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秦“异地同名”现象与地名流动的初步考察

(2022-07-26 19:21:56)
    “异地同名”又称“同名异地”或“地名重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点之间地名相同的现象。早在杜预研治《春秋》经传时,便已对“异地同名”问题抱以关注,具有导夫先路之功。此后,学者又从枚举和个案考证的角度,相继对“异地同名”现象进行阐释、订误与发明,这在清代地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顾炎武、阎若璩、顾栋高、江永、段玉裁等,均有精辟之论。
    1.九原

  “九原”本为春秋晋地。《国语·晋语八》云:“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礼记·檀弓下》载赵文子之言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郑玄注:“晋卿大夫之墓地在九原。‘京’盖字之误,当为‘原’。”《太平寰宇记》指出“九原”一名“九京”,在今山西新绛县北。战国赵地亦有“九原”。《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此“九原”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郡于此,秦末地入匈奴。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复置,更称五原郡。由此可见,“九原”一地在战国中期以后已从汾水下游北移至河套地区。

  2.苍梧

  “苍梧”原为战国楚地。《战国策·楚策一》苏秦谓楚国“南有洞庭、苍梧”,可知该地当在楚之南境。鲍彪注以“苍梧”为“交州郡”,吴师道补正:“(史记)正义云:‘苍梧山在道州南。’按此乃楚、粤穷边处。交州苍梧,则粤地也。”吴氏已意识到楚地苍梧与交州苍梧有别,殊为可贵。《史记·五帝本纪》载帝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段文字采自《礼记·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并以汉代语言来解释战国时人的地理认知,指出“苍梧”故地就在西汉零陵县境,即今湘江上游一带。周振鹤先生结合里耶秦简记载,认为秦苍梧郡很可能直接沿袭了楚国建置,并将其方位推定在今湖南东部的湘、资二水流域,南以五岭为限。可从。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政府又在新占领的南越之地重置苍梧郡,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此时苍梧的辖境则基本移至岭南地区。

  3.豫章

  “豫章”原为春秋楚地。《左传·定公四年》:“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杜预注:“吴乘舟从淮来,过蔡而舍之。”可见吴师溯淮水而上以伐楚,至蔡国则舍舟登陆组成联军,故“淮汭”当在蔡境无疑。所谓“自豫章与楚夹汉”,意思是说诸侯联军自“豫章”西行,与楚师夹汉水形成对峙,那么“豫章”一地显然应在蔡国以西、汉水以东的淮河上游附近。杜预以“豫章”为“汉东江北地名”,尽管不够确切,但大体方位仍基本合理。《汉书·地理志》有豫章郡,所辖在今江西省境,治南昌(今江西南昌)。县名“南昌”又见于秦封泥和里耶秦简,秦代属庐江郡,所以地名“豫章”最终移徙至长江以南,很可能始自西汉置郡。

  4.朝鲜

  《战国策·燕策一》苏秦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就语意来看,彼时的“朝鲜”为燕国东邻,其地与辽东接壤,而苏秦之言所反映的,应是燕国大举东略之前的疆域四至。《史记·朝鲜列传》:“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水为界,属燕。”此谓燕国全盛之际,曾取真番、朝鲜地以为己属,所筑“鄣塞”即辽东外长城,秦暨汉初因之,其界东抵水。水即今朝鲜国北部的清川江,可见战国后期燕取“朝鲜”之地并不在朝鲜半岛境内,而应密迩辽东地区才是。

  相应的线索尚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其中记载燕将秦开“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又云“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对比来看,燕昭王时所攻取的“朝鲜”故地,恐怕也只能位于上述五郡,尤其是辽东郡的辖境之内。此外,《汉书·地理志》玄莬郡颜注引应邵曰:“故真番,朝鲜胡国。”这就说明,故“真番”国所在的燕长城以东地区,原先亦统属于广义的“朝鲜”之地。西汉初年,燕人卫满聚党出“郭塞”,入主朝鲜半岛,役使真番、朝鲜各部及燕、齐亡命者而称王。武帝元封年间,汉廷攻灭卫氏朝鲜,并在辽东长城之外新置四郡,其中的乐浪郡治“朝鲜”则在今平壤附近。准此,地名“朝鲜”自战国后期至西汉前期同样呈现局部外移之势。

  5.大夏

  《史记·郑世家》载子产曰:“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集解》引服虔百:“大夏在汾、浍之间,主祀参星。”此“大夏”与“夏虚”为一地二名,乃叔虞封唐之地,在今临汾盆地一带。战国以降,地名“大夏”则开始象征着中原王朝的西北边域所至。《逸周书·王会解》:“大夏兹白牛。”孔晁注:“大夏,西北戎。”此“大夏”即为西北边地异族,有别于华夏集团。秦琅琊刻石云:“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有属县大夏,治今甘肃广河县西,其地望基本符合时人对“大夏”方位的一般性认知。

  6.瓜州

  “瓜州”本为姜戎、允姓之戎的居地。《左传·昭公九年》载晋惠公自秦返国之际,曾诱使“允姓之奸”徙居周畿近地,又称姜戎先祖离开“瓜州”乃出于秦人所迫,说明该地当在秦、晋之间,即今晋陕交界地带。《汉书·地理志》“敦煌县”注:“杜林以为古瓜州地。”颜师古云:“即《春秋左氏传》所云‘允姓之戎居于瓜州’者也。”旧说以今刻古,虽不确切,但犹可知汉代“瓜州”已移徙至河西走廊的西端。

  7.流沙

  与“瓜州”情形相近者,尚有“流沙”“三危”“昆吾”等地名。《尚书·禹贡》“导水章”曰:“道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下文讲到九州四境所及,又云“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此“流沙”历来争议甚多,推求文意来看,实际是战国时人对西北边域辽远之地的统称。如《国语·齐语》就以“流沙”“西吴”并举,韦昭注:“流沙、西吴,雍州之地。”“西吴”即陇山支脉吴山,在今陕西千阳县西北;而“流沙”作为当时“天下”西至的象征,大致即相当于《禹贡》雍州的西境,蒙文通先生考证其地应在岷山以北的陇右临洮一带,较为合理。至于汉代“流沙”所在,则较先前向西推移甚远。《汉书·地理志》张掖郡居延县原注:“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此“流沙”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部。

  8.三危

  “三危”相传为放逐三苗之地。《尚书·禹贡》:“三危既宅,三苗巫序。”孔传曰:“西裔之山已可居,三苗之族大有次叙。”是谓“三危”乃西部边陲之山。《史记·夏本纪》索隐:“郑玄引《河图》及《地说》百‘三危山在鸟鼠西南,与岐山相连’。”又,《汉书·地理志》陇西郡首阳县注:“《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南,渭水所出。”可见“鸟鼠”即渭水导源之地,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南。那么,早期的“三危”亦当距此不远,大致就在今甘肃南部的岷山北缘一带。然而汉代以后,“三危”一地又随“瓜州”而移徙至敦煌附近。如《左传·昭公九年》:“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以御螭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杜预注:“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又,《山海经·西山经》“三危之山”下郭璞注:“今在燉煌郡,《尚书》云‘窜三苗于三危’是也。”

  9.昆吾

  “昆吾”为夏方伯昆吾氏所居。《左传·哀公十七年》载卫都帝丘有“昆吾之观”,杜预注:“卫有观,在古昆吾氏之墟,今濮阳城中。”战国以后“昆吾”之地有二,《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南至宜春、鼎胡、御宿、昆吾。”晋灼曰:“昆吾,地名也,有亭。”在今陕西蓝田县境。另一“昆吾”则与西戎发生关联,最终用作西域地名而为世人所知。《列子·汤问》曰:“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鋙之剑,火浣之布。”或以为“昆吾”乃炼石之名,可铸剑;《博物志》引《周书》则称“昆吾”为地名,近西域。《元和郡县志》伊州条云:“《禹贡》九州之外,古戎地。古称昆吾,周穆王伐西戎,昆吾献赤刀。后转为伊吾,周衰,戎狄杂居泾、渭之北伊吾之地。”此“昆吾(伊吾)”则在今新疆哈密境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