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读】2017年北京·吉林中考语文阅读真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标签:
精读散文中考北京吉林 |
分类: 中考美文精读精析 |
2017北京·吉林中考语文阅读真题:王本道《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一、结构与顺序(理读)
这是一篇散文,以记叙为主,间杂议论和抒情,作者通过自己庭院中的一株小小的蒲公英,联想到已故的老师,以及老师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作者通过赞美蒲公英来表达自己赞美这一观点的立场。蒲公英是全文的线索,联系起过去和现在,也是文章观点的纽带。
第1-3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我在院子里发现一株蒲公英,与其十一年的默契相守。并由蒲公英的品性引发出一段回忆。“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第4-6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插叙了高中阶段的一段经历,重点是语文老师关于人生意义的一段话。老师这一观点的含义,和蒲公英的品性极其相似,由此引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感叹。
第7、8段是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段全文,通过对蒲公英和平凡人生的对比,进一步明确观点,深化主题。“又在我耳边响起”将作者拉回现实,结束回忆,结束插叙。第8段是收尾段,抒发情感,“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与前文和主题相呼应。
显然,蒲公英在本文中既是实写,又是虚写,是以蒲公英来象征平凡而有意义的人生,并肯定这也是有价值的人生。这是散文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典型写法。
二、鉴赏与评价(品读)
1.
这个问题可以从第7自然段找到答案。蒲公英“无异于一颗野草”,非常普通,“率先破土”“即使无人问津”,种子飘散四处,任何地方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可见平凡但生命力极强。这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位置,为生活打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蒲公英的品格和普通人的品格是非常相似的。其实,作者的原文中在第3段写了蒲公英的用处——可以食用也可入药,也就是蒲公英的价值。但选入中考卷时删减了这些内容。
2.
默契的本义是指心灵相通,配合得很好。在文中指两个方面,一是指蒲公英与我十年来相约在庭院,有默契;二是指蒲公英的品性和普通人的品性相似,有默契。而且作者是赞成这种观点的。在文中有多处体现了默契:“冥冥之中,我感觉……盎然生机”“此后连续十年,……如约而至”“眼前这株……固守一处”“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等,这些内容都是点题之笔。
3.
4.
5.
6.
7.
8.
纵观全文,作者笔调轻盈流畅,在十分普通的日常平淡的场景中叙述中,加入一些文学色彩比较浓的词语,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和意蕴,也使本文更有文采,如徜徉、婀娜、盎然生机、心有灵犀、些微、抽青、姹紫嫣红、恣意灿烂、灿若明霞、雍容、卑微、朴实、释放、不懈不怠、仙逝、和煦明媚、春日、邂逅、耳畔、隆冬、盈盈、荡漾、佛面、倩影、默契,等等。
三、情感与观点(评读)
作者用蒲公英这一普通的野草,以及借语文老师的口,来展开对理想与前途、人生意义主题的探讨,并将蒲公英和“同学少年”对比,得出两者品性相同的结论,明示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不管生活经历如何,都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奋斗,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心怀温暖、感恩和爱。全文娓娓叙述,对蒲公英的赞赏、对语文老师的崇敬、对老师观点的深刻认可,理性的情感像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深沉、舒缓、坚定。可以说,本文是作者为普通人做的宣言。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将军可能就一个,士兵却千千万,这也是事实。对于作者的观点,我们要辩证地看。虽然每个人最终都归于平凡,但那只是结果,人生的道路要走得精彩,更要看过程。过程是什么?就是为理想不懈奋斗的历程。
作为年轻人,前途是未可知的,还是要“志存高远”,只不过,这个“志”,不一定是单一取向的,比如当今社会普遍向往的当官发财之类。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需要各行各业的状元,而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家庭条件等,让自己努力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的状元。即使这样,还是会有很多人当不了状元,但仍相信一点:在同等条件下,读书比不读书肯定更能适应这飞速变化的世界,努力肯定比不努力有更好的结果,还能收获精彩的过程。
学习也是一样,现在处于知识爆炸时代,我们在学生时代能学的知识实在是太少,学生时代更重要的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不落伍,或者是不那么快落伍。
然而,只要是努力的,不管结果如何,就要接受现实,哪怕自己成为庸常的普通人。其实,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用不同标准来评判同一个人,或者用一个标准来评判不同的人,可能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何为高贵、何为普通,实在是难以界定。因此,还是让我们保持奋斗的激情,以平和的心态来走完人生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