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楼观道之得名、材料辨析及传授承继

(2023-04-29 20:57:50)
    一、论楼观道之得名

关于楼观道之得名,有两种歧异,一则尹喜结草楼时,便命名其楼为“楼观”,还是其后周王命名为“楼观”。二则是周康王命名为“楼观”,还是周穆王命名为“楼观”。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引《楼观本起传》认为尹喜结草楼时,便命名其楼为“楼观”,“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始皇建庙于楼南,汉武立宫为观北,晋末谒版于今尚在。秦汉庙户相继不绝,是皆历代钦崇,实为福地,登真得道之士,世不乏人。

《云笈七签》卷一零四引《楼观碑》云: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所立也,以其结草为楼,因即为号。《太上混元实录》云:“以其因结楼观望,故号此宅为楼观。”“今之楼观即尹大夫关令故宅焉,其望气草楼及老君所乘车今犹在瞩。”《混元圣纪》卷三云:“初,尹喜志慕道术,少好三坟八索之书,善天文纬侯,乃结草为楼,仰观乾象,精思玄道,号为楼观。

《一切道经妙门音义由起》引用《楼观本记》认为是周康王因为尹喜结楼望气而将其草楼命名为“楼观”。《一切道经妙门音义由起》引《楼观本记》云:“楼观者,本乃周康王大夫卜居之宅也。大夫姓尹,名喜,字公丈,本天水人也。风神秀雅,不修俗礼。眷言此地,知必成真,乃结草为楼,瞻星候气。康王闻之,修理院宇,以其因楼观望,故号此宅为楼观焉。

《上清道类事相》卷一亦是如此认为。《上清道类事相》卷一云“尹喜《楼观本记》云:昔周康王闻尹先生有神仙大度之志,乃拜为大夫,因号喜宅为楼观,在后周穆王为修此观,召幽逸之人为道士,置其中,自尔相承,至令不绝。

《玄品录》与《玄元十子图》认为是周穆王改草楼为楼观。如《玄品录》卷一云:初文始遇老子函谷关,以周康王昭王时,于终南作草楼以居,至穆王修其草楼改为楼观,以待有道之士。”《玄元十子图》云:“关令尹喜,周大夫也。老子西游,喜望见有紫气浮关,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喜既得老子书,亦自著书九篇,名《关尹子》。今陕州灵宝县太初观,乃古函谷关,候见老子处。终南宗圣宫,乃关尹故宅。周穆王修其草楼,改号楼观,建老子祠。道观之兴,实祖于此。老子授经后,西出大散关,复会于成都青羊肆,赐号文始先生,即庄子所谓博大真人者也。

对于上述歧异,《要修科仪戒律钞》有清楚地讲述,该经卷一二引《本记》云:周康王时,文始真人结草为楼观,占星候气,真人得道。后周穆王钦尚遗躅,重葺屋宇,号为楼观焉,并为真人建庙立祠。秦始皇三十一年,又于真人南置老君庙。”即,周康王时,尹喜结草为楼,就命名其楼为楼观。周穆王在修葺时,予以正式认可。恰如《楼观碑》所云:“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所立也,以其结草为楼,因即为号。

如下表所示:

观点

出处

尹喜结草楼时,命名其楼为“楼观”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引《楼观本起传》、《云笈七签》卷一零四引《楼观碑》、《太上混元实录》、《混元圣纪》卷三

周康王命名为“楼观”。

《一切道经妙门音义由起》引用《楼观本记》、《一切道经妙门音义由起》引《楼观本记》、《上清道类事相》卷一

周穆王命名为“楼观”。

《玄品录》与《玄元十子图》

周康王时,尹喜结草为楼,就命名其楼为楼观。周穆王在修葺时,予以正式认可。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二引《楼观本记》

诸经所引《楼观本记》除上述歧异外,余下内容均相同,表明各经的说法均来源于《楼观本记》。这两种歧异或许源自于诸经引用《楼观本记》时,没有原文照引,而是根据各自的解读,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虽然,一个基本事实是确定的,即:尹喜搭建了一栋草楼,主要用于观望或望气,所以其被称为“楼观”。

此处的道教就被称为“楼观道”。可见,“楼观道”是以建筑物的样式——楼及其功用——观望而得名的。这与上清派、灵宝派、三皇派以及三洞派等根据所传授的神学经典而得名不同,也不同于天师道因其创教者自称“天师”而得名,更与茅山宗以其所处之地名而得名殊异,因而比较有特色。

、关于楼观道的材料介绍与辨析

楼观道的最原始的材料为《楼观仙师传》、《楼观本记》及某些古楼观碑文。

(一)《楼观先师传》又称《楼观先生本行内传》、《楼观先师本行内传》,简称《楼观内传》、《本行内传》、《楼观本行传》。(元)朱象先云: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自文始上仙之后,登真之士,无世无之。阅诸仙史,不一而足。始以大和尹君别作《楼观先师传》于晋,次则精思韦法师述之于后,周末则尹尊师文操续之于唐,合三十人,各一列传,为书三卷,垂世久矣。

即《楼观先师传》先由尹轨(魏晋时期)撰1卷于晋,(后周)韦节(496-569)续撰1卷,(唐)尹文操(622-688)再续1卷,共成3卷。朱象先云:“至元己卯,象先来自渐右,往礼祖庭,因坐夏于经台,得熟其书。乃知地灵人胜,源深流长,诚非偶然。第以报之编续,未洽见闻,遂节其缓九,录其要一,各系以赞,总为是碑。”即,其于楼观征集史料,在《楼观先师传》的基础上,增补编成《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共录有自尹喜至李志柔等35人,根据时代划分,尹轨仅撰“尹喜”,韦节撰述尹轨、杜冲、彭宗、宋伦、冯长、姚坦、周亮、尹澄、王探、李翼、封衡、张皓、梁谌(247-318)、王嘉(300-386?)、孙彻(302-376)、马俭(341-439)、尹通(398-499)、王道羲(447-510)、毋始光、陈宝炽(473-579)、李顺兴(502-604)、张法乐(?-554)。尹轨、杜冲、彭宗、宋伦、冯长、姚坦、周亮、尹澄、王探、李翼、封衡、张皓等十二人乃处于魏晋之前的传说阶段,前7人生活于西周至春秋末期,根据道教的产生时期,是不太可能的;后5人“其具体人物未必史有其人,但考诸战国及秦汉史籍,其事在当时条件下却完全有可能出现。”王士伟的推理如下:

首先,战国至秦汉以来的君主在楼观建庙立观,招致神仙方术之士居于其中是完全可能的。

其次,道家思想在秦汉时期曾出现一股神学化的倾向,在这种思潮中,隐居于终南山楼观的隐士逸人逐步向方仙道转化,与神仙方士一起在楼观创立一个新的道教宗派,也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这些楼观隐逸,因其影响不大,名声不著,所以除封君达(封衡)一人外,都名不见经传,其姓名、事迹均无文字记载。但是,在楼观范围内,这些隐逸的姓名、事迹却完全有可能通过口耳相传遗留下来。在流传过程中,其姓名、事迹难免有错讹,有遗失,有夸张和神化,但终究属于有一定根据的传说。

尹文操撰韦节(496-569)、侯楷(487-573)、王延(519-604)、严达(514-609)、于章(532-614)、岐晖(559-630)、巨国珍(574-634)、田仕文(568-643)。朱象先在节录《楼观道内传》的基础上,增补了尹文操、梁筌、尹志平、李志柔等四人。

在《道藏》中,《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要修科仪戒律钞》、《上清道类事相》、《历代崇道记》、《道教灵验记》、《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混元圣纪》、《太上混元实录》、《玄品录》等引用《楼观先师传》。而《玄品录》为元代末期张田雨于1335年所撰。可见,1335年之后,《楼观先师传》才亡佚。

撰写者

被撰写者

被撰写者的生活年代

尹轨(魏晋时期)

《楼观先师传》1

尹喜

(后周)韦节(496-569

续撰1

尹轨、杜冲、彭宗、宋伦、冯长、姚坦、周亮

西周至春秋末期

尹澄、王探、李翼、封衡、张皓、梁谌(247-318)、王嘉(300-386?)、孙彻(302-376)、马俭(341-439)、尹通(398-499)

王道羲(447-510)、毋始光、陈宝炽(473-579)、李顺兴(502-604)、张法乐(?-554)

“其具体人物未必史有其人,但考诸战国及秦汉史籍,其事在当时条件下却完全有可能出现。”

(唐)尹文操(622-688

再续1

韦节(496-569)、侯楷(487-573)、王延(519-604)、严达(514-609)、于章(532-614)、岐晖(559-630)、巨国珍(574-634)、田仕文(568-643)

朱象先(至元年间)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

尹文操、梁筌、尹志平、李志柔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缺少焦旷、牛文侯、郑法师)

(二)、《楼观本记》,又称《楼观记》,今亦亡佚,今人多将《楼观仙师传》与《楼观本记》误认为同一种材料,误矣。《混元圣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与《云笈七签》等均同时引用“《楼观先师传》及《楼观本记》或《楼观记》”。可见它们是不同的。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二引《楼观本记》云:周穆王尚神仙,因尹真人草楼之观,遂石幽逸人量为道士,以其器均巢许德为物范,故令修弘道事。

《混元圣纪》卷一“秦始皇帝”:“元年乙卯,在位三十六年,庚辰初并天下为皇帝。二十八年壬午,封禅泰山,乃建老君祠于楼观之南,躬行飨祀。老君降于祠,授帝以《鬼林经》策使鬼神之所付。出《楼观传》。

《一切道经妙门音义由起》引《楼观本记》云:尹喜遇老君,老君拜喜为无上真人,号曰文始先生,方远观四海八弦之外。又上升九天,谒太上玉晨大道君焉。道君令下化西域,条支、安息、昆吾、大秦、罽宾、天竺,周流八十一国,作浮屠之术,以化胡人。

《楼观本记》云:周穆王好尚黄老,闻仙师杜冲有至德高行,遂师之。因追抑遗迹,崇构灵坛,仍招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并道均巢许德为物范。故天子揖之而不臣,诸侯礼之而不爵,朝野以其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周平王东迁洛邑,度道士七人;秦昭、秦庄二王度道士七人。汉文帝尤尊道德,屡招幽逸之人,度为道士,常使满二七人。汉武帝亦好神仙,置道士二十一员。晋武帝特致崇仰,乃度道士四十九人。

陈国符先生言:《文始传》既系伪书,《楼观本起传》亦系降笔或依托。而《楼观本记》盖与《楼观本起传》有关。故上文所述楼观原始,亦不可据。所以,《楼观本记》不可以作为单一论证依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