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精读】2017年北京·吉林中考语文阅读真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2018-06-28 12:30:44)
标签:

精读

散文

中考

北京

吉林

分类: 中考美文精读精析
关注微信公众号“美文精读”,可持续方便地获取中考美文的精读细讲。


2017北京·吉林中考语文阅读真题:王本道《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深度解读】

一、结构与顺序(理读)

这是一篇散文,以记叙为主,间杂议论和抒情,作者通过自己庭院中的一株小小的蒲公英,联想到已故的老师,以及老师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作者通过赞美蒲公英来表达自己赞美这一观点的立场。蒲公英是全文的线索,联系起过去和现在,也是文章观点的纽带。

1-3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我在院子里发现一株蒲公英,与其十一年的默契相守。并由蒲公英的品性引发出一段回忆。“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4-6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插叙了高中阶段的一段经历,重点是语文老师关于人生意义的一段话。老师这一观点的含义,和蒲公英的品性极其相似,由此引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感叹。

78段是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段全文,通过对蒲公英和平凡人生的对比,进一步明确观点,深化主题。“又在我耳边响起”将作者拉回现实,结束回忆,结束插叙。第8段是收尾段,抒发情感,“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与前文和主题相呼应。

显然,蒲公英在本文中既是实写,又是虚写,是以蒲公英来象征平凡而有意义的人生,并肯定这也是有价值的人生。这是散文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典型写法。

二、鉴赏与评价(品读)

1. 作者为何选用蒲公英来作为线索和象征载体?

这个问题可以从第7自然段找到答案。蒲公英“无异于一颗野草”,非常普通,“率先破土”“即使无人问津”,种子飘散四处,任何地方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可见平凡但生命力极强。这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位置,为生活打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蒲公英的品格和普通人的品格是非常相似的。其实,作者的原文中在第3段写了蒲公英的用处——可以食用也可入药,也就是蒲公英的价值。但选入中考卷时删减了这些内容。

2. 如何理解“默契”,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默契?

默契的本义是指心灵相通,配合得很好。在文中指两个方面,一是指蒲公英与我十年来相约在庭院,有默契;二是指蒲公英的品性和普通人的品性相似,有默契。而且作者是赞成这种观点的。在文中有多处体现了默契:“冥冥之中,我感觉……盎然生机”“此后连续十年,……如约而至”“眼前这株……固守一处”“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等,这些内容都是点题之笔。

3. 文章第1段和第2段都提到了海棠和白玉兰。第1段说白玉兰和海棠“沉寂着”,但蒲公英却已经发芽散叶,这是通过对比,说明蒲公英的生命力旺盛,同时也是暗指普通人的勤劳。第2段将海棠的“灿若明霞”和白玉兰的“雍容”对比蒲公英的“低矮卑微”,衬托出蒲公英的普通而有价值的一生,“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者似有似无的幽香”,挺立说明蒲公英的坚定立场和坚强信念,似有似无的幽香说明蒲公英虽然普通,但仍然奉献着自己的价值,以此凸显蒲公英的品性——不争风,不邀宠,默默奉献。

4. “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是过渡句,自然的过渡到回忆的插叙内容。

5. 文中的语文老师,性格平和、朴实,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好的学识,爱学生,善于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在作者眼中不仅是个好老师,还是自己的人生导师。老师的这些形象特点可以从一些词句体现出来:“标准的普通话”说明出身较好或受过良好的教育,“慢声细语”说明性格平和,“却很有感情色彩”也说明语文水平较高,“在古典……很深的造诣”直接说明水平高,表明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学识;“他也参与其中”“师生谈笑”说明老师爱学生,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性格随和;“返校后,老师以……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说明善于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其实,语文老师何尝不是一株蒲公英?!

6. 5段老师的话,是全文揭示观点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引发出作者第7段的对比评价。作者先用同学们发表的“志存高远”的志向引出话题,然后再写出老师的观点——真诚希望成才,表示鼓励和期盼;“不奢望……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却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理性表达,其意思是年轻人是要志存高远,有远大志向,要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即使成为一个普通人,只要能体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以白杨、灌木、蒲公英做对比,比喻不同的人生境地,但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正式因为老师的话与同学的志向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才引起同学的久久沉思。

7. 7自然段实际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概括总结。从“平心而论”到“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概括总结蒲公英的生活生长特点,映射出其品质;之后的部分概括总结“同学少年”的成长和生活状况,同样映射出其品质,验证老师的话的正确性,同时又得出结论:“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这里的“这”,指代副词,指代的就是前面同学少年的品格,即从“几十年间”到“一份明媚”。

8. 8段抒发情感,强调“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照应前文,呼应主题。

纵观全文,作者笔调轻盈流畅,在十分普通的日常平淡的场景中叙述中,加入一些文学色彩比较浓的词语,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和意蕴,也使本文更有文采,如徜徉、婀娜、盎然生机、心有灵犀、些微、抽青、姹紫嫣红、恣意灿烂、灿若明霞、雍容、卑微、朴实、释放、不懈不怠、仙逝、和煦明媚、春日、邂逅、耳畔、隆冬、盈盈、荡漾、佛面、倩影、默契,等等。

三、情感与观点(评读)

作者用蒲公英这一普通的野草,以及借语文老师的口,来展开对理想与前途、人生意义主题的探讨,并将蒲公英和“同学少年”对比,得出两者品性相同的结论,明示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不管生活经历如何,都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奋斗,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心怀温暖、感恩和爱。全文娓娓叙述,对蒲公英的赞赏、对语文老师的崇敬、对老师观点的深刻认可,理性的情感像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深沉、舒缓、坚定。可以说,本文是作者为普通人做的宣言。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将军可能就一个,士兵却千千万,这也是事实。对于作者的观点,我们要辩证地看。虽然每个人最终都归于平凡,但那只是结果,人生的道路要走得精彩,更要看过程。过程是什么?就是为理想不懈奋斗的历程。

作为年轻人,前途是未可知的,还是要“志存高远”,只不过,这个“志”,不一定是单一取向的,比如当今社会普遍向往的当官发财之类。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需要各行各业的状元,而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家庭条件等,让自己努力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的状元。即使这样,还是会有很多人当不了状元,但仍相信一点:在同等条件下,读书比不读书肯定更能适应这飞速变化的世界,努力肯定比不努力有更好的结果,还能收获精彩的过程。

学习也是一样,现在处于知识爆炸时代,我们在学生时代能学的知识实在是太少,学生时代更重要的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不落伍,或者是不那么快落伍。

然而,只要是努力的,不管结果如何,就要接受现实,哪怕自己成为庸常的普通人。其实,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用不同标准来评判同一个人,或者用一个标准来评判不同的人,可能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何为高贵、何为普通,实在是难以界定。因此,还是让我们保持奋斗的激情,以平和的心态来走完人生之路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