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中期报告
(2018-11-14 13:44:49)延长县小学 石进芳
一、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先后学习了皮连生著《教与学的心理学》;
李欣鞠著《如何改变厌学情绪》;任恩刚著《走进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陈家麟著《学校心理教育》。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为我的教学研究提供了知识保障。
二、问卷调查研究:为了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首先对本校高年级学困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学生学困的具体原因,确定学困对象及研究策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达100%。通过分析,我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三、弄清学困生产生的真正原因:
1、客观成因: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例如:学校、父母对“学困生”的重视、教育及关心程度不够,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人管理孩子的学习;有些孩子父母文化程度较低,辅导不了孩子学习;有些孩子,在班级里成绩差,经常处于被责怪、被冷落的地位,自尊心受到伤害;再加之,社会上也没有对对“学困生”进行保护的政策。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不良学习习惯没有及时得到矫正。长期以来,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数学感到头疼,逐渐和其他学生拉开了差距。
2、主观原因: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自觉性差,学习习惯差;学生基础差,数学成绩不理想,自卑心理严重;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数学有畏难情绪;学习方法欠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没有积极地去克服;
四、初步探究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过程和策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公平享受教育权利的人。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要转换“学困生”,教师首先要尊重、关爱“学困生”,深入的了解学困生的“困”所在,不歧视不放弃,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爱”教育感化他们,优化“学困生”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用爱心、耐心、信心和恒心教育、引导他们,发挥家校联合的优势,让他们逐步摆脱学困,爱上数学、学会数学、会学数学。
1、倾教师之爱,关注数学学困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自成立了“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活动研究小组以来,我们以“师爱”为魂,把“爱”作为转化“学困生”的源动力,并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诲人不倦、严格要求,多多关注学困学生为工作重点,从“学困生”的行为、习惯、态度、方法等各个方面给予帮助和关爱,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促进了“学困生”的转化。
2、激发兴趣,培养克服困难的决心。“学困生”由于数学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时可能也想进步,但是缺少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进步起来依旧困难。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课堂,优化课堂结构,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会他们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逐渐走出学习数学的困境,积极主动的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小主人,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循序渐进,培养良好的习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一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心平气和,因材施教,尊重学困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提高“学困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培养“学困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开始对他们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先端正学习态度,教育他们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然后从基础抓起,重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能力的提高,逐步培养他们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正视学习中的困难,做到简单题目不犯错误,比较难的题目敢于挑战。目前,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好转,能积极、认真的完成数学作业,抄袭作业现象已经杜绝,计算能力有所提高,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初步养成。
4、加强辅导,开展“同伴互助“活动,促进了“学困生”转化。
“学困生”和其他学生相比,在学习习惯、知识的接受、理解、掌握和运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照顾他们,从基础抓起,在课后还加强辅导,举一反三,及时查漏补缺。另外,在班级里还可以发挥优等生的作用,开展“同伴互助“活动,积极促进“学困生”转化。
5、家校联系,共同管理稍有起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同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和“学困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共同管理,积极引导,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家长在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认真书写方面配合得较好,但是在辅导孩子作业方面,由于能力有限,辅导不够给力。
五、目前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促进本人教学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到人人是公平享受教育的。初步构建了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了专业素养的提升,学生同伴互助意识的提高。
2、通过研究,对“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及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的困惑,激发了“学困生”的上进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4、促进了“学困生”的转化,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六、存在的困难及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1、存在的困难:
(1)由于各个学生学困的原因不相同,家长素质不同,转化起来效果就不同。相对而言,中低年级“学困生”相对好转化些,高年级学生转化相对困难些。家长配合与家长不配合结果也不一样。有些同学由于比较聪明但贪玩而学习差,还比较好说,但有些学生反应很慢,基础还很差,甚至低年级的知识根本都不会,高年级辅导起来就比较困难。另外,教师的的时间有限,课余辅导有限,所以,要使所有的“学困生”都能得到很好的转化任务比较艰巨。
(2)虽然在具体的教学中各位教师都在努力做好 “学困生”的转化,但是由于教师工作繁忙,有时不能及时的做好记录和反思。
2、解决思路:让每一位教师都认真研究班级里“学困生”学困的原因,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相互交流,为“学困生”转化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爱心和耐心,从低年级起,就认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要歧视他们、不要放弃他们。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反思、及时记录、及时分析、及时交流、及时总结自己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想,善于发挥教师团队的力量和家长的作用,共同努力,改变每一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迷茫、痛苦的孩子,让他们跟所有孩子一样拥有自信和成功!
下一步将继续深入研究“学困生”转化工作,不断的完善和收集各项过程性资料,撰写好论文、调查报告,争取第三阶段按时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