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十万户侯梅鋗
(2022-03-23 09:29:54)
标签:
杂谈 |
梅鋗为鄱阳东北乡(今祁门闪里一带)人,约生于战国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约卒于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享年57岁。据近年发现的《汝南梅氏宗谱》记载,梅氏一世祖为商代梅伯,字珣,世居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二十九世梅季,由长沙安化迁余干环谷梅港;三十一世梅鋗,由梅港迁歙黟阊门(即今祁门),其后代则在祁门天源里(今闪里梅村)卜居,曾修魁春堂以祀。参与编修元史的祁门理学名贤汪克宽在《汉故梅列侯祠祀》中称:“梅侯名鋗,世居新安之祁门。”
梅鋗,身材魁梧英俊、虎背熊腰、臂力过人,他32-47岁这段年富力强的时光正是秦王朝统治的15年间。秦时的鄱阳令名曰吴芮,梅鋗原是吴芮手下的一员将领,负责训练士卒,保卫鄱阳一境之平安。鄱阳令吴芮是个很懂统治术的人物,吴芮在担任鄱阳令期间,甚得民心,加上他的手下梅鋗治军有方,即使在秦始皇暴政之时,鄱阳境内也一直比较稳定。
在我国古代列侯是一种爵位名称,秦代则有,列侯是二十等爵中的最高一级。列侯中大者封户以万计,小者只以百计,梅鋗封以10万户,算是列侯中最大者,仅次于封王,刘氏王朝担心这些异姓列侯在地方造反,故列侯平时一律居于京师,封地内的行政事务一般由中央任命官吏代为处理,但要在封地内为列侯建城。列侯死后,也要归葬其所封之府地内。
据史载,梅鋗“以功封列侯,食邑十万户”的封地就是古时新安之祁门一带,故祁门县境内就有过梅鋗城、梅鋗宅、梅鋗墓和梅侯旧墅等古迹。
梅鋗城,按照汉代要在封地内为列侯建城的规定,在祁门建有梅鋗城,简称梅城、梅邑。明《万历祁门县志》、清《康熙徽州府志》云:“(梅鋗城)在祁门县城西十里。”《万历祁门县志》还明确指出:此城乃“故侯梅鋗所建”,“城址久废”。祁门城西十里,即在原灯塔乡境内,于庄西桥之西,西峰山下,东至十里牌船形岗,西至新岭,北至庄坑口外西峰坦这一片开阔地,乃为梅鋗城遗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祁门县文化部门曾组织有关人士前往实地考察,认为梅鋗城遗址应为此地,因为在这里不仅依稀可见古城遗址之形制,并且当时可以在古城遗址上捡到古代碎石瓦砾,梅鋗古城的具体规模今已无考。
梅鋗宅,汉代在封地要为列侯建宅,以便列侯回封地时有居住之所。梅鋗宅又称梅列侯宅,建在祁门城东的祁山南麓栖真岩下,今县邮政大楼后。清《康熙徽州府志》中有记载:“梅列侯宅,在祁山。唐大历(注:766-779年)中,改为龙潭观”。据此记载,梅侯宅在唐大历之前曾保留过八百余年。后来,宋代改为“洞元观”,明代洞元观改为东岳庙,清代,庙又毁,改庙建为祠,成为祭祀理学家朱熹的场所。这里背山面水,奇花异草争艳吐芳,碧水溪流微波荡漾,古时环境幽雅清静,游客云集。
梅鋗墓,又称梅列侯墓,在祁门县城东南郊一公里处。根据汉代列侯墓俗,列侯死后要归葬其所封之府地内。梅鋗是卒于京师,后归葬于封地祁门的。清代《同治祁门县志》云:“(梅鋗墓)在县城南二里,悟法寺后”。 梅鋗墓即葬在悟法寺后山脊青松林中,由于年代久远,后悟法寺坍毁,墓冢也逐渐荒废。墓址、墓制均无考。悟法寺和梅鋗墓的遗址大致在原祁门二中的校园及其后山一带,现在这片地域已修成了南门汽车站(老站)及凤凰新村住宅区。
梅侯旧墅,又称梅别墅。同治《祁门县志》云:“梅侯旧墅者,即今东山书院新辟之园也”。梅侯旧墅实际上是人们为纪念梅鋗而建造的建筑物。自唐以后,祁山的梅鋗宅早已毁废,旧址上一片荒秽。一些后世儒生出于对梅鋗的怀念,自愿募捐集资,遂在梅鋗宅址附近的城东眉山另外兴建房屋,这一建筑群总称“梅鋗旧墅”。在旧墅周围还建了一些楼台亭阁,连同诸多自然景观,逐一冠以美称如:百花阁、文峰亭、寿石塔、步月台、文镜池、桃花坞等。至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这里又经修葺,增建为东山书院,一些古式建筑,如仰圣坊、风教堂、文公祠、养浩斋、观物楼等,重檐赭柱,跃赤流丹,蔚为壮观。“东山夕照”为“梅城十二景”之一,古人有诗句赞曰:“近对千家悬夜月,高凌百雉听更楼。双桥左右溪前拱,两水朝宗足底流。更见夕阳生晚翠,峰峰尽向画中求”。民国以后,这些建筑先后被毁。1972年在此地旧址新建城关镇初级中学,1981年改为祁门县教师进修学校。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由于年代久远,祁门县城周围有关梅鋗的古迹大多已荡然无存,然而梅鋗同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军一起英勇奋战、推翻秦王朝暴政统治的事迹将永载史册,梅鋗是徽州最早出现的国家级人物,梅鋗为祁门历史写下了璀灿的开篇。“梅城”和“梅鋗”的名字,也将在祁门千秋万代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