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助背:3.用归纳论证法读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19-07-23 06:37:23)
导读
本文先举例、后归纳,辩证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8,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9,所以10动心忍性,曾益11其所不能。
人恒过12,然后13能改;困于心14,衡15于虑,而后作16;征17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8。入则无法家拂士1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0,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1也。
注释: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灭亡。两个小句子都是状语后置。本文也是人教社初中传统教材。在1987年11月第二版初三上课本中,本文分为四个自然段,即将开篇六个事例的语句作为第一段,最后一句作为第四段。2006年12月第二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下课本将1987版这篇选文的第一、二两段合而为一,将第三、四段也合并为一段,全文成了两段,并匪夷所思地改合并处的句号均改为逗号。使得合并后的第一段一逗到底,第二段也只有两个长句子。2017年统编本在2006版的基础上,将文章开头的六个事例作为一个长句子,逻辑上比较顺;第二段“国恒亡”后点句号。也就是说,将1987年版的四段合并为两段,标点不变。如此,论证思路显得清晰。
读背技法:归纳论证法
开篇由六个事例组成排比:“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作者采用点例法,语言高度概括,很符合一些议论文中对具体事例的叙述方法。这六个事例怎样流畅地背诵而不颠倒错乱?可将六个人名编成一句前四后三结构的七言诗:“舜傅胶管孙百里”,前四言的“舜傅”谐音“胜负”,“胶管”谐音“交管”(交通管理),后三言的首字“孙”与前四言的首字“舜”双声(声母相同)。如果其余内容记忆混淆,可再配一个对句:“发畎版鱼士海市”,发,起,指任用,与下文连续五个“举”的意思相同。
第一段的论证部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里的八个小句子的第二至六句也组成排比,连同前后的其他小句子,形成了很强的语言气势,对上文的六个事例作了综合分析,充分论证了中心论点。现在不少中学生写议论文或堆砌论据,或不加分析,或(论证)从概念出发,动辄就是套话,事例与分析“两张皮”,这是没有很好地学习如此优秀的议论文的论述方法所致。这篇课文的小句子1就是对上文六个事例的概括,接下来的排比就是对上文中所举出的六位杰出人士情况的分析。句中使动用法的“苦”“劳”“饿”“空乏”“拂乱”,概括了上述六位杰出者曾经的遭遇。这里的小句子7,按照前面排比的句式,也可以写成“动其心任其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可能是那样的话,排比句的式子过长,也可能是前面已经有“苦其心志”那样的句子,因而插进了“所以”二字,语言形式就有了变化,显得灵动而活泼。小句子8中的“曾(增)益”是对六种使动情况的小结。在其所不能做到的地方(所欠缺的方面)增加,实际上就是增加其才能。整句话较长,可浓缩成两个七言句:“故天必先劳饿空,行拂所以动曾益”。
第二段的第一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由8个小句子三个层次组成。前2句,论述普遍的情况,又充满人情味。3、4、5三个小句子,先对照,再承接;6、7、8句式与前者一样。这个长句子可浓缩为“人恒过,困衡作,征色发声而后喻”两个七言句。
第二段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前两个小句子形式对照映衬,内容密切相关,先“入”后“出”,不先“入”,何以“出”?与生活中的逻辑完全相符,且“出”后又引出“外”,语意连贯流畅。小句子3指出普遍现象:这样的国家常常会走向败亡。为什么?蓄势之后留待最后小结点题句再说。全句可用“入无出无国恒亡”七言来记诵。
第二段总结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先用插说“然后”,再得出结论,且其结论与中心论点合二为一,和盘托出,干净利落,发人深省,令人信服。这句可浓缩为“知生忧患安乐死”一个七言句。
小结升华:
首先要抓住本文的结构特点,从具体到一般,内容实在。文章具备了形象说理的元素,孕育出后世的“杂说”与现代的“杂文”。较长的语句,应在分层阅读后,抓住句式特点与前后联系。还可以用浓缩原文的形式与方法来帮助记诵。
附浓缩文中内容帮助记诵的七言句:
舜傅胶管孙百里,发畎版鱼士海市。
故天必先劳饿空,行拂所以动曾益。
人恒过,困衡作,征色发声而后喻。
入无出无国恒亡,知生忧患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