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莲说》教学设计

(2018-06-13 23:01:38)
分类: 原创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旧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所以重点在掌握本文的托物言志写法及文章的主旨,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三、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四、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五、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好幻灯片和上课所用媒体以及链接资料

1周敦颐的故事。2对比阅读材料

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评价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江西南康郡为官期间,亲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心裁地把莲池叫做“爱莲池”。每当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神思索。经过酝酿、构思、推敲,终于写下了流芳百世的篇章《爱莲说》。 

七、教法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可爱者甚   

2.出淤泥而不

3.濯清涟而不

4.不枝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6.陶后有闻

7.乎众矣

(教学设想:复习重点词义,更好的理解莲花的品质)
师: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评价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人之所爱,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一个人的品行修为。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研读这篇传世佳作《爱连说》

(二)、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
.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探究:莲与君子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莲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莲濯清涟而不妖——君子不媚俗;莲中通外直———君子通达正直;莲不蔓不枝——君子不攀附;莲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君子美德远播;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品格高洁,不可亵渎。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而现实生活中,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为了主持公道,甚至不惜丢掉乌纱帽。据《宋史》记载,周敦颐在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曾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与其顶头上司王逵据理力争,最终使王逵悟,从而避免了一桩冤案,维护了公平正义。

托物言志的特点,是将“物”的外在特点的描绘与人的精神品质的揭示关联起来,以“物”来喻人,托“物”以言志。(渗透写法:言志,物是基础。正所谓“形由神生,神自形显”

3.学习本文衬托的写法。

本文主要是赞美莲花,但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隐逸者”和“富贵者”这两种人又有怎样的看法?

作者把菊比作“隐逸者”,他不完全赞美隐逸生活,只赞同陶渊明不苟于世人的品格,流露出“惋惜”之情;把牡丹比作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的“富贵者”,对这种人流露出“鄙视”之情。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进行衬托——菊花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衬托,从而使“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更显超群。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则写人,以“隐逸者”“富贵者”分别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地强调了文章主旨和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

  资料链接: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吟诵着《归去来兮辞》,在《桃花源记》中营造了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最后选择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周敦颐虽也有“山林之志”,但却胸怀洒脱地在各地作官,并将微薄的积蓄捐给了故里宗族,既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也在为官上有着卓越建树。黄庭坚曾盛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周敦颐和陶渊明是不同的: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在淤泥中生长——保持着高洁独立品性、如荷花一般的生长。两人选择虽不同,但都明显地有异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都同样伟大!

 

(三)归纳总结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四)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1.语音美。或叠音(如“亭亭净植”),或重韵(如“蕃”与“丹”“染”),韵律和谐,节奏明快。

2.遣词用字美。“独”照应“鲜”,“盛”照应“众”,片言能明百意,只字可敌万语。

3.句式美。略者,寥寥数字;详者,精心描绘。散中有偶,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变化多姿:叹古人,用陈述句,平实稳妥,有俱往矣的韵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用感叹句,鄙夷不屑之情宣泄无遗。

4.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有爱莲史的概述,有对莲花形象的描绘,有对诸花品质的品评,也有自身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突出“爱莲”这一主旨。文虽短而旨深。

5.写作手法美。全文的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局部用的是比喻或象征,另辅以正衬与反衬。

 

 

(五)比较阅读: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节选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基;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注:岌然:高耸的样子   填委:堆放。    皦察之政:皦(ji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   

1.解释词语:岌然如太常之旗(             君见而之(      

2.下列句子“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南康太守听事       予独爱莲出淤泥

B. 而后枝叶附          水陆草木

C.君见而怜             

3. 徐君的德行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回答。

4. 周敦颐《爱莲说》“莲”与“杉”品性相近的四句话。

)、实践语言,谈感悟

1.结合《爱莲说》,简单谈谈你对热播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中人物的看法。

2..你喜欢什么事物?觉得它有什么可品之处?请你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爱XX说》
九、教学反思:

首先,重点体味莲的形象,抓关键词: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亵玩,四个“不”,体现莲的不随流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托此物,言己志:爱莲,就是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从而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并结合周敦颐的故事来证明。其次,对比阅读,紧密联系本文《爱莲说》,进行拓展。最后,作业,联系生活中的反腐剧《人名的名义》,来谈感悟。不足之处,语言表达和板书需要进一步加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