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字水平的有效策略

(2018-06-25 00:11:51)
分类: 反思论文

浅谈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字水平的有效策略

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  郭艳

【摘   要】汉字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凝聚着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为了让学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写字水平,首先要追根溯源,从心理上激发学生写字欲望。接着,狠抓根本,做到姿势、执笔要正确,并仔细读帖,摆好间架,勤学苦练,为写好字,奠定基础。然后,名帖引路,发挥榜样作用,为提高学生学识修养、艺术修养指明方向,进而在老师的激励肯定,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为练好字、写好字提供动力。

【关键字】写字、策略

    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可以看出“字如其人”,“字正人正”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对小学生来说,写好字既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又能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学识修养,又可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同时,也达成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字目标。而这一目标恰好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不谋而合。《评价标准》中写字评价分别从书写规范、正确,行款美观,书写习惯几方面来评价。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字水平呢?现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追根溯源,激发写字欲望

    1、感起源奇趣美

学生就是一个探索者,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而汉字起源既神秘又奇趣。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仓颉造字等,将它引入课堂,势必激发学生强烈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探索中加深学生对汉字,对写字的兴趣。

2、感结构意趣美

    汉字是表意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六书”的汉字造字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如,“水”,体现了流水汤汤的意态;“山”,描述了大山连绵起伏的样子;“日”和“月”,重现了太阳和月亮的原形。若将这样的结构意趣融入在写字教学中,学生势必一个被动学习者,变为一个了解汉字,书写汉字的“好之者”、“乐之者”。

    3.感书法神韵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书写中体现汉字的优美”和“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的目标。笔者认为,从甲骨文,到钟鼎文,大篆小篆,到晋代行书、汉隶,魏碑、唐楷唐代狂草和今草、宋代行书,元明清的行书魏碑小篆,民国书法,乃至现代的书法,它以抽象的笔墨线条给人以震荡心灵的美感,将书法赏析内容载入小学的写字教学,不仅让学生在书法的艺术之林中感受书法的神韵、魅力,也使学生爱上写字,爱上书法,燃起学习的激情和冲动;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也成为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盛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汉字天生具有无穷的魅力,追根求源的方式,一方面拉近了学生和汉字的距离,从让孩子打心眼里爱上汉字,生发一种崇敬感、亲近感,最终化被动为主动,达成《新课程标准》中规范、正确、美观且姿势正确这一目标。。

二、狠抓根本,奠定良好基础

1、姿势、执笔要正确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部分孩子喜欢托着下巴,趴着写字等不正确的写字姿势。这让许多孩子提前带上了眼镜;而另一部分孩子则因执笔姿势不正确,导致书写畸形,书写速度较慢等现象,可见姿势和执笔在写字水平的提高上有重要影响。

这就要求,写字要采用坐姿,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右手执笔,笔的位置要略偏右侧。眼睛距纸面约30厘米,胸部距桌边约10厘米。两臂自然伸展,小臂平枕桌面。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腹分别按住笔杆的左右两侧,中指第一关节左侧抵住笔杆的下方,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贴靠中指自然弯曲成半握拳状,起直辖市控制作用。拇指与笔杆接触点到笔尖的距离约4厘米。笔杆斜靠在虎口上,与纸面成4560度角,字越小,角度越大。用钢笔写字要注意笔尖在外,笔舌在里,让笔尖的中缝接触纸面,以保证出水均匀,线条流畅。写字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写字的好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各科教师都要随时抓,紧抓不放,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2、读帖要仔细,间架要摆好

    著名书法家李放鸣说:“点画为形,结构为主,节奏为韵,气韵为神。掌握了点画和结构,即能写一手好字,四者兼备,方能达到书法艺术所要求的境界。”换句话来说,笔画是字的基本组成部分,犹如“机器”上的“零部件”,先有“零部件”才好组装“机器”,同时,注意形近字笔画的区别。如:独体字“不”和“衣”字,他们形状相似,结构上有微妙的区别。“不”字横画略长;撇,应在中心线偏右,竖在中心线上,撇和反捺收笔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衣”横画不宜太长,斜撇在中轴线横画中间撇出,竖勾的起笔在中轴线偏左一些,为右边的撇捺留够空间。这就是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只有做到这点,打牢基础,才不至于“头重脚轻”。可见,摆好间架结构师提高写字水平的关键。

    当然,写字教学就是写字知识、方法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的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运笔方法、笔画特点、结构要求等先要讲解清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示范,准确扎实地讲清写运笔要领,这是引导学生有效地把字写好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年龄特点、现有状况出发,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注重实效,不要贪多求快,要一步一步学扎实。

    3、勤学苦练要坚持

    写一手好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练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的过程。“登楼不下四十年”,要练好字,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需要长期的钻研和磨练,需要“铁棒磨成针”的“滴水穿石”之功。要克服急功近利和畏难情绪,要心平气和,善始善终,一丝不苟。

当然,勤学苦练不等于疲劳战。疲劳战是对情绪记忆的伤害,在医学上叫提前支取说,会对以后的身体造成不适,自然无兴趣可言,也无从进步。这就好比上网人少的情况下,网速就快;网人多的时候,大家都来挤,网速就慢。因此,教师在布置练字任务时要因人而异,注意量分配,质的要求。

以上三方面,是有机联系,不可或缺得,缺其一则行不通。因此,笔者认为正确的姿势,把握字体结构,并不辞辛苦、持之以恒的练习,是写好字的根本。

    三、名帖引路,发挥榜样作用

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有句名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说明读书对书法学习的重要性。在大力倡导“海量阅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写字教学与文学紧密结合,在朗读中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美学和艺术修养。

“书画同源,各艺同辙。”书法与绘画、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都有相同或相通之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狂草艺术,据说是因为看到公孙大娘舞剑,得到启示而成功的。唐代书法家怀素,夏日观看天上奇峰般的云彩,夜间静听嘉陵江的涛声,从中激发起书法创作的灵感。王羲之为了研究执笔和运笔,曾仔细地观察鹅在池中浮游的神态,从中悟出写字的道理。因此,我们写字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层次教学,多元教学,在加强多方面文化艺术修养的同时,培养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习惯,加强道德情操修养,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四、给予肯定,饱尝成功喜悦

    要学生写一手好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保持学生写字热情的持久性,不断提高写字水平,评价机制的设立显得格外重要。

    为给学生以积极的激励,教师可以采取评价星级制,对于写得整洁的,书写优美的,有进步的给予加星,三星、四星、五星,让学生充分品尝成功的喜悦;也可以采用写评语的形式和学生亲切的交流、沟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同时便于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如,“你又进步了。”“你真是一个小书法家!佩服!”“如果你的结构在合理些就更棒!”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们写得好的字划上一个红圈圈;或者将字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拿到班上进行表扬,并授予“小小书法家”称号。这样被表扬的同学收到了激励,树立信心,不断进步,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榜样。

     为了让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看到不足,在评价时一定要客观、公正。因此,可以在年级或班级不定期开展写字比赛、写字展览;开辟“我满意的作品”张贴栏,实现想贴就贴,张扬自我,展示自我的目的。这种展示不仅让学生尝到果实的甜美,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同时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层次教学,多元化教学的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进步,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写字水平,就需要追根溯源,让学生感受汉字神秘的美,进从心理上激发学生写字欲望。接着,狠抓根本,做到姿势、执笔要正确,仔细读帖,摆好间架,勤学苦练,为写好字奠定良好的基础。然后,名帖引路,发挥榜样作用,为提高学生学识修养、艺术修养指明方向,且加上老师的激励肯定,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就能为练好字、写好字提供动力。这样就能更有效实现《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中对写字的要求,达到育人育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6.8

[2]       《怎样练好硬笔书法呢》,http://www.xici.net/b107103/d72903255.htm,2008.6

[3]       《钢笔楷行书技法法》,李放鸣著,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