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疆域考
(2022-09-10 09:37:42)分类: 地理、金文 |
1、延陵 乃使延陵王(生)将车骑先之晋阳。——《战国策·赵策》(公元前458年~公元前453年)
延陵钧(君)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史记·赵世家》(公元前248年) 代郡有延陵县。——《史记集解》
(延陵)在(大同)府东北塞外,战国时赵邑也。——《读史方舆纪要·山西》 据此,公元前403年时,延陵应属赵地。
圁阳基本可以明确初期属魏上郡,后期才属赵。最迟公元前296年赵国已领有肤施,而魏国尽数割让上郡是公元前328年。又有以下记载:
我先王(赵肃侯)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史记·赵世家》
赵疵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取我蔺、离石。——《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28年)
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06年)
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史记·赵世家》(公元前296年)
秦之上郡近挺关,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史记·赵世家》(公元前283年)
可推赵国应是在赵肃侯时期,秦、魏交割上郡之际或之前,渡河攻击过林胡,很可能是在那时秦、魏连年在河西交战,魏国对上郡的统治趋向薄弱,引发了林胡和赵国对该地区的争夺,最终以赵国取得富昌、广衍、圁阳一带,林胡取得挺关-肤施-榆中一带,而秦国仅取得了定阳一带。但随后在与秦国的冲突中落败,故而“功未遂”。赵武灵王初期,赵国进一步拓展到生水以北地区。
(秦军)渡河,取汾阴、皮氏。——《史记·秦本纪》(公元前329年)
秦击皮氏,未拔而解。——《史记·魏年表》(公元前306年)
由此可见,赵国对陕北地区的扩张,与秦国对河津地区的攻击有一定相关性,甚至可能是相互刺激的产物。赵肃侯对林胡的打击,应当与秦国在河西、蔺、离石的冲突发生在临近的时间;而赵武灵王对林胡的打击,也与秦国“涉河”发生在临近的时间。
先时(赵肃侯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史记·赵世家》
(赵)城鄗。——《史记·赵年表》(公元前324年)
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09年)
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07年)
王略中山地,至宁葭。——《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06年)
(赵)攻中山……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即恒山)、鸱之塞(即鸿上)。(赵武灵)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05年)
赵肃侯时,赵国对付中山,可能还是比较吃力,估计此前井陉地区应该是掌握在中山国手里。赵武灵王初期,看鄗、九门、野台的顺序,以及“北略中山之地”的描述,对中山的攻击方向主要是自南向北,大概也是由于未能控制井陉的缘故。公元前305年,赵国对中山的攻略突然势如猛虎下山,很可能就是因为上一年夺了井陉(“至宁葭”)。
恰巧秦灭赵时也是自南向北、自西向东两头并进,不过在井陉地区碰上李牧,栽过跟头。
(秦)王大兴师伐赵,一军抵邺,一军抵太原,取狼孟、番吾,遇李牧而还。——《资治通鉴》
(秦)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杨)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杨)端和围邯郸城。——《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家分晋前,涂水是知氏(知徐吾)地盘,也是知氏在太原地区的统治中心。根据左传中的描述,可以认为魏献子在瓜分祁氏、羊舌氏土地时,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四人是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四卿的代表接受封地的,而其余的六人虽非魏氏,但皆由魏氏举荐,其封地基本可以视为魏邑。
诚然,魏献子此举在当时已经被孔夫子视为“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但我们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赵氏老巢晋阳已经被魏氏势力(紫色)包围,只有涂水是知氏盘踞。而最近的、有实力的赵氏城邑,是遥远的皋狼。
(知伯)又使人至赵,请蔺、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予。——《战国策·赵策》
公元前453年的晋阳围城战,知氏联合韩、魏共同反赵,赵氏在太原地区仅余晋阳一座孤城,岌岌可危。
韩、魏反水,知氏大宗灭亡后,涂水知氏成为绝对的小宗,后来演变为涂氏。在当时的条件下,涂氏自不必说,而赵氏且不说总体实力如何,在太原地区也肯定是势单力孤了,两者抱团取暖也是可以想见的。
(魏)与邯郸榆次、阳邑。——《竹书纪年·魏纪》(公元前361年)
从这条记录看,至少在晋阳围城战之后,榆次、阳邑也是魏邑。但这次易地没有提到涂水,个人倾向于涂水之前已为赵邑。
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史记·赵世家》
赵氏既要“南并知氏”,又要“强于韩、魏”,不兼并眼皮子底下的知氏城邑涂水,那史记中的这句话恐怕就很难成立了吧。
魏国表示没办法,我就是喜欢让领土包围别人的都城,哪怕你以后迁了都我也还是要这样做。
2、高柳 雁(门)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山海经·海内西经》
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00年左右)
因赵武灵王时方始置代郡,而高柳又“在代北”。据《阳高县志》载高柳是在赵武灵王时设县(公元前306年,但未查到原文)。倾向于公元前403年时高柳可能不属赵,即便属于,也当在边境。
3、无穷
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07年)
昔者先君襄王与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无穷之门,所以昭后而期远也。——《战国策·赵策》
即赵襄子时,无穷已经是在赵、代边境,则赵灭代前后,无穷自然应属赵。赵武灵王“北至无穷”可能只是描述他的巡游路线。
4、平城
即今大同,根据出土赵币,赵国有过平城县。但具体时间未找到有关记载。
一说赵献子在公元前411年“城平邑”就是指平城,但个人以为此说不确,从当时赵献子建都中牟的举动看,“平邑”更可能是中原的那个平邑。倾向于公元前403年时赵国在大同地区的统治重心还比较偏南,待赵武灵王时期才移动到今天大同附近。
5、武州塞 战国时,赵之武州塞也,汉为武州县。——《读史方舆纪要·山西》
赵惠文王置武州塞。——《辽史·地理志》(公元前297年)
武州塞是秦、汉对抗匈奴的要塞,据辽史记载是赵惠文王(赵雍为主父)时始设,则公元前403年时应还不属赵。
6、当城
距离代郡很近,出土过赵国官玺,属赵邑。具体时间不详,但至少灭代时应领此地。
7、北平
8、龙兑
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史记·赵世家》(公元前247年)
可见此前龙兑及附近的北平已属赵,但个人倾向于公元前403年时属中山,是赵国后来从中山夺取的。因为如下记载:
(赵)与中山战于房子。——《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77年) (赵)伐中山,又战于中人。——《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76年)
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齐策》
结合这几条记载,我认为此时中山国势尚强,赵人在进攻中人城(即中山)时是需要燕国协助的,那么此前赵人的势力应该还未完全覆盖中山北境。
9、圁阳
10、榆中
11、肤施
12、挺关
13、鄱吾
14、宁葭
15、井陉 井陉是东出太行山的重要关卡,宁葭、鄱吾也在附近,故可以一起讨论。
16、上原 城元氏,县上原。——《史记·赵世家》(公元前255年)
公元前403年时,元氏当属中山。一说上原就是元氏,一说上原在元氏西,但即使从后者,就描述的并列关系看,上原也属中山的可能更大。
17、涂水 赵币有“余水”,应即涂水,具体时间不详。
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即后来的大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谓贾辛、司马乌为有力于王室,故举之。谓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其(余)四人者,皆受县而后见于魏子,以贤举也。——《左传》(公元前514年)
贾辛将适其县,见于魏子……遂如故知。——《左传》
18、阿武
从出土兵器铭文看,黄盛璋先生以为“此处为齐、赵、燕交接之区,铭刻非三晋铭例,戈形制较古,字形亦不类燕,而地望与齐地相近,故订属齐地”。
存疑。
19、武强
网上查到的信息云“战国时期,武强县先属燕,后属赵”,但出处不明,很可能是以下记载的引申。
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史记·赵世家》(公元前243年)
赵邑武遂在河北武强县西,但这里李牧攻下的武遂应该是指今徐水县西的遂城(地图右上角)更合理。武强按吴良宝的说法,“玺文呈齐系风格,知武强当属齐”。
20、马陵
今(白起)破韩、魏,杀犀武,而北攻赵,取蔺、离石、祁者,公也。——《战国策·西周策》(公元前281年)
(秦)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已得讲于魏,至(质)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战国策·燕策》(公元前281年)
从描述看,“遇败于马陵”应该是今山西太谷县东南的那个马陵。之前应属赵。
21、阏与 秦击我阏与城,不拔。——《史记·韩年表》(公元前270年)
秦伐韩,军于阏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70年)
秦、韩相攻,而(秦)围(韩)阏与。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赐号为马服君。——《史记·赵世家》(公元前270年)
阏与此前应该属韩。但阏与的位置存在争议,主要有山西沁县乌苏说和山西和顺说。我个人其实倾向于乌苏说,所以山西和顺这个阏与还是划给赵国。
22、橑阳
(秦)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橑阳,皆并为一军。——《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元前236年)
橑阳(橑杨)即今左权,网上有资料说“先属韩,后属赵”,来源不明。暂定橑阳属赵。
23、平周
24、千亩 秦取我曲沃、平周。——《史记·魏世家》(公元前306年)
平周钱币属赵系风格。网上的说法是“赵肃侯十一年(公元前339年),赵国占领平周城,更为中阳城”,来源不明。但应该可明确此前平周属魏。
千亩情况同上。
25、土匀 据吴良宝《战国部分地名校补》认为土匀属赵。
26、蒲 秦樗里疾围蒲不克,而秦惠王薨。——《索隐》(公元前311年)
朱本军认为这个蒲就是山西隰县西北的蒲,当时属魏。但根据《卫策》“秦攻卫之蒲”一事,可知此蒲乃卫地。故山西隰县西北的蒲之归属暂无可考。暂列为赵、魏边境。
27、襄垣
方足布“襄垣”据考为韩国货币,但《货系·先秦》又说襄垣属赵,《元和志》说“赵襄子所筑,因以为名”。此地当在赵、韩边境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