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2018-06-14 16:48:51)
分类: 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出示自学目标: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二、自学环节

出示自学提示,探索规律

1. 自读例1,思考有几种解题方法并列出算式?

2.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3.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4.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5.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来表示

三、互学环节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结果

三、导学环节

老师明确:a+b=b+a

四、当堂练习

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

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再在老师提供的信息下面提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最后老师要求学生解答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教学时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并交流,学生可以说出40+5656+40这两个算式,发现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再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两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最后再模仿让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让学生同桌讨论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本节课学生参与活动很积极,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是: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时,没有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说,老师辅导参与过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说互补、找出规律,老师可以在学生活动中给予辅导、完善,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出示自学目标: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二、自学环节

出示自学提示,探索规律

1. 自读例2,思考有几种解题方法并列出算式?

2.几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那哪种算式计算最简便?

3.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4.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5.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所发现的运算规律?

三、互学环节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结果

三、导学环节

老师明确:

1.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2.用字母表示。

 ab)+c____+(________

四、当堂练习  

1.完成课本P18做一做2

2.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    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教材练习五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六、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利用课件也节约了大量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练习。由于本节课内容不多,也很简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学生发言积极,所以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

1、在铺垫环节,我出示了一道加法算式,在学生做完并板演之后,我没有利用好这个资源,好像这个题和本节课没有什么关联似的。

2、闯关环节的第二关是判断下面的算式是否满足加法结合律,学生有的说是,有的否定。在确认本道题不符合加法结合律时,我应该问,怎样能让它符合加法结合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定律,也充分利用了资源。

3、我发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格式不准确。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三、自学环节(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出示自学提提示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四、互学环节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五、导学环节

老师明确: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

         1.学会观察算式中数字的特点

         2.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六、当堂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减法的性质

教学目标:

1、观察、猜想通过、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2、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3、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4、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并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三、自学环节

    自主探索,出示自学提示: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四、互学环节

   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五、导学环节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六、当堂练习环节 

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七、小结 :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和处理,我主要遵循: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算法多样化。传统的计算教学很枯燥、乏味,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之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是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一样,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后得出三种解法【2346634234-(6634),2343466】, 并鼓励学生从这三个算式中自主选择喜欢的一个算式来进行计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了这个算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瞬间被激活,并总结出简便运算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不但有效地获得数学思维方法,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即促进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精心设计地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锤炼学生的情感。以前,我总是习惯自己多讲,今天我给学生提供了乐于探索的平台,学生们充分展示出了善于交流的才华,真挚地流露出了敢于评判的情感,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从台前退到了幕后,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觉得这个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