孔子自楚过宋处。【襄城县志】
孔村,据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留宿而得名。【襄城县村名志】
歇留村,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停留,并歇了一宿而命名。【襄城县地方志】
化行村,此村原名化店,化姓始居,临路开店得名。后因孔子周游列国时,到此宣扬教化,人们改称化店为化行村,以示纪念。【襄城县地方志】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论语.微子】
黄庄,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经此,曾向黄姓大户借粮。村以黄姓居早,故名。【鄢陵县地名志】
夫子庙,在县南十室村。相传,孔子周游列国,厄陈、蔡,曾派子路在黄庄向黄姓富户借粮,黄富户考试子路未能答对,不予借给,孔子领弟子向东北离去。后黄富户得知是孔子,后悔莫及,速派人追赶撵到追岗,又至此地。孔子说:“不要再撵了,我实意不回去了。”后人建村称实意,也称‘十邑’,演为今名。【鄢陵志】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追岗,孔子周游列国,厄陈、蔡,曾派子路在西南四公里处的黄庄,向黄姓富户借粮,先黄不予借给,后得知系孔子一行,非常懊悔,便派人追赶孔子至此。建村后,取名追赶,又因紧靠一岗,故名。【鄢陵县地名志】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
本年,子夏为卫行人。
孔子卦得《贲》,喟然仰而叹息,意不平。子张进,举手而问曰:“师闻《贲》者吉卦,而叹之乎?”孔子曰:“《贲》,非正色也,是以叹之。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文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说苑.反质】
孔子尝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邪。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馀,不受饰故也。”【孔子家语.好生】
孔子卜,得《贲》。孔子曰:“不吉。”子贡曰:“夫《贲》亦好矣,何谓不吉乎?”孔子曰:“夫白而白,黑而黑。夫《贲》,又何好乎?”【吕氏春秋.慎行论壹行】
乙卯,五十二岁,子马父卒,年八十五。闵子要绖服事。曰若是乎古之道,不即人心。葬子马父于少昊墓西鄙泗水上。【闵子年表】、【圣门十六子书】
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已练可以弁冕,服金革之事。君使之非也,臣行之礼也。闵子要绖而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孔子盖善之也。 【公羊传.宣公元年】
臣有大丧,君三年不呼其门。闵子虽要绖服事,以赴公难,退而致位,以究私恩。故称君使非也,臣外之礼也。【后汉书.郭陈列传】
周敬王三十四年,言子二十一岁,在吴国。夫人生长子,取名言思。【言子年表】、【言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