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波传》
(2023-02-28 18:54:54)
标签:
杂谈 |
(一)宰我谓:“三年之丧,日月既周,星辰既更,衣裳既造,百鸟既变,万物既易,黍稷既生,朽者既枯,于期可矣。”颜渊曰:“人知其一,莫知其他。俱知暴虎,不知凭河。鹿生三年,其角乃堕;子生三年,而离父母之怀。子虽美辩(《路史》作:“子虽辨”),岂能破尧舜之法,改禹汤之典,更圣人之文,除周公之礼(《路史》无此句)?改三年之丧,不亦难哉!(上二句,《路史》、《绎史》作“改三年之丧哉”)父母者天地(《路史》、《绎史》多“也”),天崩地坏,(此处《路史》、《绎史》多“为之”)三年,不亦宜乎?”(《太平御览》卷五四五、《路史·后纪》卷一一、《绎史》卷九五之二。按,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辑录)
(二)子路、颜渊浴于洙(洙,《骈志》作“珠”,误)水,见五色鸟,颜渊问,“由识此鸟否?”(据《骈志》补)子路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见前鸟,复问由:“识此鸟否?”子路曰:“同同之鸟。”颜回曰:“何一鸟而二名?”子路曰:“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一鸟二名,不亦宜乎?”(《骈志》卷一八、《绎史》卷九五之三。按,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辑录)
(三)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内(内,《绎史》作“纳”)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如之何,《绎史》作“如何”,下面二“如之何”同)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又问曰:“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持虎耳,《绎史》作“捉耳”)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绎史》无以上四字)捉虎尾。”子路出尾弃之,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怀石盘欲中孔子,又问:“上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杀人使(使,《绎史》作“用”)笔端。”又问曰:“中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杀人用舌端。”又问“下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杀人怀石盘。”子路出而弃之,于是心服。(原本《说郛》卷二五、《绎史》卷九五之二。按,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辑录)
(四)孔子去卫适陈,涂中见二女采桑。子曰:“南枝窈窕北枝长。”答曰:“夫子游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得,著来问我采桑娘。”夫子至陈,大夫发兵围之,令穿九曲珠,乃释其厄。夫子不能,使回、赐返问之。其家谬言女出外,以一瓜献二子。子贡曰:“瓜,子在内也。”女乃出,语曰:“用蜜涂珠,丝将系蚁,蚁将系丝,如不肯过,以烟熏之。”子依其言,乃能穿之。于是绝粮七日。(《绎史》卷八六引《冲波传》。按,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辑录)
(五)孔子使子贡,久而不来,孔子谓弟子占之,遇鼎。皆言无足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子曰:“回也哂,谓赐来也。”曰:“无足者,乘舟而来,至矣,清旦朝。”子贡朝至,验如颜回之言。(《艺文类聚》卷七一)
(六)颜渊(《续谈助》作“颜泉”,原注:“唐神尧讳渊。”《太平广记》作“颜回”)、子路共坐于门(门,《广记》作“夫子之门”),有鬼魅求见孔子,其目若日,其形甚伟,(以上二句,《广记》作“其目若合日,其状甚伟”)子路失魄口噤,(《广记》作“其目若合日,其状甚伟,口噤不得言”。《续谈助》作“子路甚惧”)颜渊纳履拔剑而前,卷握其腰,(握,《说郛》作“挃”,从《广记》改。《续谈助》无此四字。)于是化为蛇,(《广记》化上有“形”字)遂斩之。孔子出观,(《续谈助》无此二字)叹曰:“勇者不惧,智者不惑,(《续谈助》无此二句)仁者必有勇,(《续谈助》引至此止,《说郛》无“必”字,《广记》作“智者不勇”)勇者不必有仁。”(仁,《广记》作“智”)(本条据《说郛》、《续谈助》卷四、《太平广记》卷四五六)
(七)博学笃志,通于神明。(《北堂书钞》卷一二、《御定渊鉴类函》卷五二引作《冲波》)
(八)蜣蜋(《埤雅》、《天中记》作“蛣蜣”)无鼻而闻香。(《太平御览》卷九四六、《埤雅》卷一、《天中记》卷五七)
(九)足履万钱之舄,漂如日光,宛如游龙。(《太平御览》卷六九七)
(十)虾蟇无肠,龙蛇属也。(《北户录》卷二)
(十一)孔子相鲁,齐人惧而欲败其政。选齐国好女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容玑。季桓子语鲁君为周道游馆,孔子乃行,睹雉之飞鸣,叹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因为雉噫之歌曰:“彼妇之叩,可以出奏;彼妇之谒,可以死北;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杨慎撰《丹铅总录》卷一二、杨慎《丹铅摘录》卷六、明梅鼎祚编《古乐苑》卷首、明顾起元撰《说略》卷一四、《骈志》卷二,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十二)有鸟九尾,孔子与子夏见之,人以问,孔子曰:“鸧也。”子夏曰:“何以知之?”孔子曰:“河上之歌云:‘鸧兮鸹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冯惟讷《古诗纪》卷一、梅鼎祚《古乐苑》卷首、《绎史》卷八六之四)
以上第十一、十二条最晚出,是否出《冲波传》有待深究。此外再录两条备考。其一,《论语集解义疏》卷三引《论释》云:
公冶长从卫还鲁,行至二堺上,闻鸟相呼:“往清溪食死人肉。”须臾,见一老妪当道而哭。冶长问之,妪曰:“儿前日出行,于今不反,当是已死亡,不知所在。”冶长曰:“向闻鸟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是妪儿也。”妪往看,即得其儿也,已死。即妪告村司,村司问妪:“从何得知之?”妪曰:“见冶长道如此。”村官曰:“冶长不杀人,何缘知之。”囚录冶长付狱主。问冶长:“何以杀人?”冶长曰:“解鸟语,不杀人。”主曰:“当试之。若必解鸟语,便相放也;若不解,当令偿死。”住冶长在狱六十日。卒日,有雀子缘狱栅上,相呼“啧啧 ”。冶长含笑。吏启主:“冶长笑雀语,是似解鸟语。”主教问冶长:“雀何所道而笑之?”冶长曰:“雀鸣:‘啧啧,白莲水边,有车翻覆黍栗,牡牛折角,收敛不尽,相呼往啄。’”狱主未信。遣人往看,果如其言,后又解猪及燕语,屡验,于是得放。
此条原出《论释》,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云:“此语乃出杂书,未必可信。而亦古旧相传云:冶长解鸟语,故聊记之也。”《巵林》卷五引王世贞《宛委余编》曰:“解鸟语者公冶长,见《冲波传》。”王世贞撰《弁州四部稿》卷一五八云:“世传公冶长能通鸟语,不见于书。但唐沈佺期诗:‘不如黄雀语,能免冶长灾。’白乐天《鸟鹤赠答诗序》云:‘余非冶长,不能通其意。’似实有其事。或在亡逸书中,如《冲波传》。”年辈略晚的顾起元撰《说略》卷三、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八等皆辗转云公冶长解鸟语事见《冲波传》,如后者云:“考古解鸟语者,公冶长辨雀语:‘白莲水边,有车覆粟,……收之不尽,相呼共啄。’见《冲波传》。”明陈耀文撰《正杨》卷二、明周婴撰《巵林》卷五等辨正质疑,如后者云:“《海录碎事》载《论语疏》:公冶长辨鸟雀语,云:‘唶唶啧啧,白莲水边,有车覆粟,车脚沦泥,犊牛折角,收之不尽,相呼共啄。’遣人(二字据《海录碎事》卷二二上补)验之果然。王氏(王世贞)以为见《冲波传》,未得其据也。”录此备考。
其二,明杨慎撰、清胡世安笺《异鱼图赞》卷一赞鳀云:“鱼有名鳔,亦号为鳀,化而为人,曾谒仲尼,鬣戟鳞甲,由也仆之。陈蔡之厄,天际圣饥。”注云出《冲波传》。按,孔子遇大鳀鱼怪事,《法苑珠林》卷三二、《太平御览》卷八八六、《太平广记》卷四六八等皆引作《搜神记》,全文如下:
孔子厄于陈,弦歌于馆中。夜有一人,长九尺余,着皂衣高冠,大咤,声动左右。子贡进,问:“何人耶?”便提子贡而挟之。子路引出,与战于庭。有顷,未胜。孔子察之,见其甲车间时时开如掌。孔子曰:“何不探其甲车,引而奋之?”子路如之,没手仆于地,乃是大鳀鱼也,长九尺余。孔子叹曰:“此物也,何为来哉?吾闻:物老则群精依之,因衰而至。此其来也,岂以吾遇厄绝粮,从者病乎?夫六畜之物,及龟、蛇、鱼、鳖、草、木,久者神皆依凭,能为妖怪,故谓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物老则为怪矣。杀之则已,夫何患焉。或者天之未丧斯文,以是系予之命乎?不然,何为至于斯也?”弦歌不辍。子路烹(烹,原作“享”,据四库本改)之,其味滋,病者兴(兴,原作“与”,据四库本改)。明日遂行。(《法苑珠林》卷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大藏经本)
此条殊类《冲波传》事,录以备考。
又,明陈耀文撰《正杨》卷一云:“今谓蜚鸿为马。岂出《修文御览》与《冲波传》耶?”陈耀文所怀疑条目不知是否关涉孔子及其弟子,却启发我们放开思路做一大胆推测。那些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奇异故事虽然无从确证出于《冲波传》,但若从其特点、产生年代等方面推测,难以排除与《冲波传》的关系,如《列子》与《博物志》所记“两小儿辩日”、“子路与子贡过郑神社”,敦煌变文所记“项托”故事的原型等极可能曾是其中条目。如《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古逸丛书》本《琱玉集·聪慧篇》引“古传”云:
路妇,不知何处人也。孔子游行见之,头戴象牙栉,谓诸子弟曰:“谁能得之?”颜渊曰:“回能得之。”即往妇人前,跪而曰:“吾有俳佪之山,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万兽集其里,有饮而无食。故从夫人借罗网而捕之。”妇人即取栉与之。颜渊曰:“夫人不问由委,乃取栉与回,何也?”妇人答曰:“俳佪之山者,是君头也。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者,是君发也。万兽集其里者,是君虱也。借网捕之者,是吾栉也。以故取栉与君,何怪之有?”颜渊嘿然而退。孔子闻之,曰:“妇人之智尚尔,况于学士者乎?”
《琱玉集》乃六朝刘宋以后或唐人笔记,此“古传”,或者亦为《冲波传》之类,录以备考。
注释:
古人卜筮有“冲破课”:“冲者冲动意,亦反复意;破者解散意,亦破损意。”(《六壬大全》卷六)《太平御览》卷七二六“虎卜”引《博物志》云:“虎知冲破,又能画地卜。今人有画物上下者,推其奇偶,谓虎卜。”知晋时借虎擅长奋击突破(“冲破”)来卜筮人事。或者《冲波传》之“冲波”乃“冲破”之误?
本文引书如不特别注明,皆据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同时参考刘晓东等点校《绎史》,齐鲁书社2001年版。
《太平御览》卷九一四引《冲波传》:“颜渊、子路于洙泗见五鸟色,由荧荧之鸟也。见色分明,故曰荧荧。”
此条又见于《初学记》卷二、宋王十朋撰《东坡诗集注》卷九引赵次公语、宋吴淑撰《事类赋注》卷一六、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八七、宋祝穆撰《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八和卷五五、《太平御览》卷七二八等,文字皆略简:“孔子使子贡往外而未来(往外而未来,《事类赋注》作:‘孔子使子贡于吴,久而不来’),谓弟子占之。遇鼎,皆言无下足不来。颜子掩口而笑,曰:‘无足者,乘舟而来,(此下《事类赋》作’矣,子贡朝至如回言。‘)赐至矣,清朝也。’子贡果朝至。”(《初学记》卷二、《事类赋注》卷一六)
本条据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辑录,见《余嘉锡文史论集》第275页。余嘉锡案语云:“此条不注书名,以下条及子路取水条推之,必《冲波传》也。盖此四条皆引《冲波传》,而总注于末条之下耳。其事颇与《搜神记》十九记子路杀大鳀鱼事相类,疑即一事,传闻异词,要之荒谬不可据……孙星衍《孔子集语》载入诸书所引《冲波传》数条,此条失收。”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辑录亦云当出《冲波传》。
此条又见明杨慎原本、清胡世安笺《异鱼图赞笺》卷三,文字略异:“有鸟九尾,孔子与子夏渡江,见而异之,人莫能名。孔子曰:‘鸧也。尝闻河上之歌曰:鸧兮鸹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正杨》卷二辨正云出《韩诗内传》。皆据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