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园美工区域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阶段工作小结

(2018-12-24 23:06:40)

   《纲要》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幼儿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教师主要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表达的乐趣。”《指南》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得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态度的独特方式。”目前技艺化的美术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在于体验的缺失。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孩子在没有对生活、对自然丰富感受的前提下就直接进行美术技能的学习,这种毫无生活经验与情感色彩的知识技能传授活动儿童是被束缚的。我们倡导利用游戏让幼儿体验的美术教育,注重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形成丰富深刻的审美体验,实现更圆满的个性感受与创想。

    一学期匆匆而过,这学期我们美术教学工作既忙碌又紧张。在教学中我们努力贯彻《纲要》精神,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孩子们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通过教学让孩子们能感知美并学会创作美。在本学期开展的各项工作中,努力学习转变教育观念,理清思路,站在新的教师角色位置感受美术课给教师与孩子带来的创造和发展空间,在实践中教师与孩子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现将现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概述:

开学初,我们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尽可能地按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水粉画创作为主的美术特色活动:“跟进式”的美术课堂研讨活动;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积极参加学校领导安排的各项活动宣传、绘画比赛等临时工作。本学期我以稳重、灵活、认真、扎实的工作态度,面对教学工作,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我们团结互助,互相取长补短,有很多收获。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1、深入学习《纲要》精神。

    2、根据本学期教研重点,上网收集有关资料,学习。除了教研组的理论学习之外,还利用电脑查阅进行业务学习,课余时间经常钻研、探讨,从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论修养。

3、积极参加各类各项培训、学习活动,把信息带回“家”,与组内老师共同分享。 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认识。通过各方面的学习,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认真撰写教育随笔,对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寻找新的理解和追求,并在教学中把这些理念落实到实践中。

1)多和幼儿讨论

以前在组织美术活动时大多是示范讲解,很少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他们便习惯与画些教过的图像,很少有自己的创造,后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结合欣赏或操作,提出一些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听听他们对一些出现不一致的意见时我们就鼓励他们通过反复的操作去寻求答案。如在“装饰太阳帽”活动中,在先涂底色还是先涂花纹的问题,我没作规定,而是让他们通过作画、比较,自己体会哪种手法效果更好。

2)多观察幼儿的表现

有一次画小猪,赵浩铭在小猪的脸上和身上都涂了乱七八糟的饿颜色,他说:“小猪不小心掉进水沟里了。”“小猪这么脏没人和他起玩了”我因势利导要求他再画一张小猪洗澡的画,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孩子继续创作的自信心。

3)多向幼儿学习

在和幼儿交流中,我发现幼儿解释事物时总是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是非常生动、贴切。如西瓜的颜色没涂均匀时,他们会说西瓜烂了,平时我会借此机会了解孩子认识和解释某些事物的优点。由于幼儿本身所具有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与年龄特征,加上美术活动自身的趣味性和操作性,对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教育并不是难事,从这学期的实验效果看,幼儿期对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教育也十分有利,然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单靠美术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它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一起挖掘多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作用,以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最好发展。

4、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研讨中解决问题,明确下阶段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的观念和幼儿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借此我们也看到存在问题:我们教师的研究思路已经很清晰了,但各年龄段的培养目标不是很明确等等。

下阶段的工作目标:
    
1)抓紧实践完成该课题中幼儿的培养目标或是发展目标的制定;
   
2)通过多种园本培训和外出专业培训,进一步开阔老师的视野,创新成果;
   
3)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美术活动材料,丰富本课程的构建;
   
4)积累课题研究典型课例,在反复研讨中深入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