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皂角(皂荚)采刺林的栽植与管理、皂角树的种植与管理技术

(2018-06-10 17:14:22)
标签:

皂角新品种

皂角品种

皂角苗

皂角管理

皂角种植

分类: 大刺皂荚专题

皂角(皂荚)采刺林的栽植与管理

                 

皂角(皂荚)刺,又名皂刺、天丁、皂针、皂角刺、皂角针等,为苏木科皂角(皂荚)的干燥棘刺。功用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抗癌。以其极高的药用价值为制药行业广泛采用。因多年来城市绿化大量移植皂角(皂荚)大树,造成皂刺产量急剧减少,国内资源几近枯竭,皂角(皂荚)刺价格连年上涨,目前纯刺切片价格已达到90-120元/公斤,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近年来,河南省嵩县大力发展皂角(皂荚)采刺林种植,成为河南省及全国最重要的皂角(皂荚)刺生产基地。皂角(皂荚)采刺林栽后当年就可采收获皂刺,五年可进入采刺丰产期,每亩产值可达8000-12000元。嵩县何村乡罗庄村50亩旱坡地6年生皂角(皂荚)采刺林,株行距1.5×2米,每亩222株,2013年平均每株皂刺产值超70元,平均每亩皂角(皂荚)刺产值达15000元以上。

一、造林栽植

1、苗木选择

要求、级苗木出圃造林。一般级苗地径0.8厘米以上,级苗地径0.6厘米以上。一般保留苗干30厘米左右截干造林,可明显提高成活率。最好分级栽植。苗木必须保持根系较完整,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不失水。

2、栽植季节:每年10月下旬霜降过后落叶后至翌年3月发芽前,最好选阴天种植,但应避开严冬栽植。10月下旬至11月栽植,因土壤水分较充足,根系恢复早,有利于成活和提高长势。

3、注意基肥:每穴施入经充分腐熟的厩肥10kg~20kg和钙镁磷肥0.25,表土回填。

4、栽植方法:种植前,适当修剪苗木根系。将苗木根系放入清水或生根粉水中浸泡12小时以上,促使苗木充分吸水。种植时扶正苗木,埋土至根际处,用手轻提苗木,使根系舒展,然后尽量踏实。种植后,浇透定根水,上盖松土,然后最好漏斗形地膜覆盖。

、抚育管理

1、幼林抚育

造林后3年内的幼林留1m2的树盘。每年6月~7月份进行除草。幼林抚育以除草、培土为主,每年10月份进行垦抚。垦抚不宜深挖,以免伤及幼树根系。

2、施肥

一年两次,第一次在3月中旬,第二次在6月上中旬。以施有机肥为主,可兼施N、P、K复合肥。年施肥量折复合肥0.25~0.5/株;造林后1年~3年,离幼树30处沟施。3年后,沿幼树树冠投影线沟施。

3、间作套种

坡度平缓的幼林地或坡耕地造林可套种花生、豆类等具有固氮作用的经济作物或绿肥。作物与皂角(皂荚)间应保持100cm距离。

4、水分管理

雨季注意及时排水,严防受涝;如有条件干旱时可适当灌溉。

附作者简介:何山林,男,今年47岁,是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林业局林技站站长、林业高级工程师。主要擅长林业育苗、皂角(皂荚)品种培育及栽培、植物分类。

主持培育“嵩刺1号”皂角(皂荚)、“嵩刺2号”皂角(皂荚)、“嵩刺3号”皂角(皂荚)3个刺用皂角(皂荚)新品种,参与选育的刺用皂角(皂荚)乡土品种密刺皂角(皂荚),分别通过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是目前国内刺用皂角(皂荚)品种权拥有量第一人。撰写的《皂角树的利用价值及市场前景分析》、《皂角(皂荚)采刺林栽培技术规程》、《皂角(皂荚)采刺林苗木快速繁育技术》等在《乡村科技》等科技期刊发表,主持制定的《皂角(皂荚)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获嵩县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嵩州路450号(嵩县林业局办公楼5楼)免费咨询手机微信13939905510qq2775364029.http://s16/mw690/007aJCu7zy7l9uosSg75f&690


http://s14/mw690/007aJCu7zy7l9uoqWuxfd&690

http://s15/mw690/007aJCu7zy7l9unWblsfe&690

http://s4/mw690/007aJCu7zy7l9unTFWb73&690

http://s14/mw690/007aJCu7zy7l9unMkAl0d&690

http://s8/mw690/007aJCu7zy7l9unWHrN07&690

http://s11/mw690/007aJCu7zy7l9uopzBM6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