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适楚留地名
(2023-04-16 19:11:17)知府茅瑞徽诗曰:
驱车循四履,晴峦来远曙。
一水不容刀,征人戒勿遽。
褰裳往从亡,下流苦泪如。
试叩此何为,云是向津处……。
千载凭遗迹,山川应可据。
兴国进士吴国伦诗云:
夫子南游后,山川不可名。
问津千古事,环辙至今情。
雨洗沙葺净,波吹石发清。
惟应楚儒子,下马濯尘缨。
黄冈进士陈大章诗句:
恭惟问津河,传是回车地。
《明统志》对上述遗址记云:“孔子自卫适楚,曾登此山。东有颜回港,北有回车坡。元龙仁夫作书屋于其麓。”
民间嗜谈的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孔子学富五车,誉满天下,睿哲无比,无事不晓,可至楚国边界竟被楚地的稚童难倒,不敢讲学了。
那日,孔子乘车来到今旧街这个地方,在官道上碰上两个童子垒石城,其车不得过。孔子对于路说:“路啊,汝去叫那童子把石头搬开让让道。”
子路下车叫道:“你这童子好没教养,为何用石头拦路,还不赶快搬走!”
童子睁大眼睛看了看子路反问:“慢点,请问大叔,究竟是车子让城子,还是城子让车子?”
于路傻了眼不知如何回答,回报孔子。孔子惊道:“小小童子竟有如此慧语,惟楚有才,诸国莫敌,回车吧,不能到楚都讲学了。”驾车的御者子路慌忙掉转马头回转,不想在不远的急转弯处翻了车,摔了孔子的脚,且把一车简编书落到水沟里打湿了。幸得农夫的帮助,弄起车子,扯草药敷孔子的伤,还帮他把竹简搬到小山头上晒。“回车坡”、“卧车盘”和“晒书山”就由此而来。
“东西”借出“夫子河”
麻城市南有条河名“夫子河”。现今夫子河为麻城市比较富裕的乡镇。此河之名相传是因孔子在这里借过“东西”,说过“楚国多才人”的话而有的。
前面说过,孔夫子被两个童子难倒后回车北上,在西陵县境(今麻城市)的南乡河边车子坏了。那里既无木材,又无斧子,怎么修呢?正在为难时,见一中年妇人挎着竹篮到河边洗衣裳。他吸取以前的教训,不再差唤颜回、子路等,而亲自去请那妇人帮忙。
“大嫂请了!”孔夫子施礼道。
“先生何事?”妇人裣衽还礼问。
“我欲借个东西。”
“好,先生请等着。”妇人也不问借什么,便放下竹篮,一径跑回家,拿来一块木材,一把斧子,交与孔夫子。
孔夫子惊讶地问:“大嫂怎么晓得我要这两样东西呢?”
“先生不是要借东西吗?东方甲乙木,西方庚申金,不就是说要木材和斧子么?”
孔夫子连声说“是”。
修好车子,他对学生说:“回呀、路呀,尔等记着,楚国多才人,楚国必强大。幼稚孩童,长发女子都能如此,我等自愧不如!”
事后,人们知道借东西的是学富五车的孔子,就叫那河名“夫子河”。
夫子河外又冠名
楚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2),孔子60岁。这一时期,相毗连的楚、吴、陈、蔡四国战乱不断,楚是大国,时在卫国的孔子及弟子忧心重重,欲入楚说和,但因战事连连一直无法成行。第二年春,楚昭王因病罢战,终于使孔子入楚得以成为现实。初秋时节,应楚昭王之邀,孔子携弟子子路、子贡、颜回自卫国过蔡国入楚。原打算由乌林(团风)三江口溯长江而上去郢都(江陵),进入楚蔡相邻的柏举西南(今新洲、团风地)后,忽传楚昭王病故,群臣不许孔子入楚都。孔子无奈,小困今团风境内月余,遂回车北上入蔡,这期间留下一组故事。
“孔子河” 孔子及弟子路经淋山河北一小山,山前一小冲,冲前一小畈,畈前一小河相拦,因不知由什么地方过河,欲问当地乡人。只见田畈上有两人在耕地,孔子疑是隐士,便使子路下车问津。这两人名长沮和桀溺,他们早知道是孔子及其弟子,便奉劝他们不要劳累奔波,其结果是一无所获,还不如逃避乱世。孔子听后失望地说,要是天下太平,也用不着自己到处奔走,其目的还是为了改变当前这种混乱局面。后来,人们将孔子师徒路经的一小山叫“孔子山”,山前一小冲叫“长沮冲”,冲前一小畈叫“桀溺畈”,畈前一小河叫“孔子河”。人们还在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立一小碑,叫“问津碑”。唐太和年间,黄州刺史杜牧在孔子河北岸立庙祀社,兴学教士,此庙也称“问津书院”。
“孔叹桥” 子路问津后,孔子师徒总算找到了过河的地方,这地方有一小桥。孔子师徒们驱车过河,因小桥失修,车子刚上桥,桥石断裂,车子一倾。孔子师徒及所带的书籍掉进小河里,幸亏河水不深,没有大碍,只是竹简书籍全部被河水浸湿。孔子师徒迅速将书籍抢上岸,望着浸湿的书籍,无奈仰天长叹,后人将此桥取名“孔叹桥”。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黄冈知县茅瑞微,募修此桥。桥为青石料,四墩三孔,全长22.87米、宽2.25米。
“晒书坡” “孔叹桥”断,他师徒落入孔子河,所带书籍全部浸湿。孔子没有办法,只有借宿河边一小湾,这小湾就是现在几经变迁形成的“孔子河街”。孔子师徒将书搬到烟墩垴石坡上翻晒,后人将烟墩墩下的青石坡取名为“孔子晒书坡”。
“讲学台” 正当孔子晒书时,传来楚昭王病故,楚臣不许孔子入楚的消息。孔子没有办法,只得小住“孔子河”,看看形势是否有转机。他是闲不住的人,每天坐在“晒书坡”的坐石上给乡民设台讲学。相传他以池乘墨,以石为砚,留下了讲学台、坐石、墨池、砚石等胜迹。
“回车埠” 孔子领弟子在那里小住数日,眼看无望去郢都,只得率弟子回车北上入蔡。后人在孔子河境内立下“孔子回车埠”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