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齐湣王为东帝,齐国何以如此强大?
(2022-12-20 18:23:41)
标签:
杂谈 |
那么问题来了:秦国想要称帝,这在秦国而言相当合理,时机乍看上去也算成熟,但为什么要拉齐国一起呢?明明只想一家独大,为什么要搞出西帝、东帝这种古怪的名号?还有,秦昭襄王当初得以继位,赵国功不可没,此后多年来秦赵关系一直融洽,就算眼下闹了一点不愉快,貌似在外交层面就可以解决,哪至于要打呢?
退一步说,就算要打,秦国挟战胜之威,赵国虽然有赵武灵王打下的好底子,却正值主少国疑的阶段,秦国只要直接去打,自然胜券在握,韩、魏两国就算不给秦国帮忙,至少也不会给赵国帮忙,那么秦国何必搞出西帝、东帝这么大的阵仗去联合齐国呢?从齐滑王和苏代的对话来看,秦国派到齐国的使者并不是普通人,而是穰侯魏冉本尊,可见秦国对这件事有多重视,规格搞得有多高。
这些问题先放一放,我们先沿着《资治通鉴》的记载往下看。
到底要不要接受“东帝”的尊号,齐湣王向苏代咨询,苏代的回答是:“您大可以接受下来,但不要真的称帝。先观察着,看看秦国称帝之后,如果天下人都能接受,没闹出什么乱子的话,您再称帝也不迟;如果天下人不接受,群情激奋,您就拒绝帝号,摆出高风亮节的姿态邀买人心。”
那么,要不要和秦国联合伐赵呢?
这些年间,齐国的战略重心只有两个:一是搞合纵,二是想找机会吞并宋国,而从没想过要打赵国。忽然秦国来了这么一个提议,齐国该不该响应呢?
苏代也有分析:“伐赵还是伐宋,哪个对齐国最有利呢?当您推却了帝号,以高风亮节的姿态赢得了天下归心之后,伐宋才是正确选择。宋国一旦被您吞并,楚、赵、魏、卫都会怕您。咱们不妨承认秦国的帝号,把秦国捧得高高的,让它成为众矢之的,咱们自己不要虚名,而是趁机去捞实惠,这就叫‘以卑为尊’。”
齐湣王听取了苏代的建议,很敷衍地称了一下帝,短短两天时间就放弃了帝号。没过几天,《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吕礼总理离开齐国,去了秦国,秦昭襄王也放弃了帝号,重新称王。然后秦国独自伐赵,打下了赵国的杜阳城。
以上这些内容,牵出来的问题比解决掉的问题更多。
首先,在苏代的原话里,提到宋国的时候不是单独称“宋”,而是称呼“桀宋”。“桀”就是夏朝末代暴君夏桀的“桀”,称宋国为“桀宋”,意思是说,当下这位宋王施行暴政,就像当年的夏桀一样,所以宋国在这位暴君的统治下已经变成了一个残暴国家了,消灭它不但是正当的,而且是义不容辞的。
秦国搞了一场称帝的大戏,秦昭襄王自居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这样一来,秦、齐两个大国表面看上去很像冷战时代的美国和苏联,但是战国时代有自己一套国际秩序逻辑,秦国并不是要跟齐国各霸一方,而是想联起手来夹击赵国。
秦国派人出使齐国,一方面献上东帝这个尊号,一方面给出伐赵的提案。
穰侯魏冉亲自担任使节,可见秦国对这件事有多重视,拿出了多高的规格。
虽然史料没有给出明确的记载,但齐湣王很可能对秦国的提案动了心——他不仅想要“东帝”这个头衔,也真的考虑过要不要联秦伐赵。
秦国为什么忽然动心要打赵国呢?史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线索,我们只能大胆推测一下。
秦国这几年把韩、魏两国欺负惨了,人家刚刚割地求和,地盘给的不小,即便以秦国这种流氓国家,大概也不好意思刚收完礼就打人吧。
楚国那边,秦国也已经占尽了便宜,刚刚还主动讲和,强配给楚顷襄王一个秦国女人,所以也不好这么快就跟楚国翻脸。齐国和燕国山长水远,打起来太不划算。掰着手指头一算,还能去打的也就只剩下赵国了。
再看赵国那边,李兑靠沙丘之变上台专权,在赵国的政治根基并不牢固,而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给赵国选一个敌人,树一个靶子。
敌人很好选,因为在赵武灵王的人生清单里,还剩一个项目没有完成,那就是打败秦国。
那么在李兑而言,继承赵武灵王的遗志,完成他老人家未竟的事业,这种事情是很容易形成号召力的。
但李兑大概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比赵武灵王,大概率上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很有必要高举合纵大旗,联合山东六国一道抗秦。
如果赵国能够掀起并且加入这一股抗秦洪流的话,那么国内反对派就有理由抛开嫌隙,跟自己一致对外;就算还有碍眼的人,自己也方便趁着紧张严峻的局势拔掉眼中钉,在重要位置安插亲信。这就是政治斗争的经典套路,在人类历史上反复上演。
那么在正常情况下,李兑应该积极去跟齐国建交,尤其要抱孟尝君的大腿。但谁想到齐国发生了田甲劫王事件,孟尝君逃亡,到魏国当总理去了。这个变化,会让合纵关系产生很微妙的变化。
这些年来,孟尝君一直都是合纵联盟的大当家,有资历,有威望。但他这个大当家的身份在相当程度上是由“齐国总理”这个身份派生出来的,背后有齐国的国力作为依托。现在孟尝君跟齐国闹掰了,虽然马上就任魏国总理,但魏国已经走了很多年的下坡路,所以即便是孟尝君,也很难借魏国的名义发起新一轮的合纵联盟。
当然,合纵还是要搞,不然的话,孟尝君这位魏国新总理还能给魏国做什么贡献呢?
站在孟尝君的角度,既然合纵必须搞,但魏国牵不起头,也不可能再去请齐国牵头,那么牵头诸侯的选项就只剩下赵国这一个了。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多年经营,国力突飞猛进,这些年又跟秦国走得近,没挨过秦国的打。
《战国策》有一段记载,说奉阳君李兑跟魏国结盟,魏王想要封赏李兑的儿子,有人劝阻说:“大王当初亲自渡过漳水,到邯郸朝见赵王,拿葛、薛、阴、成4座城邑的赋税年年给李兑当私房钱,赵国可没为您这么做过。您现在又想拿河阳、姑密两地的赋税供养李兑的儿子吗?您不该这么做啊。”
这段记载里提到的魏王,应该就是当下执政的这位魏昭王。难道魏昭王做过这么低三下四的事情吗?这样讨好赵国和李兑,到底是为什么呢?
1973年马王堆《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在相当程度上揭晓了答案。在这批文献里,有苏秦对齐湣王的一番话,前半段花了好多篇幅来证明齐湣王英明神武,孟尝君浪得虚名。为什么说孟尝君很无能呢?因为他干啥啥不行。
在苏秦列举的孟尝君的斑斑劣迹当中,就提到了孟尝君还在齐国当总理的时候,就主张让齐国和韩、魏一起封赏奉阳君李兑,以此来拉拢赵国,但赵国根本就不赏脸。苏秦还说,孟尝君亲自带着魏王和韩国总理成阳君去邯郸,低姿态朝拜李兑,但人家还是不赏脸。
这就表明,在孟尝君还在齐国总理的任上,积极推进合纵事业的时候,就已经很用力地拉拢过赵国了。那时候的赵国,应该是在公子成死后不久,李兑刚刚独揽大权的时候。现在局面变了,孟尝君最合理的做法就不是拉拢李兑和赵国,而是推举李兑和赵国来当合纵联盟的掌门人了。
这个时间的国际形势,有能力牵头搞合纵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齐湣王,一个是李兑。
但是,齐湣王对于合纵抗秦一直都没有太大的热情,心心念念只想吃掉身边的宋国。这种打算相当合理,因为秦国和齐国一东一西,中间隔着三晋。谁打谁都不容易,打赢了也捞不到多少好处,巩固胜利果实的成本却高得吓人。所以齐国牵头搞合纵,实际的好处并不是压制秦国,而是让自己在山东六国当中当大哥,掌握话语权。
话语权就是软实力,不过,这份软实力虽然可以变现,却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变现的,算下来并不比实实在在吞掉宋国更能够增强国力。
所以在《资治通鉴》的记载里,苏代劝齐潛王伐宋,应该很合齐湣王的心意。
只不过这里所谓苏代,《战国策》的原始版本里是苏秦,照例被司马迁在《史记》里改成了苏代,又被司马光抄进了《资治通鉴》。
齐湣王想要伐宋,苏秦也劝他伐宋,但换个角度来看,伐赵也许比伐宋更有价值,因为赵国对齐国的威胁性最强。
伐宋等于最大限度地赚足利润,伐赵等于最大限度地消除风险。到底哪个方案更划算呢?
从《战国纵横家书》的记载来看,若干年后,苏秦极力怂恿齐港王伐赵,陈说的理由就是秦国和楚国都太远了,其实威胁不到齐国,韩、魏两国被秦国搞得焦头烂额,也威胁不到齐国,真正能对齐国构成威胁的其实只有赵国。
苏秦表示,愿意促成齐国和燕国的联合,这样一来,韩、魏两国不敢不听话,那时候就不怕赵国不服了。
苏秦这么讲,当然不是真为齐国好,而是给齐国挑事儿,好让燕昭王有机会对齐国报仇。
苏秦虽然动机不纯,但这番分析还是有几分道理的,赵国至少比秦国更容易对齐国造成威胁。所以当魏冉出使齐国,提出齐秦联手夹击赵国的想法,齐湣王不免会有几分动心。
那么,齐国到底做了怎样的决断呢?
若干年后,赵国和齐国真的打起来了。《战国策》说赵国联合天下诸侯准备伐齐,《史记》说赵国联合秦国连番打击齐国,也不知道哪个记载更可靠些,反正齐国吃不消了。
于是,苏秦写了一封长信央求赵国罢兵,信里历数齐国对赵国的种种好处,有一件事是这样的:曾经5国君主商量着联合伐赵,瓜分赵国,盟约郑重其事地刻在青铜礼器上面,大家在酒桌上就把方案商定了。
正要起兵的时候,齐国却心疼赵国,不惜背弃5国盟约,向西出兵,把秦国的军队压制住了,迫使秦王放弃了帝号,还把哪里哪里的土地还给了魏国,又把哪里哪里的土地还给了赵国。
这段记载,从秦王取消帝号这件事来看,可以判断事情就发生在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这就意味着,齐湣王先是接受了魏冉的提案,而且又拉来3个诸侯,准备5国一道灭了赵国,连分赃方案都商量好了,但齐国很快就爽了约,还转而站在了赵国一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